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棉花種植業正在經歷著種植面積銳減和惡劣氣候影響的雙重打擊。
在最近的短短兩年時間內,全國的棉花種植面積已經減少了1400萬畝左右。與此同時,棉花價格正在節節攀升。8月31日,中國棉花價格指數達到了近期的高點每噸18061元,從去年9月的每噸13000元到現在的高位,價格曲線走勢驚人的陡峭。價格上升意味著棉花的利潤空間增加,但相反,愿意種棉花的農民卻在減少。
中國的棉花種植產業正在經歷一場空前的考驗。
種植面積銳減
“按理說,去年以來棉花價格的不斷高漲,應該刺激農民多種棉花,種植面積擴大才對,但事實正好相反,棉花的種植面積近兩年迅速下降。”中國棉花協會秘書長高芳對記者說。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7年全國棉花產量為762萬噸。2008年全年棉花產量減至749萬噸,2009年則進一步減至640萬噸;從棉花種植面積來看,2007-2009年,全國棉花種植面積依次為8889.15萬畝、8631.15萬畝、7425萬畝。預計2010年仍呈繼續減少的態勢,和2007年相比,將減少1400萬畝以上。
在高芳看來,種植面積的銳減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這幾年的氣候災害比較重,另一個原因是棉花的種植效益已經大大下降,對農民失去了吸引力。
前一段時間,高芳曾經到河南、安徽等地進行考察,棉花種植萎縮的現象讓她十分震驚,“河南的棉花種植面積萎縮是最厲害的,之前的很多年河南的棉花種植都比較穩定,大約在1000萬畝左右。”但是現在,尉氏、扶溝、新野、鄧州、唐河等傳統產棉大縣棉花種植均大幅度減少,有業內人士估計,河南整個省可能只剩了二三百萬畝,棉花種植萎縮迅速。
記者在河南新鄉縣七里營鎮了解到,現在村里大概只有1000畝不到的棉田,其中的800畝左右還是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新鄉科研中試基地的試驗田,負責人李修立是一位農民育種專家,他同時還是河南科林種業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曾經在中國農科院專家的指導下,培育出了8個棉花新品種。而現在,棉花種子的銷售已經不是李修立的主要收入來源,據他介紹,他的公司目前年銷售額超過1000萬元,其中一大半收入來自小麥種子,在幾年前,棉花種子占他銷售額的一半以上。“現在小麥種子能夠掙到一部分錢,然后補貼棉花種子培育,不然棉花種子培育就會難以為繼。”
為何不種棉花
作為一種曾經最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如今為何農民不再繼續青睞棉花?
種植效益的下降是造成棉花種植面積下降的重要原因。“我們曾經有過測算,正常情況下,要想保證種棉花對農民有吸引力,那么棉花和小麥的價格比應該在8:1,而棉花和水稻的價格比應該在12:1,但是現在大概只有6:1的水平。”高芳告訴記者。
而主糧價格的上漲也讓種植棉花的吸引力在下降。近兩年來,小麥、玉米和水稻等主糧的價格不斷上升,尤其小麥和玉米,都已經跨入每斤一元的高價時代。再加上近兩年國家在糧食品種上的補貼不斷增多,“以水稻為例,農民可以拿到糧食綜合直補、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種糧大戶補貼,還有安徽設立的水稻產業提升行動補貼,每畝補貼的金額加起來有60-70元。”安徽農業大學農科院周桃華教授說,棉花僅有良種補貼一項,每畝的補貼額只有15元。再加上水稻、小麥等還有最低收購價制度的保證,農民自然種著放心。而棉花沒有最低收購價保護,雖然現在籽棉的價格已經上升到每斤3.6-3.7元的水平,但前幾年最低的時候也曾經跌到每斤1.8元,價格起伏較大,對穩定農民不利。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中國的農村正在出現嚴重的空心化和老年化現象,青壯年勞動力普遍喜歡進城打工,而對務農越來越不感興趣,但是棉花種植偏偏是一個費工費力的活兒,從3月份種棉到11月份收獲結束,棉農基本上不能外出。每畝地約需要投工30個,小麥和玉米則只需6個左右。“據我計算,相比糧農,棉農一年至少減少四五個月的打工時間,如果按打工一天收入60元計算,要減少七八千元收入。”一位河南的農民告訴記者。
棉花種植須確保在安全范圍
今年,安徽省廬江縣的農民趙銀生在自己的承包地上種植了5畝棉花,他去年種了9畝,前年則種了14畝。趙銀生告訴記者,自己減少種植的原因在于,近幾年來,一種名為“盲椿象”的害蟲使得種植棉花的農藥成本提高。趙銀生說,一畝地的農藥支出如今為每畝80元左右,高于往年。更重要的是人工成本的增加,這更讓趙銀生感到種棉花越來越不劃算。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吳孔明和他的同事們花了12年時間追蹤觀察我國華北地區商業化種植的Bt棉(即轉Bt基因抗蟲棉,是我國轉基因棉的主要品種),研究結果表明,轉基因抗蟲棉的種植有效遏制了棉鈴蟲的危害,但化學農藥的用量顯著降低,卻給“盲椿象”的種群增長提供了溫床,導致其爆發成災,受其沖擊的還有梨、棗等作物。
不過,在周桃華看來,“盲椿象”的抬頭是否由轉基因抗蟲棉造成的還不能肯定,“可能有一些關系,但是也可能和當初大面積推廣抗蟲棉之后,放松了對其他次生害蟲的警惕,使其不斷自然壯大也有關系。”值得慶幸的是,“盲椿象”的防治還算簡單,只要噴灑普通的甲胺磷等農藥就可以將其殺死。據了解,孟山都等農業公司正在加緊研制能防治“盲椿象”的轉基因棉品種,顯然他們在努力將轉基因優勢延伸到多個角落。
而在更多的人看來,與棉花的蟲害相比,種植效益的下降以及新一代農民意識的變化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我們從2007年就開始給國務院領導寫報告,反映我國棉花生產所面臨的危機,但是到現在還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改進措施。”高芳說,“我們認為中國的棉花種植面積應該穩定在8000萬畝左右,總產量大概在700萬-800萬噸。這樣就能保證我國每年棉花需求量的2/3是由國內供應的。”
而現在,隨著近兩年中東部產棉區棉花種植面積的急劇下降,國內供應減少,棉紡織業開始越來越多地依賴進口棉花進行生產。據悉,2010年的棉花進口配額已經達到了360萬噸,大大高于往年,“而且進口棉的價格一般比國產棉還低”。
按照2009年國產棉花640萬噸的產量計算,進口棉已經占到我國棉花總需求的36%,超過了1/3的警戒線。
“所幸,現在新疆地區的棉花產量還比較穩定,甚至略有上升,占到了國產棉花的40%左右,否則要都出現種植大面積萎縮的話,棉花就可能步大豆的后塵,聽命于國際市場的左右。”
高芳建議,要想將國內棉花種植穩定在安全范圍之內,就應該仿效糧食品種那樣,由國家給予一定的補貼,以及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在中東部棉花種植萎縮嚴重的情況下,至少應該保住新疆的2500多萬畝棉田不受影響,可以給予單獨的政策,比如土地基本建設投入、運輸補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