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我國要實現生產大國向消費大國的轉變。站在“十二五”門前看消費,風景無限好。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非常迅速,不過30年時間便跨越了溫飽階段而進入初步小康。消費熱點不斷變化,從以吃飽穿暖為主到“老三件”、“新三件”,再到現在的住宅熱、轎車熱,以及教育文化、醫療保健、旅游休閑等消費日益增長。生存型消費的比重逐步減少,發展型消費的內容日益增多,享受型消費也日漸豐富。居民消費水平和消費質量的提高,突出地表現在消費結構的升級變化上。
影響消費的因素
總體來看,減少消費意愿,是居民在消費品已形成“買方市場”的條件下對市場化改革的一種自我保護性反應。具體說有六個原因:
一是政府公共服務投入不足及公共事業性質的變化。這導致人們在消費時有后顧之憂,尤其是應具有更高消費傾向的中低收入者節衣縮食,作預防性儲蓄。
二是收入來源不夠合理促使高收入群體消費傾向下降。我國新富群體中的一些暴富者,富而揮霍、炫耀,這非但不能引領大眾消費,反遭人們的蔑視。另外,由于體制上的漏洞,我國相當一部分高收入群體的消費直接進了企業成本,如私營企業主的家庭消費和國有企業高管們過高的職務消費等。
三是居民收入快速增長。2001~2008年全國居民可支配收入扣除物價上漲年均增長10.9%,大大超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水平。人們的消費習慣通常形成于童年和青年時期,而人生收入的高峰期通常在中年以后,這時收入快速增長必然會出現消費滯后的局面。
四是居民的投資收益預期增加。過快的經濟增長帶來了股市、房市等資本市場的繁榮,增加了居民對資本收益的預期,也就是增加了對未來的消費預期,這必然會減少即期消費。
五是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大量農民工進城打工,城市卻還不能用“市民待遇”善待他們,當然就很難留住他們的心。他們的收入水平逐步與工業化接軌,消費習慣卻仍然與農村接軌,還不得不保留著鄉土氣息。
六是消費環境較差。市場經濟發展很快,但市場秩序建設滯后,一些消費品和服務甚至到了令人望而生畏、想要都不敢要的地步。
消費結構有哪些變化
目前,我國居民消費水平的大幅度增長和消費結構的升級換代,被國外學者稱之為消費革命。
隨著我國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低層次需求比重逐漸減少,高層次需求比重逐漸增加;物質需求比重下降,精神文化需求比重上升。按目前居民消費項目的劃分,這種結構變化將具體表現為:以恩格爾系數為代表的食品比重下降;物質類消費即工農業產品比重下降,非物質類消費即服務業比重上升;物質類消費品中,“衣、食、用”比重下降,“住、行”比重上升;服務性消費中,作為居民個人消費的服務比重下降,而涉及公共性質的服務如教育、醫療等的比重會上升。
但消費結構的變動并不是消費升級的全部內容。例如食品,決不會因為恩格爾系數的下降、需求彈性系數的下降就不發展、不升級了。當食品滿足了人們的生存需要之后,會隨著食品中科技含量的提高而滿足人們的健康、長壽等發展型需要,會隨著食品中文化含量的提高而滿足人們的美食、高雅等享受型需要。
曾是兩任美國總統經濟顧問的保羅·皮爾澤,在他的著作《財富第五波》中估計,保健營養食品產業,將隨著生物和細胞生化科學的突破而引發繼蒸汽機、電器、汽車、計算機和互聯網之后的第五次產業革命,成為未來的明星產業。如果在食品中再增加些中國的美食養生文化的內容,是否會成為第六波革命的起點?衣著、家庭設備等其他物質類產品同樣如此。
人們常說“培養貴族需要三代”:一代學穿,二代學吃,三代學古董字畫。同時又說,“富不過三代”。中國目前的第一代高收入者,正經歷著財富向第二代轉移的艱難歷程。中國未來的富有者,他們不應只是富有,只會創造財富,而且應該有品位,能夠傳承民族文化的底蘊,匯集精神財富的精粹,并引領消費時尚;中國的中等收入者,他們不但是社會經濟的中流砥柱,也是未來社會消費規模的決定力量,中國社會的健康發展有賴于中等收入者的勃興;中國的低收入者,他們生活水準的高低,將是衡量一個社會文明的尺度。
中國的消費革命方興未艾,但今后將主要表現在品質的提高方面。因此我們認為,面對品類繁多的消費品的升級優化,功能性產業政策將比結構性產業政策更為有效,即通過鼓勵和扶持千百萬中小企業,鼓勵企業走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之路,鼓勵企業和消費者走低碳、綠色之路,并整合和挖掘中華文化中所包含的深層次消費需求,不斷推陳出新,創造出雅俗并舉、富有時代氣息的消費品。
只有這樣,才能滿足億萬消費者越來越豐富多彩的物質和精神需求,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