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期結售匯可以對進出口企業鎖定成本、提高收益提供較大幫助,但目前我國企業在遠期結售匯的使用中仍然存在一些誤區。
錯誤選擇結算貨幣
但國際匯市的風云變幻常常在一夜之間改變某種貨幣的走勢,企業貿然改變結算貨幣很可能造成重大損失。
2001年7月~2008年7月,美元對歐元經歷了長達7年的貶值周期,從最低點1歐元兌0.84美元附近一路狂貶至1歐元兌1.60美元,再加上我國2005年“7.21匯改”之后人民幣對美元基本保持“小步快走”的升值態勢,美元的長期貶值預期得到進一步強化。在這種背景下,許多國內企業開始放棄美元轉用其他貨幣結算,主要是歐元。
必須指出,在企業轉換計價結算貨幣的過程中,新聞輿論的誤導起了不小的推動作用。在2008年5、6月份,美元對歐元跌至1.60附近,“美元崩潰論”甚囂塵上,聯合國在中國采購的招標文件中,也曾“善意地”提醒中資企業用歐元結算。在這種輿論氖圍下,外貿企業遭遇到極大的心理恐慌,放棄美元采用歐元結算成為當時的“理智”選擇。
但是,美元匯率在2008年7月下旬開始急劇反彈,至10月底,對歐元的升值幅度一度達到28%左右。同期,由于中國出口形勢急劇惡化,人民銀行暫時中止了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過程,人民幣在2008年下半年對美元基本持穩在6.83左右,這直接導致歐元對人民幣匯率從7月初的10.8附近一路跌至10月底的8.5左右。由于企業改用歐元結算,與美元結算相比損失約為21%。
企業“棄美元捧歐元”的悲劇近期又在以相反的方式重演。2009年12月~2010年6月初,受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影響,歐元急劇下跌,對美元從最高峰1.51附近一度跌破1.19,貶值幅度高達21%。同期,“希臘崩潰論”、“歐元解體論”等“預言”大行其道,這再次造成我國企業對歐元前景的恐慌,部分企業因此將結算貨幣由歐元轉為美元。然而,歐元在5月底逐漸企穩,并在6月初展開反彈,前段時間歐元對美元大約升值8%,由于同期人民幣對美元僅小幅升值,人民幣對歐元跌幅超過7%,換句話說,由于企業改用美元結算,與歐元結算相比損失約為7%。
錯誤選擇結售匯時機
2008年初,多數金融機構預測人民幣年內將對美元升值10%左右,部分外資機構甚至預測將升值12%以上。在這種趨同性預期下,銀行的遠期結售匯價格被大幅壓低,美元兌人民幣一年期遠期報價一度跌至6.20左右。
金融機構一邊倒的悲觀預期以及壓倒性的輿論宣傳給出口企業造成了嚴重心理恐慌,大量企業按照當時的報價水平賣出遠期美元,但當年人民幣對美元實際升值幅度不足7%,眾多企業因此遭受巨額匯兌損失。盡管從2008年四季度開始中國外貿急劇惡化,出口同比萎縮一度超過20%,但2009年初眾多金融機構——特別是外資金融機構,再次預測人民幣對美元年內升值將在3%~5%左右,但實際情況是人民幣幾乎原地踏步了一年,我國眾多出口企業也再次遭受較大的匯兌損失。
目前國際匯市仍處在非常時期,主要貨幣匯率仍可能繼續大起大落,人民幣對包括美元在內的各種貨幣匯率也會漲跌交錯,且波幅可能較大,企業應理性、冷靜地分析市場走勢,選擇有利的價位結售匯,切忌恐慌心理導致的拋售或輕易改變結算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