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一次簡單的區劃調整,機構改革。因為農村社區化后,結合農村發展和農民的實際需求,農民的醫療衛生、治安警務、勞動保障、文化體育、社會救助、司法調解、人口計生等方面的公共服務,以及科技信息、生產資料、市場營銷等生產性服務等全面得到保障,便民超市、農資超市等,也讓農民足不出戶,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樣的便捷,使農民從一些地方新農村建設中的“強迫上樓”中解放出來,轉變為向社區中心村的自覺聚合,讓科學發展的理念滲透到田間地頭,屋院井臺!
撤銷行政村,以社區為基本單元發展農村經濟,能消除村與村之間發展的壁壘,實現生產要素在社區范圍內的流動聚集;農民群眾以家族為圈、村莊為界的傳統居住觀逐步淡化,加快向社區集中步伐;降低運行成本,提高了管理效能;消除了“農村人”與“城里人”的身份界限,在制度上實現了城鄉勞動者身份上的平等,為城鄉居民的合理流動、充分就業、民生保障等體制機制的改革創造了有利條件,助推了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
當然,農村社區化是個新事物,剛剛起步,中國的農村生態已經有五千多年的歷史,讓農民冷不丁地成為居民,形式上實現了,但實質上還有許多內容需擴充完善。可喜的是我們今天邁出了這一步,就要迎難而上,清除前進路上的每一個障礙,又好又快地推動新農村建設,讓農村社區成為新的社會基層組織單元,讓更多的農村走上城市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