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處不在的網絡時代,人人都在玩微博,官員們又一次站在了潮流前列,先有云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開微博后關閉,現有廣東惠州公安集體微博與民同“博”。
在刮起最近這股官員織“圍脖”(微博的諧音)風之前,官員們大有集體開博客之勢。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將官員開博數量的多少,看做改善行政作風的一項指標。更早些時候,電子政務普及過程中的市長信箱、在線問答等官民互動平臺,也都風光熱鬧了一陣子……
各種互聯網時代的新事物,官員們以親民的姿態積極參與,然而,忽然熱起來的市長信箱、網民互動、官員民生博客等,在記者的調查檢索中,卻大有“亂草叢生”之態。網民留言市長信箱不回復或沒有實質意義的回復;官員博客變“空殼博客”或“文件博客”,正熱的微博熱,又會有多少實質性的民生互動?微博熱又能熱多久?
網上互動難互動
江西省因官員開通民生博客的數量高達70多位,曾經名噪一時。在以往的報道中,江西省委宣傳部網宣辦主任劉浩為這一現象的注解是:“縣官”們貼近民生、了解民情,他們有與廣大公眾進行民生交流的內在需求,同時博客又為這種交流提供了一個便捷的渠道,所以“縣官”開博會受到網民的強烈關注。
然而,“縣官”們真的有與公眾進行民生交流的內在需求嗎?這些官員博客又真的受到網民的強烈關注嗎?當記者隨機點擊進入這些博客,卻有不同的發現。
10月28日,記者登錄江西省文明網的官員民生博客,隨機點開東鄉縣委書記的實名博客發現,博主于10月13日開通博客,在隨后的3天時間內,共計發表4篇博文,內容分別為兩篇長達上千字的會議講話稿,一篇“謝謝大家”關注的50余字博文,以及一篇代表縣委縣政府向老同志發表的“重陽寄語”。
記者又隨機點擊進入該網某市農業局黨組書記的博客看到,整個博客只有孤零零的一篇博客。名為“破解‘三難’問題是我縣民生工作的主抓手”的工作匯報博文發表于兩年前的2008年12月。
此后,記者又隨機點開幾位縣級、市級領導的博客,有的盡管更新頻繁,但大多為工作總結、工作匯報、會議講話,有些博文盡管語調姿態放低了很多,但內容大多也是對自身工作的宣傳肯定。在少數所謂“民生賬本”的博文中,看到最多的是本轄區人均收入增長、經濟增長等漂亮的統計數字。
有意思的是,在這些官員博客中留言的大多是不同級別的干部。他們大都實名注冊,并發布了自己的標準照,留言的內容多為祝賀或恭維之詞。
曾經,官員開通博客被外界解讀為“利用網絡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是新形勢下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的體現”。事實上,網絡問政這樣的形式,并非始于博客。
在博客熱之前,全國大力普及的政府網站中,市長信箱就有了官民互動的載體和方式。然而,一陣熱鬧之后,如今的市長信箱不是無人回復,就是千篇一律的機械式回答。記者隨機打開四川省部分政府網站發現,有些“市長信箱”形同虛設、注冊登記難、網頁信息更新速度慢等諸多問題。一位網友發帖說:“德陽市發改委對市民建議的回復千篇一律,全是‘德陽建設是有規劃的、有布局的,請相信德陽明天一定會更美好’,這不是廢話是什么!”
