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每個城市都想成功運營一個大型超級計算中心是不現實的,今天大量在建的超算中心很可能面臨破產或被兼并的際遇。是否具備健康的運營模式、是否扎根細分領域、是否科學對待新興技術,將是決定超算中心能否成功存活的三大關鍵能力。
“玻璃房子”曾是中國計算機歷史的恥辱。在中國沒有能力自己制造高性能計算機的時候,只能花天價從國外進口機器以及設備管理員。在設備使用過程中,國外企業為了防止機器核心技術外泄,設備機房采用全透明玻璃,中國使用人員的一舉一動、計算機的啟動密碼甚至機房鑰匙都由外國人控制。
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以銀河系列、曙光系列、神威系列、聯想系列和浪潮系列等為代表的超級計算機的成功研發與應用,奠定了我國在超級計算機研發應用領域的國際地位。“玻璃房子”的恥辱終于被洗刷干凈。
風起云涌的超算中心仍將面臨能否存活的考驗
特別是2006年全國科技大會后,黨中央、國務院做出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超級計算機作為國家最高科研水平的重要標志,被列入《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也正是從這個時候起,各省市政府都開始積極建設超級計算中心,“核高基”重大科技專項出來后,這種勢頭更是日益猛烈。
然而,這些大大小小的超算中心并不能因為有政府投資就高枕無憂,上世紀80年代9大國家級計算中心的慘烈“現狀”(有好幾個已瀕臨倒閉)就是深深的教訓。那么,超算中心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才能真正承擔起“高科技責任”,才能在激烈競爭中存活并發揮價值?這絕對是運營者們應該思考的關鍵問題。
尋找新的運營模式
“超算中心要生存并不容易,雖然拿著國家投資的錢,但是如果沒有用戶,也相當于擺設。這種高科技產品,3~5年基本上就要淘汰換新產品,政府不會一味地往里投錢,他們也要衡量超算中心的真正價值。”成都云計算中心主任王建波在接受《計算機世界》記者采訪時表示。
成都云計算中心于去年年底建成并開始運營,與其他公共計算服務平臺不同的是,它是國內首個地方政府與企業按商業規律運作建設的超算中心。具體做法是,整個中心的投資、運營、管理都由企業來完成,而政府只是以購買服務的形式作為中心的主要用戶之一,每年的服務費基本上是定額定量的,一年約為2000萬元。
成都市政府之所以采用這樣的模式,就是考慮到運營超算中心的難處,“因為看到以前很多計算中心不成功,所以成都市政府想把這種運營風險降到最低。” 王建波說。
此外,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電子政務建設更加注重應用為本、重在服務的基本原則。成都云計算中心的新模式主要圍繞提供服務展開,在成都市政府提出需求的情況下,由專業的IT企業——曙光公司來完成,負責方案實施建設,甚至后期的運營維護管理。“這種新型模式為成都市政府在前期投入、后期設備管理與維護方面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在未來的應用方面,成都云計算中心也將采取“企業運營、管理,政府買單”的模式,目前正在與一些專業的軟件提供商洽談合作。王建波始終堅信: “IT能創造神話,一切皆有可能。”
成都在探索運營上邁出了勇敢的第一步,是否有成功的運營模式,將決定著超算中心能否在市場化運作中存活下來,那些仍然滿足于政府投資的超算中心應該警醒了。
占領特色應用領域
成都云計算中心是國內第一家商業化運營的超算中心,也是國內第一個同時為政務應用和科學計算服務的超算中心。據了解,目前成都云計算中心的計算規模達30萬億次,分別為成都市政府的電子政務提供10萬億次的服務能力,為科學計算提供20萬億次的計算能力。
對于現在的規模,成都云計算中心的上級單位——成都市信息辦并沒有滿足,按照他們的規劃,今年內中心的規模將提升至百萬億次,明年則有可能建成千萬億次的大型超算中心。
在應用領域方面,王建波也有所考慮,他認為,汽車制造、藥物分析,以及氣象、石油等領域已經被別的超算中心所占領,中心要發展,就一定要找到自己的特色之路。除了結合成都市的優勢資源,物聯網的發展也將給他們帶來很大的契機。王建波希望借此機會將中心打造成一個能夠承擔起物聯網后臺服務的計算平臺,目前,他們已經在成都小范圍內有計劃地實施。
王建波表示,“物聯網時代,就是要達到物與物之間的互聯互通,這樣會產生大量的數據,比如前端采集的數據,智能的知識獲取,數據分析等,這些數據要在哪里歸總并處理呢?我希望超算中心能夠完成這一任務。”
圍繞物聯網延伸開來,成都市云計算中心還希望把一些關于國計民生的信息系統打通,“這樣一來,包括智能交通、氣象處理、水電處理等數據都能在中心處理,老百姓只需要通過互聯網查詢即可。”
事實上,不只是成都,所有的超算中心都明白,如果不在一個領域站住腳跟,要生存下去將會很難。上海超算中心主任奚自立也非常贊同這個觀點,他認為很多中小型超級計算中心都需要“自謀生路”,未來將會出現越來越多的針對特色領域的超算中心,比如,甘肅省依托中科院寒旱所建立的高性能計算中心、針對動漫渲染領域的超算中心等。在這些領域,沒有人能夠和這些超算中心匹敵,因為深入行業,他們也具備了該行業大型應用軟件的研發實力。
不要迷戀 “云”機會
敏感的業內人士們不難發現,近年來,除了“超級計算中心”不斷涌現,有著更超前理念的“云計算中心”也正在進入人們的視線。除了成都云計算中心,還有無錫云計算中心、東營云計算中心等,很多企業和政府都想盡快搭上云計算這班“快速車”。
眾所周知,云計算以“低成本、低功耗、資源應用更方便”著稱,盡管這些理念對老百姓來說有“百利”,但是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云計算的模式遠未成熟,并不適合這種大型計算中心應用。
奚自立表示,“對于超算中心來說,云計算現在最大的問題不是技術障礙,也不是安全障礙,而是網絡。云計算的本質是通過互聯網向用戶交付服務,包括計算資源、應用資源,但是如果網絡成本降不下來,這種做法就不可能實現。”
奚自立打了一個比方: “我有一個作業可以遠程通過超算中心的資源來處理,超算中心的機器是24小時運轉的,可以隨時來用,這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但實際上,光傳輸這個作業可能就得好幾天。這就好比我在北京,要向上海的朋友借一輛自行車騎,買一輛自行車的價錢可能都比運費要便宜得多。”
除此之外,“如果不是在現場操作,而是利用云計算遠程操作,用戶肯定擔心服務問題,這就好比,遠程電話采訪的效果要比面對面差得多。”超算中心承接的項目大多是關乎企業發展、生存甚至是國家層面的大項目,遠程操作還存在著諸多不穩定性因素,這在一定程度上將制約云計算在超算中心的應用。是否真要迎合潮流,趕上云計算的快班車,超算中心還是要想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