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海外沒有市場,僅憑本土市場,“大片”要賺錢,很難。
內地電影市場近年來一路高歌,捷報頻傳。然而,這個時候有必要冷靜一下,回頭看看華語電影曾經走過的路,特別是香港電影,以此作鑒。
曾經風光一時的香港電影走下坡路,原因之一是演員片酬一路高開。在上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的“黃金十年”里,香港演員片酬持續走高,包括一些所謂的二線演員。甚至個別明星因其主演影片票房不俗,竟一口氣同時接數部影片穿梭于多個劇組。最有名的是當年的鄭裕玲,有“鄭九組”之稱,一人同時接拍九部影片。如此,影片質量便難以保證。再加上其他因素,香港電影瘋狂了一段時間以后,便開始下滑,直到現在。
內地電影市場自2002年以后形勢一片大好。與此同時,不少影片制作成本也在不斷提高。特別是演員片酬方面。例如,原本某甲拍A片的片酬才500萬元,到了下一部片則叫價1000萬元了。據悉,久休復出的張柏芝,主演《楊門女將》的片酬高達1500萬元。演員片酬的增加,無疑增加了影片的制作成本。前些時候,某著名電影人就曾炮轟某些經紀人將演員片酬大幅提高,并指出這樣做只會惡性循環,對電影發展十分不利。
事實上,目前華語電影能夠有票房保障的明星、演員確實僧多粥少。“物以稀為貴”,這些明星的經紀人趁機抬價,也屬現實所需。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好些電影公司、制片人錯誤地以為,目前內地市場只要有大牌明星、導演和具有夠大場面的制作,就是“大片”,“大片”就必然大賣座。如此,“大片”就必然少不了大明星、大牌了,即大明星+大導演+大制作=“大片”=高票房=大賺錢。
《英雄》似是這方面的“始作俑者”。因為當初要拍該片時,張藝謀認為這不過是一部普通武俠片,誰料,制片人江志強卻先后找來了李連杰、梁朝偉、張曼玉和甄子丹,把張藝謀嚇了一大跳。許多人都以此為例,以為真的找來大明星加大導演并且是部大制作就OK了。殊不知,人家江志強是有著良好的海外發行網絡才敢大投入的。結果,后來的許多所謂“大片”照此畫瓢則遭了秧,如《無極》《天地英雄》《如果·愛》《夜宴》《墨攻》和去年此時的《投名狀》等,甚至連《赤壁》也不敢說就賺了大錢。其實被認為在內地賠了不少的《孔子》倒是在海外賺了錢——僅憑日本版權就將成本收回來了。
如果在海外沒有市場,僅憑本土市場,“大片”要賺錢,很難。馮小剛去年曾在香港罵香港觀眾不喜歡他的影片——連有本事拍片賺錢的馮小剛也因其影片在香港票房慘淡而惱羞成怒。這充分說明,要賺更多的錢,就需要有本土以外的市場。
今后,與演員或他們的經理人進行談判時,這一句話應該有用:“你在海外市場有多少票房?”如果有些演員連在香港也賣不了多少票房,那么,他的片酬也該打大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