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豫東平原陽光明媚,溫暖如春。走進通許大地,一幅幅蘊含生機與活力的畫面呈現在我們眼前,這里既有充滿詩意的自然風光,更有火熱的建設場面和喜人的發展成就,看工業園區,蘊含著巨大潛力的工業項目相繼落地;看高效農田,注入了科技含量的綠色農產品深受城市人的青睞;看工廠企業,一條條高速運轉的生產線成了縣域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在通許大地探訪,記者不時被眼前的情景所吸引。
那熱氣騰騰的情景成了通許發展的亮點,激發了人們干事創業的熱情,也給即將“收官”的“十一五”添加了精彩一筆。在豫東大地,古老而美麗的通許正以其前所未有的新姿展現于世人。
通許地處豫東平原,西望嵩山,北臨黃河,距省會鄭州100公里,距七朝古都開封45公里,取“自汴京直通許國故地”之義,故名通許。歷史賦予了通許人民與生俱來的發展稟賦,當新世紀的鐘聲轟然敲響,當時代的腳步邁入21世紀的門檻,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又掀開了新的歷史篇章。
近年來,該縣在如何走出一條符合通許實際的科學發展路子上進行了積極探索,堅持把開放引進作為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來抓,把工業強縣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第一基礎來抓,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任務,努力調整經濟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推進城市化建設,著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縣出現了經濟發展、百業興旺、社會穩定、政通人和的喜人景象。
面對記者,縣委書記王子全激情滿懷:“十一五”期間,是通許縣經濟實力增長較快、經濟結構調整力度最大、發展后勁持續增強、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的時期。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人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轉變發展方式,求真務實,銳意進取,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經濟環境,齊心協力,積極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縣域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創造了新的輝煌。
通許名片
通許縣地處豫東平原,距省會鄭州100公里,距七朝古都開封45公里。現轄6鄉6鎮,總面積767平方公里,總人口60萬。是“全國科技進步縣”、“全省經濟發展十快縣”、“省級衛生縣城”、“省級雙擁模范縣”、“省綜合治理先進縣”、“全國平安縣”。
通許縣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宋朝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置咸平縣,公元1189年改為通許縣。經過兩千多年變遷,遺留下曹植墓、子羽墓、九女冢等諸多名勝古跡。
通許縣地勢平坦,資源豐富,盛產小麥、棉花、玉米、花生、西瓜、大蒜等農作物,是河南省糧食生產基地縣、優質小麥生產基地縣、無籽西瓜生產基地縣和省勞務輸出基地縣。
通許縣工業發展迅猛,優勢明顯。現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20家,已初步形成了紡織、釀酒、化工、機械制造、農副產品深加工五大支柱產業。
通許縣交通便利,設施完備。西距新鄭國際機場、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60公里。境內鐵路、公路縱橫交錯,日南、大廣兩條高速公路于境內交會,全縣通車總里程已達1422.7公里。
做優農業:傳統農業實現華麗轉身
通許縣60萬人口中,85%是農民,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這里盛產小麥、棉花、玉米、花生、西瓜、大蒜等農作物,是河南省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縣、優質小麥生產基地縣、無籽西瓜生產基地縣和勞務輸出基地縣。因此,農業的發展、農村的穩定、農民的生活關乎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新農村建設任重道遠。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實現農業經濟結構調整,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農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通許結合自身實際,走出了一條獨特的成功道路。回眸“十一五”農業的發展歷程,思索通許農業的內涵實質,我們明顯地發現,傳統農業的概念已悄然變化,該縣農業正在實現由傳統向現代的華麗轉身。
