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糧商加緊布局,逐漸進入上游原料倉儲、糧食加工、糧食銷售各個領域。當國際糧商逐漸完全掌握中國糧食流通領域之后,將對中國糧食安全帶來極大危害。
在這種背景下,要想與跨國糧商抗衡,僅依靠全國中小企業是遠遠不夠的。只有依靠實力相對較強的國企,并且依靠大型國有糧食企業在糧食產業中發揮“非同尋常”的作用,主動出擊,我們才能掌握糧食安全的主動權。
糧食定價權或被操縱
大豆之外,跨國糧商在中國糧食市場“跑馬圈地”步伐加快,從北方搶購小麥到南方高價收谷,外資企業正全面進入中國糧食收購市場。和此前北方小麥收購形勢相同,外資糧食企業大多開秤早、出價高,收購較為活躍。
金融危機過后,國際糧商進一步加快了在中國的擴張步伐。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向記者表示:“外資正在中國糧食領域全面布局?!?/p>
“面對實力雄厚、嗅覺靈敏的外資糧商,國有糧食企業和其他民營加工企業或將生存艱難,國家對糧食市場的調控或增加難度?!敝袃Z金溪直屬庫主任饒勝平稱。
國際糧商積極進入到中國的糧食收購環節之中被業內解讀為“掌握國內食用油話語權之后的新一輪跑馬圈地”。業內人士提醒說,外資企業直接介入小麥收購環節、不斷對面粉加工行業進行滲透,應引起政府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與警惕。
9月17日,美國農業部在東北中心城市沈陽設立的農業貿易處揭牌,這是繼北京、上海、廣州和成都之后,該部門在華設立的第五家辦公室。至此,美國對華農產品戰略布局已經進入到中國最核心的糧倉。有專家對此表示擔憂:美國憑借在轉基因食品領域的絕對技術優勢,已經開始在世界糧種市場日益贏得支配地位。而一旦美國的轉基因糧種在世界范圍內大面積推廣,其他國家本土培育的糧種很可能會被迅速排擠出市場,這就是為美國從源頭上控制世界糧食供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業內人士表示,外資糧食巨頭掌握了中國植物油銷售的終端渠道,然后再建立或收購面粉廠、大米加工廠,用植物油的銷售渠道進入糧食消費市場,這就給中國糧食流通帶來極大風險。最危險的是,外資糧食巨頭都是一條龍的集團化運作,從種子、化肥等生產環節到建立自己的運輸通道等流通環節,掌控了整個產業鏈。
顯然,容易搞定的基層糧庫只是外資糧食巨頭的切入點。他們覬覦的是整條糧食產業鏈的利益,在向基層糧庫頻繁示好的同時,嘉吉等巨頭已在布局中國的化肥市場,這正是糧食產業鏈上的重要環節。據悉,嘉吉在華已經建立了全資的山東嘉吉化肥有限公司,以及合資的云南三環中化嘉吉化肥有限公司等。而嘉吉的公開資料對他們在中國化肥領域的投資只字不提。除了種植領域外,嘉吉在華的鏈條基本搭建完成。
美國先鋒公司是另一個必須關注的案例。先鋒公司2005年推出第一個玉米品種——先玉335以來,在吉林省迅速掀起搶種狂潮,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到目前已超過吉林省玉米播種面積10%。先玉335玉米品種產量雖然不是最高,但由于商品性好、水分含量低,甚至通過自然晾曬方式就能使玉米水分含量達到國家干糧收購、入庫標準,不但節省烘干玉米的能源消耗,而且延長了保質期。在糧食部門限量收購、糧食需求量下降的情況下,出現了比一般玉米收購價高出5分到1角錢,并且優先或只收購該品種玉米的現象。這值得我們深思。
有關專家指出,跨國糧商在國外,通過操縱糧食價格,使中國糧食加工企業采購成本上升,損失慘重;在國內利用技術、資金優勢在中國糧食加工領域大肆攻城略地、擠壓國內中小企業市場份額,意圖逐漸掌控中國糧食產品流通市場。如果控制了種子、化肥等農資,就很容易控制糧價。而這種擔憂并非空穴來風,中國的大豆業就是這樣被外資“剝奪”了定價權。
“糧食問題是影響國家發展的重大安全問題,糧食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標準。因此,中國在農業生產領域的話語權必須得到加強。”李國祥分析道。
但無情的事實不容回避,中國糧食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直接與國際糧商抗衡的能力還很不夠。不僅在國際上,而且在國內的形勢亦不容樂觀。截至目前,中國農產品行業一直沒有能與之抗衡的旗艦企業。
維護糧食安全的國企作為
中國還沒有形成一個完備的糧食產業鏈,而跨國糧商已開始了在中國的糧食戰略布局。大型國企如何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當時是他們(益海)主動找到我們,希望利用我們的庫容做代儲。對我們來說,這當然是好事,至少我們有活干了,能解決溫飽問題。”河北某基層國有糧庫主任孫元告訴記者,“六年來,雙方合作的規模也在逐年擴大,2008年代儲量為2500噸,今年的代儲量已經增加到5000噸,而每噸的代儲費用則為55元左右?!?/p>
孫元的話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跨國糧商早已經打起基層糧庫的主意。由此引發對糧食安全的擔憂絕非空穴來風。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8月18日公布了《2010年糧食安全風險指數》。這份數據是針對全球163個經濟體進行的調查研究,它根據谷物產量、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極端天氣發生風險、農作物品質、糧食分派的基礎設施以及政府效率等12個主要影響因素評判出各國的糧食風險水平。中國被列為“中度風險”國家,排在第96位。
