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周一片“漲”聲中,此時的百姓生活,正在痛徹體膚地感受著通脹給點滴生活帶來的變化,相對于百姓對物價上漲的真實感受,這些數據仍顯得過于“溫柔”,但從中不難看出,繼續與CPI賽跑的日子還很長,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財富保衛戰”。
對陣CPI打持久戰要走出三誤區
雖然近期物價有所回落,但從大宗商品上漲的趨勢和漲價輻射面來講,我們繼續與CPI賽跑的日子還很長,百姓的理財生活應該發生怎么樣的轉變?怎樣才能走出認識誤區?對此,記者采訪了民生銀行長春分行理財經理喬巖華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長春分行財富產品經理丁羽翎。
儲蓄被“吃”大把花錢
在物價高漲的情況下,不少人認為儲蓄被“吃”,攢錢不如消費,換來物品或是留存在手中變為資產等待升值。事實上,這種觀點是理財誤區,是片面的。
對此,喬巖華表示,即使物價上漲很快,攢錢過日子還是硬道理。因為CPI指數的升降具有一定的規律,有升有降,物價不可能一味上漲而不回落,但是你的錢如果花了之后,即使CPI回落了,你的錢也回不來了,儲蓄不僅是一種對未來生活的保證還是一種理財態度,因為CPI高漲就拿去大把大把地消費不是上策。
只注重高收益
一夜暴富在現實社會里仍然只是傳奇,不適用于絕大多數投資者。凡是鼓吹高收益的理財產品,背后都要緊隨一個詞那就是高風險,所以工薪階層理財要重在規劃,避開高風險的投資誤區。
有人說,只有工資不漲,股票下跌,因此用工資去買股票劃算。喬巖華認為,這種說法是不對的,股票有著巨大的風險,不太適合普通人。2008年以來股市的暴跌人們記憶猶新,盲目地跟風購買股票或是高收益的基金都存在著極高的風險,投資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更不能只盯著高收益產品,一旦投資方向“跑偏”,形成了這樣的想法,等到風險來襲時,家庭就將為這種錯誤埋單。
單憑個人見解投資
還有一個投資誤區,正是眼下的炒樓熱。
喬巖華認為,房屋作為固定資產,應該適當控制投資規模。今年以來,國家開始重拳出擊打壓各地的房價,抑制房價過快上漲,并且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調控手段,從信貸等多方面扼住房地產的咽喉,從國外經驗來看,房產投資是一種抗通脹的投資方式,但過分投資則進入誤區。
投資應注重順勢而為,抓住國家提倡、鼓勵的熱點,而非與政策唱反調,單憑個人的見解來判斷資產價格的走勢,這種投資才是高風險的投資。
對陣CPI要有正確攻略
走出誤區后,正確的百姓理財方式又是什么呢?怎樣配置家庭收入才最為合理?
家庭用“三分法”理財
居家過日子穩字當頭。謹慎投資、穩健理財的策略最適合工薪階層。丁羽翎建議,這樣的家庭可以選擇“三分法”理財,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消費,三分之一用于投資,三分之一用于儲蓄。在家庭總資產的三分之一投資中,可多配置些風險較小、投資期限很長的國債產品、基金定投類產品。
儲蓄必不可少
作為普通家庭,尤其是對于缺乏專業理財知識和豐富投資經驗的家庭來說,儲蓄尤為重要。
丁羽翎表示,儲蓄對于一個家庭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儲蓄會使得家庭用錢更加安全和有計劃,不影響應急,不存在變現的問題。如果家庭整體抗擊風險能力較低,那么還可以在占家庭總資三分之一的比例上,繼續增加儲蓄額度,來確保家庭抗風險的能力。
必要的人身保險
家庭作為一個整體,應該具有長期投保的家庭必備保險,只有考慮到了意外發生的情況,才能在任何時候都能保存家庭的整體實力,而不會因為天災或是人禍改變生活。比如,家庭的每個成員要各自擁有一份人身意外傷害保險,應變突發情況。另外,有條件的家庭可以給每個家庭成員購買一份重大疾病保險;如果經濟能力有限,可以選擇單純的重大疾病保險,不附加分紅險等功能;如果承擔能力稍差,也一定要給家庭中的收入支柱投保重疾險,避免意外發生時生活發生劇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