“進行農業結構調整,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利益驅動為杠桿,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拉長產業鏈條,減少‘原’字號農產品,以此來增加農民收入。”圍繞這一思路,近年來,通許深化種植業、傳統農業和農村經濟三方面的調整,從區域規劃、立體套種到產業升級,農業面貌煥然一新,這個農業大縣已經形成農業產業區域化、產品的市場化發展大格局。
區域規劃結碩果
岳國安是長智鎮岳寨村的一名果農,今年40多歲的他已經有近20年的蘋果種植經歷。作為全村最早種植蘋果的元老之一,當年他為了找買家走江南下江北,可沒少費心思。后來經過縣政府的統一規劃和引導,全村人都種起了蘋果,由此產生了集聚效應。漸漸地,品種繁多的岳寨蘋果開始遠近聞名,四面八方的客戶都聞香而來。
不只是岳國安富了,全村村民都富了。岳寨村現在有2600畝果園,每年能為村里帶來3000多萬元的純收入。飲水思源,提起政府的幫助,村民們都心存感激:政府經常提供新品種、新技術、新信息,定期開展培訓。
岳寨村的成功,只是通許開展農業種植區域規劃結出的累累碩果之一。在縣農業局局長張培生辦公室的墻上,有一張縣域農業規劃效果圖。圖上沿密杞公路東西走向分布的,是總長達31公里的高效經濟作物開發帶;列在兩側的,則是分布全縣的西瓜、小雜果、土豆、菜花、胡蘿卜,大蒜、辣椒,食用菌等生產基地,六大方陣犬牙交錯;以豎崗鎮等鄉鎮為主的麥、瓜、菜種植區,以孫營鄉為主的露底菜種植區,以玉皇廟鎮等為主的反季瓜果菜種植區,三大區域交叉覆蓋其間。
“實行區域規劃后,什么時候什么地方需要什么樣的種子、化肥、技術指導或者信息服務,一看規劃圖便能夠一目了然、心中有數。”張培生局長站在規劃圖前,神采奕奕,頗有沙場點兵的氣勢,“這樣一來,不僅能形成顯著的集聚效應,開展工作也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條不紊,真的可以運籌帷幄、決勝全縣了。”
立體套種增收多
與區域規劃平面性的巧妙相比,長智鎮胡莊、大崗李鄉等地的田野里,展現的則是農作物種植立體性的熱鬧:在同一塊田里,可以同時看見辣椒露出誘人的紅、空心菜泛著翠綠的青,筆挺的玉米挽著豆角筆直地矗立著。
“立體套種,土地一年四季不閑著,有糧有錢。”長智鎮胡莊的胡老漢說, “以前,一畝小麥純收入無論如何都不超過1000元,再加上秋莊稼,每畝地累死收入也超不過2000元。但立體種植后,布局合理、管理得法,現在每畝地下來收入能達到4000多元。”
事實上,立體套種也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根據農業局種植規劃的建議,重點推出自己的品牌。截至目前,通許已經有24個農產品被農業部認證為無公害農產品。同時打造出了“汴南翠”黃瓜、“金澳”花生、“君思綠”葡萄、“天倉”瓜菜等品牌商標。其中,“金澳”花生還通過了國家原產地地理標記認證,已成為馳名中外的名牌農產品。
目前,全縣春土豆——春玉米——秋菜花、小麥——越冬葉菜——無籽西瓜——辣椒——大白菜、大蒜——菠菜——棉花等一年多熟間作套種模式已經發展到50余萬畝,項目區90%以上的耕地都采用了這樣的高效種植模式。“立體種植既能保障糧食安全,又為農民增收提供了保證。收入得到保證,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這是經濟效益的豐收,也是社會效益的豐收啊!”該縣主管農業的副縣長高玲說。
特色產業興起快
無論是作物區域性合理規劃,還是立體種植,這都是農業結構調整的內部修為。要想真正把“國人的糧倉”變成“國人的廚房”,實現由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的跨越,繼而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拉長農產品產業鏈。通許縣圍繞農業產業化做文章,通過產業發展拓寬農民就業空間,增加農民收入,帶動人口集中,進而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
“沒有產業支撐,其他都無從談起”,縣農業局局長張培生笑著對記者說,“推進產業發展,打出自己的品牌,這既是今后的發展方向,也是眼下的當務之急。當前我們新農村建設的各項發展目標都是以產業發展為基礎的。”
通許是一個傳統農業縣,怎樣讓眾多的農產品順利進入市場,賣個好價錢,讓農民增收?這是縣委、縣政府領導經常考慮的一個大問題。他們意識到:規范農業生產行為,實現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是當前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必須跨過去的一道“門檻”,而發展無公害農產品,成為跨過這道“門檻”的“金鑰匙”。
