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有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處粵西山區的廣東省云浮市新興縣,素有優良的養殖傳統,目前已是全國最大的養雞基地,現代養殖業成為當地特色經濟的重要標志。注重發揮地域優勢,堅持帶領農民發展養殖,為農業產業化探索有效途徑的廣東溫氏食品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溫氏集團),就是從這里成長并享譽國內外的“龍頭企業”。
偏僻山區游出企業“大魚”
作為一個靠養雞起家,始終能圍繞農民、立足農村的全國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溫氏集團自1983年創業開始,即以“公司+農戶”模式壯大養殖產業,為農業產業化經營在全國推行提供了成功范例。經過多年的發展,今天的溫氏集團,已經成為以養雞、養豬業為主,以養牛、養鴨、蔬菜種植為輔,以動物保健品、食品加工、有機肥業、糧食貿易、農牧設備為產業鏈配套的現代農牧企業集團。目前,該集團在全國20個省(市、區)開辦了100多家成員企業,創造了20多萬個就業機會,其肉雞養殖規模雄踞亞洲首位;擁有5個國家級畜禽品種、4個省級名牌產品、5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1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2007年上市肉雞5.3億只、肉豬183萬頭,年銷售收入達到117億元,成為廣東省首家經營規模超百億元的農業龍頭企業。預計溫氏集團今年的銷售收入可突破160億元。
過去有人說,云浮山區經濟欠發達,欠缺創業文化,“小池塘”養不出什么“大魚”。但是溫氏集團的發展壯大,卻雄辯地證明地處偏僻山區的云浮市,完全能和發達的珠三角地區一樣,同樣可以孕育出“超級大魚”。
“溫氏是新興的驕傲、云浮的驕傲,也是廣東的驕傲!”2008年10月下旬,廣東省委領導考察溫氏集團時如是說。
心系農民和諧興農
“10多年前,我養了1000多只雞,單賣雞就常常要花一個多月,再加上動物疾病等原因,幾年下來基本掙不到錢。加入溫氏以后,我只管養好雞,對這些顧慮就不用愁了,現在每批可以養1.8萬只,每年的純收入有9萬元左右。”談到溫氏集團的帶動作用,新興縣稔村鎮的村民趙仲深感受頗深。
新興縣簕竹鎮欖根村,是一個年上市肉雞700多萬只的村級管理區。經過多年與溫氏集團的合作,該管理區現已呈現出富足、和諧的新農村面貌。現任村支書梁松對此深有體會。他說:“欖根的新農村建設有今天,不能不談溫氏集團啊!因為地理環境等方面的原因,以前這里的青壯年村民普遍外出打工,只剩下老弱在家務農。由于務農一年收入一個人才2000多元,打工一年能拿回家的也不過6000多元,村集體經濟長期得不到發展。但隨著溫氏集團的發展,外出打工的青壯年紛紛回家建起雞舍與溫氏合作養雞。現在欖根有13個村民小組、500戶人家,與溫氏合作養雞的就有390多戶,每戶每批養5000多只;與公司合作籠養肉雞的有10多戶,每戶每批養籠養雞10000多只;養豬戶有10多戶,每戶每批養230多頭。單按養雞計算,一年上市3批,整個欖根管理區一年可以上市肉雞700多萬只,一年下來,農戶可以獲純利700多萬元。村民富裕了,生態村的建設也提上了議事日程。”
像趙仲深這樣的農戶、欖根這樣的村子,如今在廣東省乃至眾多外省區比比皆是。25年的發展中,溫氏集團始終堅持以農戶為根本,以共同富裕為目標,通過構建和諧文化和經營合作機制,帶動數萬農戶實現致富并持續增收。自1986年起,溫氏集團在同行業中率先以“公司+農戶”模式發展養殖業,當地的農民紛紛加入他們的養殖隊伍。1994年開始,溫氏集團又實施區域化發展戰略,成功走出老家根據地,在全國各地進行戰略布局,建立養殖分公司,合作農戶數也由此迅速增加,農戶獲利能力逐漸提高。2007年,溫氏集團36500多戶合作農戶獲利11.35億元,戶均3.1萬元,創歷史新高。據不完全統計,近10年來,盡管行業危機不斷,但溫氏集團的合作農戶累計獲利達到44.15億元,戶均19.16萬元。截至目前,溫氏集團在全國20個省(市、區)的近百個縣、700多個鄉(鎮)帶動4000多個自然村發展養殖業,其中溫氏合作農戶占村總戶數超過50%以上的達520個自然村;廣東省內共在320多個鄉鎮帶動2200多個自然村發展養殖業,合作農戶比例超過村總戶數50%的村有400余個自然村。
隨著溫氏集團屬下仍處于探索發展階段的各地分(子)公司在當地的業務推進,這些數據將會不斷被刷新。
架起技術、管理、市場與農戶之間的橋梁
“與溫氏合作的好處在于:不必擔憂養殖技術和市場風險的問題,回報很穩定……”這是各地與溫氏集團合作多年的養殖戶的實實在在的心聲。
有人稱“公司+農戶”是溫氏模式的核心內容,但溫氏人認為這種合作方式并不是自己首創,行業內的學者則認為,溫氏模式是其中實踐得較為成功的案例之一。溫氏集團通過“公司+農戶”模式,以企業為龍頭,將廣大合作農戶有效地組織起來,共同參與市場競爭,解決了傳統的千家萬戶生產方式經營分散、低技術、低效益、抗風險能力弱等一系列問題。由于在種苗、飼料、藥物、技術、生產、銷售等整個產業鏈中,農民只負責生產環節,因此,企業可以憑借自身強大的財力、物力、人力將種苗、飼料、藥物、技術、管理等各個環節做強做大,同時通過生產環節將合作農戶納入產業體系之中,共同促進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現代化。
