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批復同意,湖北省襄樊市更名為襄陽市。原襄樊市襄陽區更名為襄陽市襄州區。武漢的專家們夜不成寐,激動的心顫抖的手,估出了“襄”變“陽”,可生出千萬元的經濟增長。
這筆巨額增長怎么來的?專家如是說:城市更名后,各級黨政機關、人民團體等機構的招牌、公章、財務章、文件頭、信封、信紙、票據、證件、營業執照,以及個人名片等,都不得不“以舊換新”。這就給印刷業、制證制牌業帶來新的千萬元增長。
記憶中的“襄陽”來自遙遠的唐代。杜甫漫卷詩書喜欲狂,便下襄陽向洛陽的喜悅心情,沒想到千年之后這筆精神財富會變為巨額的物質財富。改名的動機真的是“將會擴大該市的知名度,提升城市的文化內涵”,“凸顯了襄陽市的歷史文化底蘊,擴大了城市的影響力”。這些堂而皇之的理論,都是正確的廢話,知名度需要實力支撐,徒有的虛名,不會給老百姓帶來什么好處,國務院同意襄樊改名,是權力制度的產物,沒有向社會公布什么原因要改名,一邊下文禁止對歷史文化名人故里的爭奪,一邊含含糊糊地同意這種曲徑通幽的策略,不也是一種悲哀?
依此類推,煌煌華夏,恢恢五千年,哪一處神州無文化,“陽”的字意本是“山南水北”之稱。筆者所居城市,是楚漢相爭的地方,西楚霸王,四面楚歌,兵敗垓下,比杜甫筆下的“襄陽”還要久遠,是否也改成“垓下市”,顯然不行,垓下是兵敗的地方,是不祥之地,顯然不會被信奉風水的頭頭腦腦看好,但是這也是一座600多萬人口的中等城市,改一字不也能如襄樊改名一樣,帶來千萬元的經濟增長嗎!
一些所謂的專家的這種創新,還打著傳承文化的美譽,上下皆歡喜,可老百姓眼中不過是另一種瞎折騰、胡作為。取名王二小可以當英雄,名叫狗蛋長得更壯實,老百姓要的是實惠,但愿如此的改名成為孤本,讓更多的精力放在民生上,放在實實在在的經濟發展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