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改革和發展一直是中國改革的一個難點。中國改革最早起始于農村,但在改革初期意氣風發了幾年后,農村改革很快歸于寂靜,等到農民工起來,大規模涌入城市,農村也就衰落下去了。這是城市化和全球化時代農村似乎不可避免的歸宿。但即使這樣,學界從來沒有停止對農村改革的探討,因為農村在中國有著特殊重要的地位。而在實踐中,一些地方也在進行各種試點,比如最近出現的山東“諸城模式”。
村改社區并非諸城首創,早在很多年前,一些地方就是這么做的,但多半在城中村或者工業化程度很高的農村,所以范圍一般不大。諸城的突破在于,在全市所有行政村推開,因而魄力不可謂不大。諸城的做法有兩個特點:一是對改革中的一些關鍵事宜,如行政村撤銷后,原村集體資產、債權債務不變;原村資產形成的收益權屬關系不變;原村的土地承包關系不變。二是農民是否住集中統一的樓房,是否放棄土地,應尊重農民意愿,不搞強迫。
中國農村的發展方向,是統籌城鄉,消除農民和市民兩種身份的差別,使農民均等地享受國家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而村改社區后,理論上說,有助于這一目的的實現,使農民更快地市民化。另外,它還有利于把農民組織起來,提高組織化程度,改變農民和農村的弱勢地位。正如一些學者指出的,傳統的鄉村結構比較封閉,農民之間連接的紐帶,主要靠血緣和地緣關系。變成社區后,村莊界限沒有了,地緣和血緣關系變得松散,原來以家為單位交易,談判成本會很高,現在則可以減少這兩種成本,大家通過專業合作社,利于與市場對接。
當然,村改社區要起到上述作用,須有賴于在實際操作中高度尊重農民的自主權。這是基本前提,否則,不顧農民的實情,違背農民的意愿,由政府一手包辦,即使出于善意,也可能走向反面,把事情搞砸。這方面的例子很多。
需要特別指出,很多地方搞所謂村改社區,不論是“以土地換保障”、“以房換宅基地”,還是“集中居住”的形式,均不外乎是要打農民的土地主意,從而背離了城鄉統籌發展的目的,也不符合農民追求城鄉一體化的利益訴求。這一點,在諸城的村改社區中,似也有苗頭。例如,為了吸引村民搬遷,諸城市出臺了優惠政策,如果一次拆遷能夠超過30畝,那么每戶居民一畝宅基地補貼20萬元。盡管它現在沒有采取強迫措施,但保不準在完不成任務時,回歸強迫拆遷的老路,這點是必須警惕的。
當然,不是說農民的土地包括宅基地不能動。但前提是,必須尊重農民的意愿,土地要等價交換,政府的公共服務必須到位。
中國的村莊有著幾千年歷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和品格。在城市化的趨勢下,如何兼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和保存村落文化,是一個難題。這一難題從全國來說,還剛剛破題。必須思考以下問題:村改社區是否有法律依據,政府推進的村莊整合會不會影響村民自治,改革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填平城鄉居民的鴻溝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減少村改社區產生的破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