糧食既是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戰略物資,也是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活資料。糧食安全與社會的和諧、政治的穩定、經濟的持續發展息息相關。
按照公認的概念,糧食安全就是能確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時候既買得到又買得起他們所需的基本食品。這個概念包括三層意思,即確保生產足夠數量的糧食、最大限度地穩定糧食供應、確保所有需要糧食的人都能獲得糧食。對于中國這樣一個耕地僅占世界10%、人口卻占世界22%的大國,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糧食安全始終是關系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戰略問題。
多年來,隨著一系列扶持、保護農業生產以及惠農利農政策的頒布實施,我國的糧食生產能力穩步提高,加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取得突破和宏觀調控體系逐步完善,中國糧食安全形勢總體是好的。
不過,從長遠看,中國的糧食消費需求呈剛性增長,而耕地減少、水資源短缺、氣候變化、自然災害頻發等因素對糧食生產的約束日益突出,中國糧食的供需將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全球性的糧食供求偏緊、貿易環境惡化、糧食生產國發生重大事件禁止糧食出口、糧價快速上漲等,也使中國利用國際市場彌補國內個別糧油品種供給不足的難度不斷增大。
“寄希望于國際市場,靠國際貿易保證不了中國的糧食安全。小麥價格波動很大,俄羅斯又宣布糧食禁止出口,這些因素都不利于糧食安全。”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告訴記者。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同樣認為靠國際貿易無法保證中國的糧食安全。
國有糧食企業積極行動
2007年制定的《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堅持立足于基本靠國內保障糧食供給”的指導思想,這也是中國政府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基本方針。為此,不僅要提高糧食生產能力,還要進一步完善糧食流通體系、儲備體系和加工體系,同時注重加強糧油國際合作。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新產業研究部部長李怡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具體到企業層面,國有糧食企業仍將承擔起絕大部分責任,繼續發揮糧食流通主渠道和宏觀調控主力軍的作用。
“跨國糧商已經開始了咄咄逼人的進攻。在此背景下,要想與他們抗衡,依靠廣大中小企業是遠遠不夠的?!崩顕橹赋?,“包括民企在內的中小企業實力太弱,規模太小,短時期難以做大做強,融資又很困難,因此他們是靠不住的。只有依靠央企,也就是中儲糧和中糧?!?/p>
北京大軍經濟觀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軍持相同觀點。他認為,在中國完備的糧食產業鏈尚未形成、外資企業對糧食產業不斷沖擊的背景下,大型國企應當在糧食產業中發揮“非同尋?!钡淖饔谩!艾F在糧食生產和銷售走的是市場化路線,但是國家一定要對此有一個基本調控,擔負這個任務的,就是糧食行業的大型國企?!?/p>
李怡群向記者坦言,事實上,以中儲糧、中糧、華糧為代表的大型國有糧食企業一直是國家糧食宏觀調控的載體,承擔著國家糧食儲備、維護市場穩定的重任。
2000年,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正式組建,從體制上保證了中央儲備糧管理的政令暢通;通過托市收購掌握了大量糧源,有力維護了種糧農民利益,為保持國家糧食宏觀調控政策的連續性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糧集團在糧油食品進出口貿易方面一直是行業的領導者,是中國大米貿易的主渠道,小麥進出口貿易的重要樞紐。中糧集團還是中國最大的食用油生產商,是中國精煉食用油的最早開拓者。
華糧物流是目前國內最大的跨區域糧食物流企業,已初步形成北糧南運通道,在糧食物流方面擁有無可比擬的網絡優勢、稅收優勢、資金優勢、運輸優勢。
李怡群告訴記者,盡管傳統上三家大型國有糧食企業各有側重、各有所長,但出于長遠發展考慮,他們都在向產業鏈整合的方向進軍。
中儲糧依托其垂直體系的網絡化和規?;瘍瀯?,正致力于向倉儲上游糧食生產和下游糧油加工兩端延伸產業鏈條,確定了“不僅做大國家大糧倉(生命線),還要做強市場大糧商(發展線),逐步將總公司打造成集倉儲、貿易、物流、加工為一體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行業排頭兵”的發展目標。
