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諸城又火了一把。
18年前,諸城市為推動當地國有集體企業改制,打破禁錮,把90%的企業賣掉,市長陳光被戲稱為“陳賣光”。在社會爭議中,諸城的經濟實力列隊全國百強縣。
最近,諸城撤銷了全市1249個建制村,改建成208個農村社區,引導農民集中到社區居住,農村社區成為諸城新的社會基層組織。撤村改社區的行動,使得諸城再次被社會圍觀。
撤銷建制村設社區,涉及基層體制的重大變革,是否符合國家法律法規?涉及從今往后農村發展的走向,條件時機是否成熟?涉及農民群眾的長遠利益,法律上能否保障?等等。這是當事人、旁觀者共同關注的。
牽一發而動全身。從動議到試驗,再到大刀闊斧,改革當局是經過調查論證、深思熟慮、周密部署,下了大決心,花了大力氣的,是經過國家有關部門批準試點、村民舉手通過簽名摁章的。這些程序該走的都走了,無可非議,不必質疑。況且,還有“三不變”——原村集體財產、債務債權不變,原村資產形成的收益權屬關系不變,原村的土地承包關系不變;“兩不降”——原村村民的福利待遇不降,原村干部的補貼報酬標準不降——的政策保障。可以充分相信,有謀略、有膽識、有魄力、負責任的改革當局不敢也不會拿自己的政治生命下賭注,不敢也不會拿幾十萬百姓的生存當兒戲。況且,基層干部的創新動力,來自于同民眾的零距離接觸。
歷史前行的腳步需要推動,社會發展的進步需要改革。像小崗人撬動沉睡在土地上的巨石,引發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合寨人自發組織全國第一個村委會,推動了村民自治,四平人觸摸林權的冰山一角,推動了分林到戶一樣,諸城正在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鎮化建設。他們從不同層面探索并推進中國農村改革走向縱深,他們都是改革的先行者。
盡管是一個有積極意義和深遠影響的大手筆,但畢竟是探索,就不可能一步到位,就會有不少問題有待在發展過程中完善,這是常理。所以,等人們在大門外踮著腳尖試圖一窺究竟,并產生些許疑問,提出些許善意時,改革當局應保持以往的心態解疑釋惑笑納諫言,而不必到處電告媒體,刪除這些正常的疑慮和善意的提醒。腰桿挺硬的事,應該底氣十足,挺風光的大手筆,應該灑脫大氣。
不過,人們的擔憂也不無道理。比如說,農民集中居住后置出的8萬畝舊宅基地,能否仍然真正屬于農民并真正復懇而不挪作它用?這恐怕就不是多少個領導允諾或寫在多少份文件上能作保的,最穩妥的辦法或許是通過地方立法,保護這些土地的歸屬不受任何強權的巧取豪奪,保護這群農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任何勢力的隨意侵害,讓這些農民,以及關注“諸城模式”、關注諸城民生后路的大眾,吃顆“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