為加快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通許縣以“強化品牌意識,宣傳品牌效益,形成品牌效應”為指導,通過制定生產標準和實施標準,使溫棚黃瓜、優質花生、土豆、葡萄、生豬飼養等種養業的產前、產中、產后過程全部納入標準生產和標準化管理的軌道,并積極鼓勵農業名特優產品生產企業和特色農業產品注冊商標,不斷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知名度。
品牌意味著產品在消費者中的知名度和在市場上的占有率,消費者只信賴綠色無污染、質量有保證的農產品。為此,通許成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中心,成為全省第四個通過此類雙認證的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目前,已被省農業廳認定了菜花、西瓜、黃瓜、大蒜、葡萄、食用菌、芹菜、蘋果等24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認定面積達20萬畝。
實惠加上引導,也讓村民對“品牌”的認識更加直觀了:有了自己的品牌,就是為臉上貼了金。同時也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了產品上,產品賣出去了,也就等于名片發出去了。綠色生產、環保儲存,哪個環節也不能馬虎,因為誰也不想壞了自己的名頭。
“只有以技術創新為依托,運用科技,發展名、優、特、新、稀農產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才能贏得市場,形成結構優、規模大、品種新、效益高的局面,真正使農民得到實惠,從而保證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具有長久旺盛的生命力。”縣委副書記、縣農業發展領導小組組長周文強說。這雖然只是通許培植特色農業產業、調整農業經濟結構的一個縮影,但足以讓我們感受到通許農業經濟發展的勃勃生機和光明前景。
做強工業:轉型升級彰顯發展活力
工業強則經濟強,通許縣委、縣政府持之以恒地實施工業強縣戰略,把工業經濟作為立縣之本、強縣之基、富民之要,按照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范化的思路,推進工業經濟在轉型升級中不斷壯大,形成了紡織、釀酒、化工、機電、電動車、農副產品深加工等六大支柱產業。
重點項目打造新優勢
在通許縣工業園藍翔集團藍頂白墻的鋼結構廠房內,工人們緊張地忙碌著,一輛輛嶄新的電動自行車正在流水線上進行總裝。在藍翔車業1萬平方米的產品展示大廳,記者看到,各色電動車一字排開,從美觀大氣的電動摩托到小巧輕便的折疊式電動車,從電動自行車到電動三輪車甚至電動汽車,應有盡有。
這是通許電動車行業的一個縮影。電動車成就了通許工業的第一個特色產業,也成就了一個農業縣的工業夢。
2006年,交會于通許的日南、大廣兩條高速公路先后通車。通許緊緊抓住高速十字路口這一地利做文章,利用自身人力資源,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大力發展以電動車為代表的特色產業,先后吸引來藍翔車業、上海鳳凰、上海永久等名牌電動車企業。與此同時,該縣還鼓勵、引導本地企業圍繞電動車產業開展延伸配套服務。現在,在這些名牌電動車總裝廠周圍,已經出現了車架配件廠、車身塑件廠等一批配套企業,電動車產業集群效應開始顯現。
此外,該縣在以電動車制造為工業突破口的同時,還根據本地實際,努力打造了釀酒、糧食加工、紡織服裝、化工等五大特色產業集群。以電動車產業為主導的特色產業已經充分激發出了通許縣域經濟的活力。
近年來,該縣立足提升傳統產業,加快培育新興產業,突出加強產業聚集,重點扶持企業做優,積極應對金融危機,工業經濟企穩回升、形勢向好,骨干企業運行平穩,產銷兩旺。
招商引資邁出新步伐
長期以來,通許縣委、縣政府致力于在全縣上下形成一個親商、富商、安商、樂商的共識和氛圍,推動招商引資工作。縣委書記王子全、縣長高宏勛指出,招商引資是第一要務,通許要把優化投資環境當做永不竣工的工程來抓。
該縣堅定不移地實施開放引進戰略,認真落實招商引資“二分之一”工作法,堅持縣四大班子領導帶頭招商,以開放聚資本、增實力,招商引資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他們專門成立4個招商分局,配齊人員編制,組成25個招商引資小分隊到沿海發達地區,開展駐地招商、掛職招商、蹲點招商等多種形式的招商活動。組織參加了豫港投洽會、第四屆中博會、第五屆河南國際投洽會、第四屆豫商大會以及廈交會、廣交會、菊花花會等重大經貿洽談活動,引資數量明顯提升。堅持把產業招商作為主攻方向,圍繞電動車、紡織服裝、農副產品深加工等優勢產業,盯住大集團、大企業,大力度開展產業招商活動。通過努力,一批投資數額大、發展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大項目順利落戶通許。其中,投資2.5億元的禾豐飼料加工及生豬屠宰、投資2億元的福建海壹食品、投資2億元的威亮國際20萬噸洗滌劑、投資1.5億元的雙氧水、投資1.2億元的10萬臺壁爐、河南醒師刃料集團等一批大項目正在建設中。投資3億元的上都粉業、投資1.8億元的桐林木業等項目已建成投產。
