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農村社區化服務”改革
2010年6月份,諸城市委、市政府下發文件,做出了撤銷轄區內所有行政村的決定。
據了解,該決定源自于2007年當地推行的“農村社區化服務”改革。2007年3月,為探索并逐步完善農村社區建設思路,形成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村社區建設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民政部下發了《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縣(市、區)工作實驗方案》,打算用1~2年時間開展農村社區建設實驗活動。
在這一大背景下,諸城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政府主導、科學定位、貼近基層、服務農民”的農村社區化服務與建設理念。
舜王街道的松園社區,是諸城興辦的第一個試點農村社區。2007年,地方政府在后松園村作出規劃,興建了多棟住宅樓并吸引農民入住。
當年,諸城市官方將該市1249個村莊規劃為208個農村社區,并提出了“兩公里服務圈”概念,即在兩公里之內,解決農村缺乏的各種公共服務難題,在每個社區設立服務中心。
作為諸城興辦的第一個農村社區試點,松園社區于2007年7月份先后設立了社區服務中心和社區警務室、衛生室、建設環衛室、優撫救助室等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
“如果全社區1451戶全遷來,不僅節地700多畝,而且可就近接受政府公共服務,就近實現城鎮化。”時任松園社區中心主任張瑞軍說。
2007年9月18日,諸城市官方正式向民政部遞交了《關于申報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縣(市、區)的請示》,并于2008年獲得批準。至此,諸城市“農村社區”實驗開始全面推行。
農村社區最終成為權力組織
2008年接受媒體采訪時,諸城市委書記鄒慶忠說:“中共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概念,讓諸城官方豁然開朗。由于諸城農村社會缺少一個公共服務平臺,如何建設平臺的討論,最終使諸城市官方萌生了在農村進行社區化建設的想法。”
鄒慶忠說:“在進行農村社區化建設之初,官方就明確了農村社區的職能定位,這不是一級行政管理機構,不能干涉村級內部事務。”
鄒慶忠解釋稱,農村社區不是以生產經營為主的經營性組織,與社區內的村莊和其他單位不存在上下級隸屬關系,村莊對鄉鎮的隸屬關系不變。
然而,兩年之后,農村社區的定位已不是鄒慶忠之前接受媒體采訪時的承諾。與中國其他正進行“農村社區”實驗的地區不同,撤銷全部行政村后,諸城市的農村社區順勢成為權力組織。如今,多數社區兩委的選舉工作仍在進行中。
“諸城模式”的形成
2008年5月1日,諸城市政府出臺暫行辦法,支持農民居住向社區中心村聚集融合。在關于《加快農民居住向農村社區中心村聚集融合暫行辦法》中,規定需新建、翻建住宅的農戶,原則上進所在社區中心村規劃建設,享受一系列扶持政策。
當年6月,諸城市官方宣布,全市70余萬農民全部進入“兩公里社區服務圈”。
2009年4月7日,諸城市委發布《關于推進農村社區化發展的意見》要求:在農村社區中心村規劃建設農民集中居住區,影響和吸引本社區中心村周邊村莊群眾向中心村聚集融合,加快形成新的社會生活共同體。
一場大興土木的“造城”運動由此在諸城各地展開。農村社區的資金投入,鄒慶忠稱是以“市鎮財政投入為主,社會捐助為輔”。據諸城市官方數據,諸城市每年對此的財政投入約在6000萬元左右。
至此,“諸城模式”形成。在《中國大趨勢》一書中,美國學者約翰·奈斯比特如此評價:“諸城市在2007年找到另一種煥發市民活力的‘良藥’:兩公里社區服務圈,使得農民在兩公里之內就能享受到各種文化設施,這加強了農村的文化建設。”
值得一提的是,與各地進行的實驗一樣,此時,諸城各行政村仍是自治組織,與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并無任何隸屬關系。
2009年8月,諸城被民政部命名表彰為首批“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全覆蓋示范單位”。據諸城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當年,諸城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02億元,財政總收入為40 .4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4.6億元——諸城市官方用于說明當地城鄉一體化發展已經達到相對均衡的數據是,諸城市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為1.86∶1。
部分社區以企業名稱命名
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諸城相關官場人士幾乎都在強調撤銷全部行政村,實行“農村社區化”改革是順應民意之舉。
不過,希望遷往中心村(即農村社區服務中心)的村民所占比重多少,官方并無相關統計數據。一個事實是,為了吸引農民遷入規劃的農村社區,諸城市官方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具體做法是政府先投資建設農村社區居民樓,農民以宅基地置換的方式購買遷入。另一種做法是鼓勵當地有經濟實力的企業,先墊資興建農村社區住宅樓,行政村以村集體資產并入企業的方式進行購買、置換。
以辛興鎮大楊家莊子社區為例。該社區樓房售價每平方米在1200元左右,如社區周邊行政村的村民要購買入住,主要方式是政府每平方米補貼80元,農宅拆了之后,再補貼50元。此后,以宅基地作價抵款,不足部分由個人補齊。
在賈悅鎮,有村民向南都記者反映,為了“美化”社區中心,道路兩旁需蓋起三層左右的商業樓。對于無錢修建的農戶,可讓出宅基地遷進農村社區集中居住區。
據南都記者調查,在未撤銷行政村前,諸城市政府承諾農村社區的置換房不得出售給非農業戶口人員。自6月份撤村設區之后,據了解,在履行相關手續后,非農業戶口人員將可購買農村社區中的住宅樓。
官方還鼓勵當地具備一定資金實力的企業對農村進行合并。2009年,舜王街道的官莊和官莊店兩個行政村,被一家名為紅星建筑公司的當地企業合并后建成紅星社區。
該企業先墊資修建農村社區住宅樓,官莊和官莊店兩個村的村民入住回遷樓的條件是,兩個村的黨支部歸紅星建筑公司黨委領導,村集體所有財產并入公司并由該公司統一管理支配,村委會只負責事務性工作。
在諸城,如歐美爾社區、希努爾社區、桑莎一社區等13個農村社區均是采用這一模式,社區均以企業名稱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