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加入中央公積金體系
新加坡中央公積金是政府、雇主和雇員共同參與的一項強制性儲蓄保險。凡工薪收入人員,不管是公務員,還是私企商販,都必須加入中央公積金計劃,每月向中央公積金局繳納一定數量的公積金,繳納費用隨勞動成本、經濟情況而變。目前,新加坡的人口將近450萬,而公積金會員的數量超過300萬人,公積金總額超過千億美元。
在中央公積金制度實施的50多年時間里,新加坡中央公積金局實施了諸多創新,使中央公積金制度的功能多樣化,從開始時單一養老功能發展到涉及民眾日常生活的諸多方面,包括退休、保健、購買房地產、家庭保障和公積金儲蓄增值等。
為了避免公積金過多用于其他項目的支付而影響到人們的養老保險,1987年起,新加坡政府規定凡年齡達到55歲必須在其公積金賬戶中保留一筆最低存款。
美國“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
美國現行的聯邦政府公務員養老金保障制度有兩種,分別是公務員退休金制度和聯邦雇員退休金制度。這兩種制度并行,反映的是機制上的新舊交替,也體現了美國公務員養老金制度的社會化和市場化趨勢。
美國在公務員養老金保障制度上遵循“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原則。公務員退休金制度的適用對象是1983年前參加工作的聯邦政府雇員;聯邦雇員退休金制度則覆蓋所有1984年以來參加工作的聯邦雇員。
兩個制度的出臺基于不同的設計理念。公務員退休金制度是一個獨立于美國社會保障計劃之外的系統,目的是確保公務員退休后還能生存。
聯邦雇員退休金制度則包括三部分,即社會保障、基本津貼和新型聯邦節儉儲蓄。這一制度的創立是為了適應社會經濟形勢變化,體現當代社會人才流動頻繁的現狀。
如果公務員在正常退休年齡前跳槽到私營部門,他們可以帶走聯邦雇員退休金制度中的社會保障計劃部分,而且可以把其中的新型聯邦節儉儲蓄計劃賬戶轉為私人公司的養老金保險計劃。而公務員退休金制度沒有這種靈活性。
芬蘭養老金隨工作年限增加
在芬蘭,公務員被納入國家養老金法范疇,退休后由國家支付與工資掛鉤的養老金。 芬蘭公務員在退休之前的工作期間必須繳納養老保險金,繳納的標準平均約為工資的22%,其中個人支付4.3%~5.4%,其余部分由作為雇主的國家政府機構和部門繳納。
人口老齡化讓芬蘭的公務員隊伍面臨人員短缺。芬蘭是個長壽國家,為了鼓勵人們更長時間留在工作崗位上,緩解勞動力短缺問題,芬蘭政府2005年年初對養老金制度進行改革。根據新的養老金法,包括公務員在內的職工可以在63~68歲退休。若年滿63歲仍繼續工作,可以拿到更多養老金。工作年限越長,退休后領取的養老金數額越高。
以一名1972年開始工作的公務員為例,每月收入為2500歐元,如果63歲退休,他每月領取的職工養老金為1722歐元。如果68歲退休,養老金則達到2397歐元,占退休前工資的95.88%。芬蘭的養老金制度改革使更多接近或符合退休年齡的職工愿意留在工作崗位上繼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