中糧集團則結合糧油進出口、加工和物流業務,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主導中國糧食市場化流通的大糧商。中糧在糧油加工方面的優勢已經日益凸顯,集團擁有多個為消費者廣泛認可的知名品牌。中糧集團已開始大舉進入糧食收購環節,在河南、江蘇等地的小麥收購一度成為媒體和輿論關注的焦點。
華糧物流雖然成立時間不長,但依托其在糧食物流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積極擴大糧油購銷貿易,業務種類覆蓋普通和優質品種的原糧,包括小麥、稻谷、玉米和油脂油料等;糧食加工業務已涉足大米、面粉、飼料加工。此外,與中糧一樣,華糧物流也已獲得參與小麥托市收購的資格。
但是,他們發揮的作用還遠遠不夠。為了維護國家的糧食安全,時代還賦予了他們必須承擔新的歷史使命——與跨國糧商爭奪糧食控制權。
應走出去利用國際市場
中國人多地少的現實國情以及復雜的國際環境,使得糧食儲備的重要意義不僅僅局限于經濟領域,更深入到國家戰略及安全層面。在這種條件下,國家的糧食安全取決于國家獲取糧食的能力。為更大限度地提升獲取糧食的能力,國有糧食企業必須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參與國際分工。
“國際糧食市場競爭愈加激烈,加之中國糧食需求量越來越大。要想保障中國的糧食安全,在保證國內糧食產量持續上升的同時,也要注意從國外市場尋求出路。要通過買地租地種植糧食、控制糧食流通環節,以此確保進口糧食來源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從而保證國內市場糧食供應的穩定?!崩顕榻邮苡浾卟稍L時表示。
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分析師馬文峰也告訴記者:“據我了解,四大糧商在南美大量購買耕地,面積約相當于美國耕地數量,并且他們擁有當地的鐵路等種種便利條件;而中國糧食企業僅僅在非洲擁有少部分耕地,不僅面積有限,而且相關配套措施也不甚到位。簡言之,很多工作等著國有資本的糧食企業去做。”
事實上,對企業本身而言,糧食國家隊走出去也是發展的必然結果。“之前承擔這一使命的中糧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做得并不算出色。而中儲糧沒有進出口資質,無法涉足這一塊的業務。日本在這方面做的就比較好。日本的糧食主要靠進口,日本的農業企業積極走出去買地組織生產?!被趯χ袊Z食長久安全的擔憂,李國祥希望中儲糧、中糧等央企加大走出去的步伐,在國際舞臺上與四大糧商同臺競技。
鄭風田接受記者采訪時明確表示,希望中糧承擔起應有的責任。他告訴記者:“中糧應該以中石油、中石化海外找油維護國家能源安全為榜樣,更要學習美國到南美等地購買農田種植糧食以維護國家糧食安全?!?/p>
除了進軍海外,不少專家明確表示,本土糧企尤其是有實力的大型國企應積極整合產業鏈,以有效對抗國際糧商。這一觀點也得到了包括中糧、中儲糧在內的本土大型糧企的廣泛認同。中糧在2008年確立了全產業鏈的發展戰略,而中儲糧也堅定了進軍加工行業的決心。
保證糧食安全需要解決一系列問題
保證糧食安全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國有糧食企業只是一個重要的環節。當然,企業層面保證中國糧食安全的重任,不能只落在中儲糧、中糧和華糧等大型國企身上,還需要依靠廣大的中小國有糧食企業,民營糧食企業同樣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鄭風田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糧食安全最終要靠糧食生產,靠把糧食產量搞上去。中儲糧、中糧等國有糧食企業主要著眼于糧食的儲藏和加工,本身不生產糧食,對糧食安全起的是輔助性作用?!?/p>
“解決糧食安全問題首先要解決賣糧難的問題,增加補貼,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不僅要防止谷賤傷農,還要考慮讓農民增收致富?!崩顕楦嬖V記者。
業內人士分析稱,很多事情是政府層面應該去做和解決的,比如鼓勵興修水利、提高農業科技水平、促進農業現代化產業化經營,學習美國增加農業補貼(對種糧農民的補貼和對糧食企業的補貼),優惠政策支持糧食企業發展,以國際四大糧商為目標、培育中國農業領域的大企業集團,控制糧食流通環節、增加糧食儲備,加強農業環境監管比如啟動反傾銷、反壟斷調查,等等。
“而對于國有糧食企業來說,最大的難題恐怕還是作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經濟主體與承擔國家政策性任務之間的矛盾?!眹鴦赵簢Y委研究中心新產業研究部部長李怡群認為:“一肩擔著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重擔,另一肩還要扛起國家宏觀調控的職責。這種集雙重屬性于一身的特點,不僅給企業的經營決策出了道難題,也為監管部門的考核提出了挑戰。盡管在實踐中監管部門的考核已對此有所考慮,但并未從根本上解決企業追求利潤與承擔公共職能相沖突的問題,而這則有可能成為導致這些國有糧食巨頭間無序競爭的潛在因素。”
“全球金融危機對世界糧食生產的投入、市場交易乃至未來走向所產生的負面影響,諸如資金面的影響、貿易保護主義傾向的加強、外資糧食巨頭的滲透甚至瘋狂搶灘等,都對中國國有糧食企業的生產經營、競爭能力和應對國際市場變化的智慧提出了新的挑戰?!崩钼禾嵝训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