溫氏集團副總裁黃松德等人認為:“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農民要成為懂技術、會管理的新型農民,要通過不斷實現生產發展來達到生活寬裕的目標。但在當前的實際和條件下,單靠農民個體和自身條件,要達到這個目標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如果通過農業龍頭企業或組織來帶動,實現目標會更加直接。”農業產業化促進了農村地區的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向組織化、專業化、技術含量高、抵御風險能力強的方向發展,而不少農戶自身在合作中也實現了專業化和規模化生產。
除了“公司+農戶”的模式,溫氏集團還實行“產學研結合”的科技創新模式,借助華南農業大學、中山大學等高等院校以及各種科研機構的力量,在養殖業的育種、動物飼料營養、疾病防治三大核心技術上取得累累成果,各項技術指標在同業中始終處于領先地位。另外,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溫氏集團還專門派出技術人員深入合作養殖戶,將企業創新技術第一時間傳導給合作農戶,直接應用到生產一線。同時,溫氏集團對公司的產業鏈實施全程管理,全面推行ISO、GMP、HACCP等國際權威質量管理體系,不斷開拓不同區域市場和做大市場,逐漸完善市場營銷網絡,確保了產品的質量信譽和市場競爭力。
“溫氏集團不簡單啊!這種‘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一手連著千家萬戶的農戶,一手連著千變萬化的市場,中國需要你們這樣的農業龍頭企業!”這是國家工商總局副局長劉凡對溫氏集團“公司+農戶”經營模式的高度評價。
與農戶共命運
“溫氏這棵大樹,不但好乘涼,而且頂得住風雨,值得依靠!”廣西桂林市臨桂縣76歲的鄧以芬說,“事實證明我的選擇沒有錯。溫氏有雄厚的企業實力,加上科學的管理、過硬的技術支持,為我們的養雞生產提供了堅強的后盾。記得2002年冬天,我所在片區一位養殖戶的雞群由于管理不當發生疾病,造成巨額虧損。當他正沉浸在‘傾家蕩產’的絕望中時,溫氏桂林分公司的領導來了,當場承諾由公司扶持他恢復再生產。果然,在進行嚴格場地清理后,他照常領到了公司發放的雞苗,在飼養第二批雞后就恢復了正常生產。”
2009年年初的南方雪災期間,溫氏集團更是迅速反應,與農戶一起展開抗災自救、重建雞舍、恢復生產。集團決定:組織所有干部員工、技術人員投入救災現場;對增加禽畜保溫措施的農戶提供一定數額的補貼,以保證正常的生產和供應。為讓受災農戶過上一個歡樂祥和的春節,盡快恢復正常的生產和生活,溫氏集團還專門捐贈770萬元,幫助受災農戶災后重建。2009年夏天南方地區遭遇臺風襲擊時,溫氏人同樣與受災養殖戶站在了一起。溫氏四會分公司焦園村養戶孔德龍5000只雞被水浸泡,公司立即組織100多名干部員工趕到現場,許多員工光著腳在水深0.5-1米的雞舍里來回捉雞、裝籠和裝車,有些員工腳被鋒利的石頭劃破了也顧不上包扎,直到養戶的雞被全部搶運出去。
這些片段,只是溫氏集團與農戶“同呼吸、共命運”的點滴縮影。湖北省咸寧市咸安區區長石玉華稱贊道:“自從落戶咸安區賀勝橋鎮后,溫氏始終把農戶利益放在首位,特別是這次對受災農戶(指年初雪災)的捐贈,再次印證了溫氏一心為農戶著想的企業良心。”
“當遇到自然災害,公司會與農戶同甘共苦,按實際情況給予農戶一定的補助。”溫氏集團辦公室負責人這樣說,“不僅如此,在近幾年受到非典、禽流感沖擊時,盡管一只雞就要虧五六塊錢,但溫氏仍給予農戶每只雞不低于一塊錢的收益。反過來,當企業遇到危機時,溫氏集團也得到了合作農戶的理解和支持。正是‘精誠合作、和諧為魂’的經營理念以及共贏的利益機制,為溫氏集團一次次渡過養殖業危機創造了‘人和’的條件,促進了公司的持續快速發展。”
“溫氏集團一直堅持的戰略與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是一致的。”溫氏人始終這樣認為。
近3年來,溫氏集團新成立的分公司就有20多家,特別是更早幾年成立的分公司,每一家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這些企業不僅在當地帶動農民致富,有的甚至成為了農村經濟發展的排頭兵。現在,溫氏集團常常接到全國一些縣、市的考察投資邀請,或接待直接上門來邀請的外地客人,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溫氏集團能到他們那里投資,帶動那里的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曾文藩陳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