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看不懂的村賬,不論如何公開,村民都不可能信服。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逐筆公開的做法,讓村賬成為村民能看得一清二楚的明白賬。
村賬:亮出全部村務
2010年7月初,又到了村里財務公開的時候,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黃山村出納孫亞芳把新制作好的6月份“現金日記賬”貼在村務公開欄上,引來眾多村民駐足觀看:6月2日,支出華家壇農戶補償款23634元;6月11日,購買時控開關費304元;6月20日,刻印章45元;6月23日,吉祥紡織機廠交租費45180元……
14組村民張福海贊嘆:“這賬記得比我家的賬還要細,簡單明白,一看就懂。”小到買茶葉、修理水管等瑣碎支出,大到動輒上萬元的工程款,村賬都一一記錄在案。
“就拿財務公開來說,以前村里每個季度也貼出來好幾張表格,但因為是會計賬,很多人根本看不明白。這讓人怎么監督?”黃山村一位老黨員說。很多村民戲稱這種村賬是天書。
如何真正讓村民監督村干部管好、用好村里的每一分錢?2010年初,蕭山區邊探索、邊總結,推出了村級財務逐筆公開的新做法,即480個行政村每個村的每一筆財務收支,都以淺顯易懂的“日記賬”格式詳細記錄,備注時間、事由,說明收支具體情況。特別是工程建設項目支出,做到明細公開,確保把家底全部亮給村民。
蕭山區紀委負責人說:“如今,既公開財務總賬,也逐筆公開明細賬;既公開規定的內容,也對村民關心的其他事項實行點題公開,就是讓村干部在陽光下干事,讓村里的家底更加透明。”
開支:漏洞難逃法眼
蕭山區北干街道施家橋社區干部老周,在村官崗位上干了26年。最近,他明顯感到用錢的約束比以前多了。他說:“過去花錢,就是‘一支筆’說了算,現在有很多雙眼睛盯著。”
村級財務逐筆公開,讓原先的半公開、假公開,變成了全公開、真公開。不少黨員、村民代表將每月公開的“現金日記賬”記錄下來,掌握村財務第一手資料,適時對村兩委干部的工作進行更加具體的監督。
在這個基礎上,蕭山區趁熱打鐵,推出“逐人審核”的新制度:每張原始憑證,都要有經手人、證明人、簽批人、審核人的簽字蓋章,只要有一個環節不到位,就不得入賬。走完這道程序,再報鄉鎮(街道)財務代理中心,經財務代理中心審核把關后統一做賬目。5萬元以上現金的支取與存款,還需街道經管站審批,不合理、不規范的開支,均被當場拒批。
蕭山區紀委負責人說:“這些舉措規范了村干部行使權力和依法辦事的行為,以往群眾反映的招待費過高、村干部公款吃喝等問題明顯減少,由此引發的矛盾大幅下降。”
監督:要更陽光公開
當地的不少基層干部群眾直言,如何使村賬逐筆公開、逐人審核的制度更加規范、科學,還得下一番工夫。
黃山村出納孫亞芳說:“自試行‘現金日記賬’后,工作量比過去大了很多。原先一天就能將財務報表統計完成,現在沒有三四天干不完。其實并不是制度的問題,而是細節沒有做到位。‘現金日記賬’的網絡平臺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有時候數據半天傳不到上級部門,審核不下來就無法上公開欄,心急的村民就會有意見,認為是不是有貓膩。”
還有一些村民對財務公開本身心存憂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說:“這些制度是好,但仍然沒有跳出‘自己人監督’的框框。能不能嘗試請外人監督?”請外村的人參與財務公開,確保監管動真格的,村集體的“錢袋子”就更安全了。
蕭山區農辦負責人說:“蕭山區正在探索區、鎮、村三級財務聯網,對村級資金、資產、資源實行三級網絡化管理,各項數據實時傳遞、實時監控、實時查詢,加快信息傳遞速度,進一步提高監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