而在山西省的政府網站內記者發現,“公民辦事”欄目下的“在線咨詢”不是根本點擊不開,就是點擊后直接鏈接進入另外主題網頁,“在線咨詢”成為實實在在的擺設。
在博客熱鬧一陣之后,近來刮起的“微博”風又顯示出官員絕佳的時尚敏感。云南、廣東的政府機構率先開微博,甚至,學習如何建立微博,已經成為北京市委黨校局級干部進修班的學習內容。微博,無疑已經成為最新的官員親民網絡“寵兒”。
自愿還是姿態
回顧近10年來歷史,成為過“寵兒”的不止微博。
從1999年“政府上網工程”開始,電子政務作為各級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令我國的政府門戶網站迅速增加,截至2009年1月,全國已開通4.5萬多個政府門戶網站。然而,政府網站經過10年的發展,依然存在更新不及時、政務不夠公開、公民辦事困難等重重障礙。
在此背景下,官員博客這一新生事物的產生,帶著鮮明的個人色彩,被外界解讀為“開啟官民互動”的全新模式,也是展示官員人格魅力的絕佳舞臺。然而,博客開通時轟轟烈烈,與如今的微博開通時沒有兩樣,都號稱要打造網上直通車、零距離傾聽民聲,官員博主們的表態情真意切、言猶在耳,但那些空殼博客、文件博客的“民生”誠意卻早已經蕩然無存。
正在刮起的官員微博熱會走官員博客的老路嗎?前景并不被看好。
究其原因,官員博客或者官員微博背后,一雙行政的無形之手或許是造成目前空殼博客、文件博客的原因所在。
蘭州市多位縣長開博無人“灌水”“拍磚”的冷清局面背后,長官意志、行政壓力無所不在。今年3月,在蘭州市行政效能建設年活動動員大會上,蘭州市委副書記、市長袁占亭在會上要求,各縣區、各部門“一把手”要學會博客交流,建立個人的實名博客,與老百姓交流他們最關心的問題,提高行政效能。
據稱,此舉是為解決各部門和單位政令不暢、效率低下、敷衍塞責和“中梗阻”、互相推諉扯皮等問題的措施之一。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皋蘭縣縣長率先在人民網上開通了實名博客,并貼出了自己的標準照。隨后的10多天內,常務副縣長和幾位副縣長也在同一網站相繼以實名開博。
江西文明網上的官員民生博客,也同樣帶著濃厚的行政壓力色彩。2008年7月21日,江西省委書記蘇榮在人民網發表文章《“網絡問政”是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的體現》一文。就在同一天,江西文明網推出了全國首家“民生博客”專欄,一批縣級領導一把手開通實名博客。這之后的兩年中,是否開通自己的民生博客,成為江西省地方官員是否“親政愛民”的一種象征和無形壓力。
針對這種現象,一位社會學學者一針見血地指出,該有政務公開的地方找不到政務公開,因此,有人奢望,通過官員博客這樣的新鮮事務可以找到政務公開的影子。這當然是一個錯誤邏輯,該有的地方沒有,可有可無的地方怎么會有?
無論是博客還是新興的微博,其優點在于個性化,任何人都可以有張揚個性的一面。然而,個性化的博客或微博,造就不了個性化的官員,只有個性化的官員,才能寫出個性化的博客和微博。只是,官員因其身份的特殊,個性化的尺度并不好掌握。云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伍皓因在云南“躲貓貓”事件中的出位表現令人記憶深刻,其過于“個性”的博文表達,已經令其五開五關。
民生誠意最重要
忽然熱了,迅速冷了。這就是政務網站、市長信箱、官員博客的過去,也或許會是官員微博的將來。
目前,我國網民數量位居全球第一,而且政府也逐步邁入“網絡執政2.0”時代。但市民、專家普遍認為,網上民意通道尚不暢通、綜合服務能力與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又何談依靠官員個人力量維護的博客或微博能夠關注民生,暢達民意。
多年前,互聯時代的影響力還都停留在專家的預測中,今天,以博客和微博為代表的新興事物,他們在政府架構、官員形象塑造中的角色被如此重視,應該說是一種巨大的進步。然而,有一點可以肯定,無論什么形式和載體,暴露出來的仍然是官民關系的老問題。無疑,官員的民生誠意,或許才是官民互動最基本的內因。廣西公路管理局網站有問必答,被稱“最幽默最認真”的政府網站,其透露出的執政品格、親民態度在簡單而幽默認真的回答中體現無遺,成為2010年最受網民歡迎的政府網站。
北京大學副教授胡泳坦言,從民眾的角度來講,更需要的不是官員們親民的姿態,而是有關自身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實際解決。但是,網絡無法解決所有問題,一切都靠網絡輿論將事情改變的話,這個社會不會是健康發展的社會。
事實上,官員想要聽到來自基層的聲音、真實的聲音并不難,不一定要依靠網絡和博客,只要走到群眾中去即可。至于及時幫助老百姓解決困難,關鍵還在于完善制度,使政府各級部門做到各司其職、執政為民,自然會得到老百姓的擁護和支持。
“忽然熱了,迅速冷了”的背后,大多數追趕潮流的官員,他們的民生態度恐怕一直都未曾改變,無論他們曾經如何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