產業集聚區建設步入快車道
記者在通許縣產業集聚區看到,集聚區BT項目正在緊張進行中。這些項目主要包括“四路、兩橋、兩河、一湖、一園”等集聚區基礎設施,總投資20多億元。它的建設,是縣委、縣政府加快產業集聚區建設、承接產業轉移、推動經濟跨越式發展的具體行動,標志著該縣產業集聚區建設已步入快車道,將成為通許邁向發展新階段的經濟增長點和發展制高點。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通許產業集聚區正在發生兩個轉變,即招商主體由政府為主轉變為以企業為主,集聚區建設由政府行為轉變為企業行為。可以相信,通許通過進一步完善產業集聚區功能性、生產性和生活性基礎設施建設,創新產業集聚區管理、集聚、積累、激勵等機制,優化發展環境,將使產業集聚區逐漸成為通許資本聚集的洼地、人才薈萃的高地、投資興業的寶地,成為通許工業經濟強有力的增長極。
優化發展環境 打造興業熱土
通許決策者深刻認識到,作為一個傳統農業大縣,要發展、要競爭、要致富,必須優化發展環境,吸納投資,讓現代產業資本嫁接傳統農區。
該縣以創建國家級文明衛生城市為依托,以精神文明建設為載體,很快在全縣形成了優化環境的強大合力。全縣上下營造出公正的法制環境、良好的治安環境、優惠的政策環境、優質的服務環境、誠信的經營環境,走出了招商引資、對外開放的洼地。
環境是生產力,也是競爭力。通許在加快政府職能轉變、規范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上邁出實質步伐。該縣每年從各界代表中選取300人,對全縣40個執法服務單位的政策執行、政務公開、優質服務、文明執法、廉潔自律等情況進行全程監督和評議,并將結果公布在縣城人民廣場附近的燈箱式報欄中,接受人民群眾監督,深受企業好評。此外,還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務,建立限時辦結制,強力推行“一費制”和項目代理制,建立客商投資“綠色通道”和企業服務綠卡,并對重點企業實行“掛牌保護”。縣委副書記、縣長高宏勛說:“通許將全力打造誠信政府,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以實際行動取信于企業,真正形成重商、親商、安商、樂商的濃厚氛圍,為經濟跨越發展作出貢獻。”
現在,通許已形成了招商、安商、穩商、親商、富商一條龍的有機整體,從而使招商引資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很多外來投資者感慨地說:“來到通許縣,事事都好辦;投資通許縣,放心大膽干;只要不違法,干啥都能發。”
做靚城市:宜居宜業新縣城
如今,走進通許縣城,寬闊的街道干凈亮麗,奇花異草與綠樹相伴,街道兩側高樓林立,店鋪鱗次櫛比,一派繁榮景象。
如果說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的轉型升級為通許的發展變化奠定了基礎,那么日新月異的城市化建設,則將通許的發展提高到一個新高度。
通許縣的決策者在使工農業發展齊頭并進的同時,加快城鎮化建設進程,打造開放的環境、創業的平臺、投資的熱地、興業的福地。近兩年來,該縣按照建設復合型城市的理念,對縣城建設進行高起點規劃,加大創新投入,嚴格運行管理,城市化建設如火如荼,城市面貌發生巨變。
縣建設局局長徐國富告訴記者:“目前,我們確立了‘休閑、園林、宜居’的縣城發展定位,并將林地和水系納入到規劃當中,形成了‘一心、二系、三水、四團’的城市新框架。”按照“北移、西擴、東進”的縣城規劃,該縣堅持“高標準一次規劃、分步實施到位”的原則,聘請同濟大學規劃設計院重新修編縣城總體規劃,以此建成了科學規劃引領城市建設新格局。
2009年,通許縣基礎設施建設之大,創造了歷史之最。投資8000萬元的行政路東延、西延、上海路北延等工程區目前已全面竣工,投資3億多元的住宅小區項目開工建設改寫了通許傳統的住宅模式,800萬元的廉租房項目開工建設,給這座縣城增添了和諧的內容。城市水系一期工程的完成,又給城市帶來了幾多靈氣。迎賓路、解放路經過500萬元的投資改造,讓人們感受到“三線入地”帶來的好處。投資450萬元建設的大型綜合性北環路人民廣場,已成為人們休閑的好去處,投資3000萬元的電信綜合樓、郵政綜合樓、電力綜合樓已交付使用。投資500萬元的馮莊至縣城十里長街亮化工程,成為通許的又一風景。財政局、民政局、電業局等100多家單位參與的亮化工程,把縣城之夜點綴得五光十色,讓人們從中真正享受到了“火樹銀花不夜天”的美好感覺。
如今的通許,猶如一幅優美的畫卷,處處洋溢著激情——總投資20多億元的產業集聚區BT項目正在快速推進,愛民街改造及32條背街小巷改造等工程正在緊張進行,行政路西段住宅區建設工地塔吊林立、一幢幢樓房拔地而起……通許到處是火熱的施工場面,新城建設、舊城改造都在科學、快速進行中……
如今,走進通許縣城,寬闊的街道干凈亮麗,奇花異草與綠樹相伴,街道兩側高樓林立,店鋪鱗次櫛比,一派繁榮景象。白天車水馬龍,商賈云集;夜晚燈火通明,交相輝映,到處生機無限,處處充滿現代氣息。人們無不感慨地說:通許縣城的確變亮了,變美了,道路寬了,街道綠了,生活溫馨了,社會和諧了。
做實民生:全民共享發展成果
