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幾十萬億元的國有資產可以分給13億民眾。”11月5日,在“財新峰會”上,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和金融學教授許小年語出驚人。
許小年的話再次挑起人們對國有企業利潤分配關注的神經,在經過長達3年的“折中”“平衡”的博弈之后,央企紅利的“提比”“擴圍”之爭已見分曉。
11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2011年起,將5個中央部門(單位)和兩個企業集團所屬共1631戶企業納入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實施范圍,并適當提高中央企業國有資本收益收取比例。
然而,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國有經濟研究室副主任陳少強并不樂觀,他認為,企業紅利上繳和使用的透明度低,缺乏相應監督協調機制,面臨諸多體制難處。
“提比”5%?
11月3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稱,將提高中央企業國有資本收益收取比例。但是,并未對外公布提高比例。
據悉,此次央企紅利上繳的比例極可能是提高5%。可以佐證的是,最近由財政部牽頭制定的《關于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試行辦法的相關意見》 (以下簡稱《意見》)內容稱,央企上繳紅利比例從提高5%到30%不等。
受訪專家認為,為了照顧企業的承受能力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順利實施,國務院最后確定了上調比例最低的方案,“提比”5%是折中的辦法。但是“提比”5%如果一刀切的話,對某些企業來說確實有些低,應該根據不同企業,設置不同的比例。
財新網報道亦稱,2007年開展試點時確定的3類央企將面臨不同的“提比”:第一類為資源型企業,如煙草、石油石化、電力、電信、煤炭等,征收比例從原來的10%上調到15%;第二類為一般競爭性企業,如鋼鐵、運輸、電子、貿易、施工等,征收比例從原來的5%上調至10%;第三類為軍工企業、轉制科研院所企業,從原來暫不上繳上調至5%。
上述5個中央部門(單位)所屬企業是指教育部、文化部、廣電總局、農業部、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的下屬企業,后者屬于事業單位。此次納入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前述共1631戶企業均為條件相對成熟的自主經營、獨立核算企業。這些企業2011年起將按5%的稅后利潤比例上繳紅利。
上述專家透露,財政部《意見》中有關“提比”部分,今年上半年已征求14個中央部委的意見,由于只是適度提高上繳紅利的比例,至今已無太多爭議了。
陳少強預測,這次提高國有企業紅利上繳比例后會穩定一段時間,畢竟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和行業發展的任務還較重,國家也會考慮國有企業實際經營情況。
“養魚為民”
國務院國資委原主任李榮融在任期間,央企數量由2003年的196家重組至目前的123家。
今年7月,李榮融卸任前曾宣布,國資委將在2010年年底前將央企數量調整到100家以內。
對此,當時有評論認為,減少央企數量意在收縮壟斷范圍,治理國有企業所固有的成本高、效益低、奢侈浪費以及腐敗等現象。
近幾年,有關央企高管天價年薪、公務消費浪費等現象不斷受到批評。批評的背后則是對央企利潤分配模糊的隱憂。
60年來,國家對國資企業的分配關系大致經歷了統收統支、放權讓利、利潤留存和利潤分類上繳四個階段。
1978年以前,國營企業實現利潤全額上繳。即所說的“統收統支”,計劃經濟的分配體制嚴重影響了企業和職工的積極性,也制約了經濟的發展。
為了調動企業積極性,1978~1992年,國家采取“放權讓利”政策。1979年7月,國務院下發《關于國營企業實行利潤留成的規定》。次年1月,國務院批轉國家經委、財政部《關于國營工業企業利潤留成試行辦法》,規定利潤增長的40%留企業,60%繳國家。
據陳少強分析,“放權讓利”政策的利潤留成制度把企業的經濟利益同企業的經營成果緊密結合起來,但利潤留成比例不合理,爭基數現象普遍。
1992年以來,中國加快了市場化進程。1993年以前注冊的多數國有全資老企業實行稅后利潤不上繳的辦法,并逐步建立國有資產投資收益按股分紅、按資分利或稅后利潤上繳的分配制度。陳少強把1992~2007年這個期間稱為“利潤留存”。
