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尊稱“太極推手第一人”的特級大師林墨根師爺已乘鶴西去。10年前陳雄師(林師爺的入室弟子,武術六段)授我楊式115式拳架時,告訴我收勢后幾個動作是林師爺經數十年練拳覺悟后加上去的。我一邊練拳,一邊對比著這幾個動作,加與不加功效確有很大差別,雖然是區區幾個動作,但是加上就明顯有助于增長內功,有助于養生健體,效果奇佳。現將這幾個動作介紹給大家,并以易學太極圖象數之理釋之,與同道分享,同時也表達對林師爺之緬懷、對陳師授拳之感謝。
1.收勢
十字手后雙臂內旋,向前平展分開;掌心向下,與肩同寬,掌指向前與肩平;雙掌慢慢下落,同時微屈之雙膝慢慢上撐(上下相隨),動作完成后雙掌下落,中指恰好貼至兩腿環跳穴處。
要領:自然而立,虛領頂勁,氣歸丹田,神舒體靜。
2.采天地之精氣,由下丹田注入
雙臂外旋向前向上畫弧約135度,于腹前雙手呈抱球狀(兩膝同時下屈,雙掌心朝內相對),采天地之精氣,呈一太極球。
意念:太極球球壁頂點上有一小孔貼于下丹田處,雙手內收向腹部方向收壓,將太極球球內之精氣注入下丹田,如同給籃球打氣只進不出。
3.捧宇宙之精氣,由天目(或印堂)穴灌入
雙臂外旋向前向上畫弧約135度,于肩前雙手呈捧球狀(兩膝同時上撐,雙掌與發際平,掌心朝內朝上),采宇宙之精氣,呈一太極球。
意念:太極球球壁頂點上有一小孔貼于天目(或印堂)穴處,雙手內收將太極球球內之精氣灌入天目(或印堂);雙掌漸內旋,掌心向下慢慢下按,外引內導,將氣沿督脈向下注入丹田,如給籃球打氣只進不出。
4.合圓(畫)太極,含三為一
(1)雙掌交叉合抱上舉于體前(如十字手,腕與肩平時掌心向后),繼續上舉(前臂漸外旋),至最高處(雙掌并排,掌心朝前,手足脊椎上下對拉)后,雙手各向同側左右(水平位時雙手雙肩左右對拉)、向下(脊椎以大椎為界上下對拉)畫弧合呈一太極圓(雙掌畫弧下落至腹前時掌心向上,中指尖相對相觸)。
意念:心中默念“太極無限大無限遠,以我為中心,宇宙無限大無限遠”。
(2)接上動雙臂各向同側左右畫弧平展分開(雙手左右對拉),掌心向下,至與肩平高時掌心外旋向上,繼續向上畫弧合呈一太極圓。
意念:心中默念“太極無限小,以我丹田為中心,天地之間人在其中,宇宙之間我在其中”。想象宇宙如一太極圓,無限大無限遠,以我為圓中心點,隨我雙手畫圓通天無限遠、穿地無限深,形成無限大無限遠的太極圓,天地人和,陰陽和諧,天長地久。宇宙無邊無際,地球很小,我身更小立于地球之上,宇宙以我為中心,隨我之手畫極大之太極圓。雙手水平時,左右掌心勞宮穴相通至左右無限遠。雙手上舉時,雙手勞宮穴與雙腳涌泉穴相通,向上通天無限高,向下通地無限深,天地人融合一體。魏孟康在三統歷中注:“太極元氣,含三為一。”“三”為三爻,“一”指一卦,天地人合為一體之意,也就是太極拳修煉最終目的——“太極”,即“混元太一”狀態。
5.可再重復2、3、4動作一次。
6.與起勢時相反
沉實右腳(或左腳)而放虛左腳(或右腳),收腳并攏成開立步;雙掌輕貼兩腳環跳處,將咽中津露(起勢時舌舔上顎,演練后口中布滿甘露)用意念控制沿督脈向下緩送至丹田。再復之,共3次。內斂精神,外示安逸。
周敦頤《太極圖說》曰: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生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陰變陽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故圣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太極圖中陰陽二魚首尾相抱有陰陽互補之意,陰消之時補之以陽,陽消之時補之以陰,陰陽之間相反相成、相資相濟。黑白兩魚頭各有一白黑之眼,謂之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形成一種均衡與和諧狀態。太極拳修煉最終目的就是“混元太一”,即由“太極”到“無極”。太極拳架演練過程為陰陽消長以求達到均衡、動靜輔補以達到和諧的動態過程,消去了幾分拙力就增長了幾分內勁。如果說起勢是春天的播種,盤拳架是夏天的耕作,那么收勢就是秋天的收獲和蓄藏了。演練是內勁之所生、內勁之所運的積累過程,收勢是內勁之所蓄的藏蓄過程,積蓄內功以求達到“無極”之境界。收勢目的在于“合太極”。“做不認真,做不到位,方法不對,即合不了太極”(陳師言),合不了太極也就達不到性命雙修的目的。林師爺所創、陳師所授收勢動作合乎周易之理,經我多年實踐后證明具有實用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