糧食價格開始顯著上漲,農民開始不愿以政府收購價賣糧,各面粉加工廠都拿出顯著高于政府價的價格到處收糧。
過去十年,中國滯后6個月的M1增速與當期CPI被發現具有高度的同步性。當M1增速突破20%以后,隨后都出現了物價指數CPI的快速上漲,2004年如此,2008年亦如此。但是當2009年末,M1增速接近40%之后,六個多月過去了,而CPI依然在3%弱勢徘徊。
中國超發的貨幣到底有多少呢?2003-2009年,央行資產從5萬億漲到24萬億,廣義貨幣從18萬億漲到67萬億(超過美國的8.8萬億美元,成為全球的NO.1,而中國的GDP只有美國的1/3),中國銀行資產從23萬億漲到88萬億。而同期實體財富增長所能解釋的是多少呢,名義GDP只漲了1.83倍。
實際物價通脹真的沒有來嗎?中國的通脹演進邏輯從來就是:貨幣超發——房價地價漲——物價漲。因為服務性價格最大成本構成就是地價,好在很多服務性價格要么權重嚴重脫離實際需求,要么干脆就進不了CPI,這或許是成就溫和CPI唯一原因。通脹開始加劇的階段多是由糧食等生活資料大幅上漲而引發。
當超發的貨幣大量向資本品走,土地和地產近年來急劇漲起來了,城鎮的生活成本、商務成本就上去了,勞動者的實際生活支付能力是在下降的,已經達到了一個不可能承受的地步,當然要被迫倒逼著的推動工資漲。這種東西是相對的,務工成本漲意味著務農的機會成本漲,于是牽引著農產品必然趨勢性地漲。反轉過來工業的利潤變得越來越薄,更多資金從實體出走,推動著資本品價格更快速度的漲,這是一個自我強化的循環。
而一方面,當人類進入工業化、城鎮化加速階段,耕地面積縮小是必然趨勢,人類靠什么來養活不斷增加的人口,靠的就是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化肥的使用。這就使得農業和化石能源建立了天然聯系。而今天石油和金融資本的密切相關性,使得當下農產品價格總是緊跟隨著油價而波動。
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所釋放的貨幣和信用跑不到真實經濟里面去,都跑到哪里去了呢?一部分(可能是大部分)在全球金融貨幣市場(尤其是債市和衍生金融市場)自我循環,一部分跑到大宗商品市場,一部分以熱錢形式跑到了發展中國家的資產市場(樓市和股市)。所以我們看到全球經濟出現相當怪異的現象,真實經濟總體萎靡不振,但石油價格再次攀升到每桶80美元。銅價漲到每噸7000美元,接近危機前的峰值水平。以傳統CPI衡量的全球通脹水平處于很低水平,好些發展中國家資產市場卻劇烈飆升(譬如中國樓市),通脹預期急劇加重(譬如當下印度和不久之后的中國)。
鑒于全球糧食價格已顯奔騰之勢,明年上半年對于中國央行來講,又是左右為難的時期。經濟刺激效應自然消失,而CPI卻有可能在明年上半年攀上5%(如果沒有人為干擾)。所以我們看到,已經有了預防針式的政策建議聲音發出了,中國需要容忍更低的經濟增長速度,也需要容忍更高的通貨膨脹。未來一兩年內,中國主動收緊貨幣的概率依然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