2005年1月14日,時任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的李毅中就曾透露,中國將及早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國資委正積極與全國人大財經委、財政部、社保基金理事會等有關部門協商溝通,抓緊研究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方案。
2007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進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試點。由此,關于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在擱置長達兩年后再度被提上日程。
所謂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指的是政府針對國有企業經營性收支的計劃,即政府作為股東,對國有企業的利潤提取分紅和進行再分配。
2007年9月,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意見》。
同年12月,財政部會同國資委發布《中央企業國有資本收益收取管理辦法》,明確國有資本收益的主要形式是國家出資企業上繳的稅后利潤,國有資本收益收取對象為中央管理的一級企業,中央企業上繳利潤的比例分三類執行:第一類為資源型特征的企業,上繳比例為10%;第二類為一般競爭性企業,上繳比例為5%;第三類為軍工企業、轉制科研院所企業,上繳比例3年后再定。
由此,陳少強把2007年以來央企分配稱為“利潤分類上繳”。最終,央企在經歷了十幾年“放水養魚”之后,開始“養魚為民”。
對于國家與國家出資企業的分配關系的曲折過程,陳少強將其總結為漸進式改革的總體思路,即先易后難,先增量、后存量,先調整利潤、后全面改革稅費。
長期關注國企壟斷的專家、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國家與國家出資企業的分配關系的曲折過程,更多是一種討價還價過程,是一種利益博弈過程,背后爭論更多的是國有企業要不要進一步投資、要不要發展的問題。
人大立法確定
在央企紅利的“提比”“擴圍”大政方針確定之后,央企紅利怎么分、分給誰也牽動著公眾的神經。
根據國家發改委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央企累計實現凈利潤6416.5億元,同比增長55%。
面對持續高漲的央企利潤,許小年建議,要刺激消費,就要在財富和收入的分配上向居民傾斜,與其國資委掌握幾十萬億元的國有資產,不如把它放到全國社保基金里,來充實社會保障,使老百姓可以放心把儲蓄拿出來用于消費,來支持中國經濟的增長。
“國有企業上繳的紅利實際上可以用于劃轉全國社保基金。”陳少強也同意這種做法,“但應僅限于中央本級國有企業,上繳比例不應太高(如大約為10%),并且這一比例應隨著未來社會保障壓力的增大而逐步提高。”
2009年,納入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編制范圍的中央企業資產總額超過22萬億元,該年度共實現利潤總額9655.6億元,而上繳的預算收入僅為988.7億元,約為利潤總額的1/10。
受訪專家們認為,上述局面的出現是有體制背景的。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國有企業在經濟上掌握相當資源,相應地在政治上也有較強話語權。典型的例子是,一些超大型中央企業領導人的任命權,不在國有企業出資人代表的國資委,而在中組部。顯然,中央企業的這種人事組織結構會增加政府和國有企業在國有企業紅利上繳方面的談判難度。
另外,央企上繳紅利是國家作為出資者行使的所有者權力,其依據是國務院及相關部委的文件,適用對象僅為國有企業,文件嚴肅性弱、透明度低、監管和處罰力度弱,操作實施相對困難。
陳少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從長遠來看,國有企業回報股東、向國家分紅的機制應通過法律來完成。現有的一些法律,如《物權法》《企業國有資產法》等已明確了國家作為出資人的權利,今后應進一步細化,出臺專門的《國有資產法》。
楊宜勇也認為,在政府與國有企業之間達成共識后,應由人大來主導立法,“紅利如何分配得問全國人大預算工作委員會,是否需要納入預算管理。預算調不調?調多少?調了做什么用?這應該由全國人大來牽頭搞,確定之后,再由財政部來編預算。”
陳少強建議,在短期法律難以出臺的情況下,應提高國有企業上繳紅利的透明度,加大社會公眾的監督力度,政府有關部門的監管和處罰力度也應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