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超強臺風“鲇魚”于福建省漳浦縣沿海登陸,這是1949年以來登陸福建省最晚的臺風,也是今年全球最強的臺風。“鲇魚”具有風力強、沿海潮位高、影響時間長、范圍廣和降雨強度大等特點,此次臺風襲擊,對北京、浙江、福建、廣東等地水產市場造成不小的沖擊,水產價格應聲上漲,10月份全國批發市場平均價較上月提高兩成多。
一、“鲇魚”重創東南沿海水產養殖業
福建漳州市漳浦縣境內的海產品養殖區是全國海產品市場的主要貨源地之一,當地的水溫、氣溫利于魚蝦生長繁殖,海產品產量特別大,行業內素有“漳浦漁場打個噴嚏,全國海產品市場要得熱傷風”的說法。根據中央氣象臺報告,“鲇魚”在漳浦縣六鰲鎮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達到13級,登陸后強度逐步減弱,中央氣象臺于24日2:00時對其停止編號,隨后又在6:00解除了臺風黃色預警。“鲇魚”襲擊雖然較預期中偏弱,但還是給漳浦和福建的許多縣市造成了很大損失,尤其使海水養殖業受創嚴重。據漳州市初步統計,該市大量養殖鮑魚竹排損毀,淡水涌入養蝦池,導致大量養殖海蝦死亡,數千漁船受損或毀壞。截至10月24日,漳州市沿海縣(市、區)和市直屬單位養殖、漁船、漁港等不同程度受災,直接經濟總損失超過20億元。其中水產養殖業損失最大,有47025畝池塘養殖受災,22720口網箱受損,91846畝海上吊設施毀壞,養殖的鮑魚、扇貝等品種大部分逃失、死亡,直接經濟損失約19.8億元;漁船沉沒359艘,損壞1580艘,直接經濟損失2800萬元;漁港碼頭損壞290米,漁港防坡堤損壞1184米,經濟損失955萬元。
二、主產地、主銷地海鮮價格上揚,鮑魚后市看漲
受臺風“鲇魚”影響,漳州當地的海產品價格明顯上漲。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統計數據顯示,10月27日漳州市海鰻和甲魚零售供應斷檔,其他23種水產品零售價持平或高于上周,馬鮫魚、帶魚、河蟹、牡蠣和花蛤價格分別環比提高58%、43.6%、18.2%、15.3%和11.1%,淡水品種鰱魚、草魚、鯉魚價格跟風上漲了12.5%、13.3%和7.3%。除臺風影響外,人為因素也是價格上漲的重要原因,不少產地批發商預測到臺風襲擊會抬高價格,有囤貨惜售現象發生。
超強臺風鲇魚即將登陸我國東南沿海的消息一出,北京等地海鮮市場也聞風而動。農業部批發市場監測數據顯示,10月份重點監測的34個水產品種平均價為16.15元/公斤,環比提高22.24%,較上年同月增長近4成,價格漲幅如此之大為近幾年罕見。分析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10月份高檔蝦蟹類上市量較上月提高1.4倍,其占水產品成交量的比重上升,拉動了價格總水平提高;二是臺風“鲇魚”的登陸時間晚于常年且強度高,造成蝦蟹類批發價漲幅過大,基圍蝦和青蟹價格都較上月提高3成多。
以北京市場為例,閩南沿海一帶是其鮮活海鮮的主要供應地之一,特別是基圍蝦、蟹類、石斑魚、鮑魚等高端產品的比重大。隨著北方天氣轉冷,南方供應的蝦蟹類產品比例進一步提高,南方海鮮目前占北京市場約四成的比重,“鲇魚”襲擊直接影響了北京市場的高端海鮮上市量。雖然可以補充其他地區的貨源,但“鲇魚”仍會在一周至半月時間內對海鮮市場有直接影響。此外,冬季北方銷售的鮑魚幾乎全部來自東南沿海一帶,臺風導致福建多地鮑魚大量減產,估計今年全國特別是北方鮑魚價格將會上漲。
三、災害性天氣頻發,需要建立及完善配套保險服務體系
在這次臺風來臨前,氣象部門提前發布了預警,但面對十三四級的風暴,養殖戶采取的預防措施根本無濟于事,損失只能由個人承擔。隨著異常天氣增多,從事海水養殖和海洋漁業遭遇意外損失的概率在增加,我國漁業遭受重創的事件頻頻發生,每年因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直接漁業經濟損失就高達160億元。與陸地活動相比,漁業開發利用的自然資源是海洋和內陸水域游動性的生物資源,生產活動環境有更大的自然風險。雖然水產養殖業風險巨大,但由于種種原因,與美國、加拿大、挪威、日韓等水產養殖保障體系完善的國家相比,我國水產養殖業的配套保險服務體系非常滯后,養殖戶基本沒有保險保障。像臺風這樣的災害性天氣,現在我們還沒有措施徹底消除它們的影響,發生一定的經濟損失再所難免,但我們必須建立一種合理的保險機制,完善全國性水產養殖風險防范體系,分散由此產生的風險,避免因災返貧、因災致貧現象的發生。
(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分析師:劉景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