今年2月4日,通許一批60歲以上的老人收到了縣委、縣政府的一個“大禮包”——58995名符合領取條件的農民在新農保首發儀式上陸續領取了嶄新的養老金存折,這標志著該縣基本養老保障制度逐步向農村覆蓋邁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重要一步。
62歲的村民岳朝付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政府讓農民加入養老保險確實是一件大好事,解決了俺農民的后顧之憂,可以讓俺安度晚年。”
談起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縣委書記王子全介紹說:“多年來,通許一直十分重視民生問題,始終把維護、發展和實現好農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今年,我們又把徹底解決農民養老問題作為縣委、縣政府十件實事之一,擺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去年11月,通許取得了全國首批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縣資格并及時出臺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暫行辦法》,得到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擁護,目前全縣參保率達到95%,2012年要實現100%全覆蓋……”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通許試點后,農民參保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從去年11月開始,通許積極探索建立由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突出了一個“新”字,明確了政府、集體、個人三者合理負擔的原則,加大了財政補貼的力度,改變了過去只靠個人賬戶積累的辦法,使農民未來養老確實能夠得到基本保障。
與此同時,該縣新農村建設也邁出可喜步伐,今年11月2日,該縣四所樓鎮的2700多人在家門口共同迎來了一件大喜事,王景陽中心村建設開工奠基儀式在這里隆重舉行。
王景陽中心村是河南省354個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和開封市21個新農村建設重點村之一。王景陽中心村規劃面積450畝,涉及2700多口人。建成后,該處將成為一個村民居住集中、基礎設施完備、生產生活條件優越的示范中心村。據了解,今年通許示范中心村共涉及朱砂鎮徐屯村、四所樓鎮王景陽、城關鎮劉莊村3個村。按照計劃,明年上半年,徐屯村村民將遷入新村;劉莊村將高標準規劃,并于2012年年底前完成搬遷。
今年4月初,為進一步規范城市低保工作,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縣民政局與城鎮街道辦事處、各居委會聯合,重新對全縣低保戶進行了復核認定。他們實行陽光操作,邀請縣人大、政協、紀委進行全程監督,統一在各居委會設立了長期公示欄,把所有認定的低保戶進行長期公示,接受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的監督,真正讓最困難的城市居民享受黨的惠民政策,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王子全書記表示,民生問題是全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的基礎,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工作作風,扎扎實實為人民做事,努力提高全縣人民的生活水平。他說:“繼續把民生改善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應對后危機時代、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舉措,全面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提升群眾生活質量,努力讓社會更和諧,人民幸福指數進一步提高。”
記者感言
昔日古縣變新城,永遠不變的,是通許人民執著追求、堅持發展的決心和恒心;新通許,洗盡千年風塵,卻洗不盡每寸土地銘刻的通許人民奮發有為、敢為人先的豪情與足跡。
通許縣成功走出傳統農區工業化之路的實踐表明:一個既無區位優勢又無資源優勢的傳統農區,要縮小差距、加快發展,必須不唯資源、不懼風險、敢破常規、敢為人先;必須解放思想、搶抓機遇、科學決策、創新發展。唯有如此,才能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
科學發展興通許,咸平大地鑄傳奇,“通”即一路坦途,“許”則一諾千金。如今,通許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正敞開胸懷,以前所未有的開放姿態,笑迎天下賓朋的到來,共同創建通許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