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貴過豬肉”是廣州國慶期間公眾生活的一大煩事。據媒體報道,長假期間,東莞一位市民去菜市場買菜,發現菜心20元一公斤,比18元一公斤的前胛肉還貴,其他如油麥菜等主流青菜,也都漲得厲害。于是他深深地感到,現在青菜真的吃不起了。
應該說,蔬菜價貴現象不獨廣州,在上海等地同樣出現,同處珠三角的江門市也存在。在報道蔬菜等市場時,細心的人們不難發現,各地大中城市的蔬菜幾乎是國外、省外運來的。比如,江門市蔬菜需求量約76.96萬噸,自產蔬菜基本可以自足,但因為氣候原因,各類葉菜、西紅柿、冬瓜、白菜等均需外地調入。記者走訪了東莞塘貝市場、中心菜市場等幾大市場發現,市場的菜心從本地和外地同時進貨,其中外地菜從寧夏運來。廣州市江南蔬果批發市場副總黎家健也表示:近年來外地菜的入穗量越來越大,特別是在7月至10月之間,貴價優質的葉菜幾乎都是外地來的。那么,為何本地不能落實蔬菜供應貨源?
本來,“菜籃子工程”是解決公眾吃菜難的根本措施之一?!安嘶@子工程”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一個頻頻詞量和專用名詞。為緩解我國副食品供應偏緊的矛盾,農業部于1988年提出建設“菜籃子工程”。一期工程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產和蔬菜生產基地及良種繁育、飼料加工等服務體系,以保證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鮮蔬菜吃。2010年3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統籌推進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意見》,再度把推進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問題擺上議事日程??梢?,“菜籃子工程”的極端重要。依筆者之見,既然說到工程,就不能零碎分散,就必然需有計劃有步驟有檢查有措施,特別是防止病毒蔬菜流向市場。時下,一些地方盡管紅頭文件標出了“菜籃子工程”,實際上是“掛羊頭賣狗肉”或做“拼湊游戲”而已。
前一段時間,《南方都市報》曾透露,傳統新會杜阮涼瓜,由往昔四五千畝至近年300畝左右。為何減少?個中原因,既有當地與農民種植選擇問題,也有市場行情原因。站在菜籃子工程角度分析,恐怕也有個基層官員工作宗旨問題。
一些“菜籃子工程”之所以屢屢萎縮,與一個問題不無關系,這就是“招商引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和財政稅收壓倒一起聯在一起。時下,翻開地方報章,大工業大交通項目比比皆見,鮮有什么蔬菜基地項目。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吹侥承┕賳T為了撈“政績”,以染紅自己的頂戴花翎,便巧立名目,大展“雄才”,一張嘴就是“大手筆”,熱衷于搞立竿見影、吹糠見米的“民心工程”,其結果只能是勞民傷財,而對人民群眾真正關心的柴米油鹽“小事”卻無動于衷,懶得“問津”。人們知道,與辦企業搞房地產相比,搞“菜籃子工程”辦“蔬菜基地”財政收入不但是微乎其微,甚至還要財政補貼。同樣,一塊地或一片地,假若搞房地產,往往等于種植蔬菜收入的幾十倍幾百倍。在利潤的刺激下,基層官員當然會看不上什么蔬菜基地。要把蔬菜基地辦得紅紅火火,恐怕也是紙上談兵。因此,重提“菜籃子工程”首先需要地方政府來個“正視聽”。需知,美國每年農業補貼大概有兩三千億美金,相當于人民幣1.5萬億元左右。美國集約化規模化的農業“菜籃子工程”保障了美國公眾的消費生活。
政府工作是為公眾服務的。公眾的利益就是政府的最大利益。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菜籃子”,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從毒豇豆、毒白菜到毒韭菜,我國農產品農藥殘留問題突出,已經影響了農產品的消費信心。辦“蔬菜基地”盡管對地方財政增長沒有明顯效益,卻維系廣大公眾的切身利益。本地沒有蔬菜基地,蔬菜就需要引進。像西紅柿那樣,在田邊摘下的成本才0.8元一斤,但經過長途販運就高達2.2元一斤。假若從本地蔬菜基地批發,這就會降低蔬菜價格,減少公眾的生活開支。另外,只靠零碎外地引進,不但滿足不了需求,還很因為質量檢驗工作不到位,一些毒蔬菜就會乘機而入。概言之,順應公眾利益需要,應是政府的責無旁貸。因此,“菜籃子工程”要算民心賬,算公眾利益賬,只有這個帳算清了,才會看到“菜籃子”關乎民心,關乎公眾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