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雖然國內食品和蔬菜價格波動較大,相關糧食品種價格也出現了一定的漲幅,但受制于連續增產和供求寬松的影響,秈稻市場一直相對平穩,價格波動幅度不大。由于今年極端異常天氣頻頻造訪,稻谷生長受到一定影響,國內秈稻產量預期下降,供應壓力將有所減輕,加上貸幣供應持續寬松,通脹預期增強,秈稻市場有望迎來轉機,預計后期將呈震蕩走高之勢。
秈稻市場轉暖跡象明顯
受減產影響,早稻價格高開高走,以此為契機,秈稻市場開始小幅走強,整體轉暖跡象明顯。
早稻價格高開高走。因今年產量下降,新產早稻上市之初開枰價格大都呈現高開,最低收購價預案未能啟動。為防止早稻收購市場大幅波動國家出臺了相關調控政策,但早稻收購價格仍震蕩走高,雖然早稻收購旺季已基本結束,但價格依舊高位堅挺,目前國內早稻價格維持在96-101元/百元附近,優質早稻價格略高些。
中稻價格高開后有所分化。受早稻價格高走等因素影響,今年中秈稻收購價格也較去年高開,其后優質中秈稻繼續小幅走高,普通中秈稻有所震蕩。近期安徽無為縣優質中秈稻收購價格108-109元/百斤,較國慶節前上漲了2-3元/百斤;蕪湖縣優質中秈稻到庫價110-113元/百斤,較節前上漲4-7元/百斤;普通中秈稻到庫價100元/百斤,較節前上漲2元/百斤。江西南昌地區新產晚稻“65002”貿易商車板價格108元/百斤,價格堅挺;湖北黃岡地區常規中稻100元-101元/百斤,價格穩定;荊州中稻大量上市,目前常規稻100元/百斤,較開秤初期回落1-2元/百斤。在早中稻價格走強和節日需求增加的帶動下,陳晚稻市場也有所上漲,但漲幅相對不大。
天氣異常,秈稻預期減產
近年來,由于粳稻市場持續走強,種糧效益好于秈稻,南方產區部分地區秈稻種植面積下降,加上今年氣候較為異常,極端天氣頻頻造訪,早、中、晚三季秈稻單產和質量均不同程度受到影響,秈稻總產量預計將較去年有所降低,秈稻市場供過于求的狀況有所改善。
早秈稻產量下降已經定局。據國家統計局公告,2010年全國早稻總產量為3132萬噸(626億斤),比上年減少204萬噸(41億斤),減少6.1%。導致產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早稻生長前期的低溫寡照和后期洪澇災害的影響。
中秈稻目前在進入收獲期,產量還沒有最終明朗。因今年雙季稻面積增加,中秈稻播種面積或略降,加上異常天氣影響,使得中稻整體收獲期略有推遲,單產也受到一定影響,產量較去年下降的可能性較大。
晚秈稻產量預計持平略增。今年晚秈稻面積較去年有所增加,但生產形勢相對嚴峻。據農業部農情調度預計,今年晚稻面積為9526萬畝,同比增加180萬畝。由于今年極端天氣頻發,影響了晚稻的適期栽插。栽插期較常年推遲了一周左右,造成秧齡偏大、分蘗能力減弱、生育期延遲。加上今年南方地區中晚稻的病蟲害成重度發生,中秋節后產區不同程度出現了低溫天氣,其中蘇皖南部、湖北、湖南北部、華南、江南等部分地區出現了寒露風天氣,對處于抽穗揚花期的晚稻具有不利影響。因此晚秈稻面積雖然增加,但單產沒有預期樂觀,總體產量與上年相比變動幅度不大。
通脹預期再次增強
今年國內農產品價格輪番上漲,“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競相登場,蔬菜和食品等商品價格的持續上漲,推動了國內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不斷走高。8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了3.5%,創下22個月以來的新高。為此,國家加強了通脹預期管理,出臺了多項調控政策。但目前經濟運行環境復雜多變,10月初,日本央行意外降息,而美聯儲也有啟動第二輪量化寬松政策的意愿,國際貨幣競相貶值。為應對復雜的金融形勢,我國的貨幣政策預計也將繼續保持寬松。而美元持續貶值,導致大宗商品再次出現暴漲,輸入型通脹壓力也不斷增加,通脹預期管理難度增大。
農戶對稻谷售價預期提高
今年農戶對稻谷售價預期較高,且有不斷抬升之勢,集中售糧意愿不太高。原因主要有:一是農業生產成本不斷上升。據了解,今年糧食生產的人工,耕地、機收和種子等費用均較去年上升,加上今年旱災、水災頻發,病蟲害發生較重等也增加稻谷種植成本。二是CPI指數不斷走高,整個農產品價格輪番上漲,通脹預期不斷提升,而糧食價格漲幅相對較小,尤其是秈稻價格基本沒怎么漲。三是國家不斷提高農產品最低收購價也增強了農戶的看漲心理。因為價格預期較高,不少農戶對當前的糧價并不滿意,預計捂糧惜售現象將會增多。四是今年秈稻產量下降,也一定程度提升了農戶對后市的看漲心理。
價值“洼地”有待發掘
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秈稻市場走勢一直較為低迷,2008年下半年基本在臨儲收購價附近徘徊,2009年繼續徘徊在最低收購價附近,整個市場依賴于國家的托市收購政策才保持了基本穩定。只是在今年7月份后,因早秈稻減產基本明朗,中晚秈稻生產形勢較為嚴峻,秈稻市場整體才出現了小幅的上漲,但漲幅明顯落后于粳稻。粳秈價差持續擴大,與蔬菜等農產品價格漲幅相比,更是小巫見大巫了。由于秈稻與其它農產品相比比價偏低,“價格洼地”逐漸凸顯。在秈稻產量預期減產和貨幣供應寬松的背景下,秈稻的價值終究會引起人們的關注,“價格洼地”也遲早會被填平。
最低收購價仍有上調可能
經過多次上調,我國稻谷最低收購價總體上邁上了一個大臺階,這對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發展糧食生產起到了極大地促進作用。為穩定糧食生產,確保供應,預計后期國家仍有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的可能。8月26日家發展改革委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糧食安全工作情況時說,國家將繼續穩步提高最低收購價格,引導市場糧價保持在合理水平。目前秈稻市場雖有小幅走強,但與今年的最低收購價差距并不大。一旦后期秈稻最低收購價上調,即使幅度不大,也會對市場價格有較強的推動作用。
后市有望震蕩走高
在供求關系得到改善、通脹預期增強、農戶售糧預期提高和跨國公司提價收購等一系列因素作用下,秈稻市場上漲動力不斷累積,后期走強機會增大,但短期空間不會很大。主要原因:一是中秋、國慶雙節過后,短期大米需求減弱,企業與經銷商收購意愿有所降低。二是目前正是中秈稻收獲上市時期,后期晚秈稻也將面臨上市,市場存在季節性供應壓力。三是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當前國內CPI指數已連續較長時間高于一年期定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