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天吃飯,人算不如天算!這句農諺似乎正驗證著當下的全球糧食市場形勢。
近期,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斯坦及歐盟部分國家小麥產區遭遇持續高溫干旱天氣,導致多數產區產量大幅下滑,在小麥減產預期下,近期國內外期貨市場小麥期價強勢盡顯,美麥指數直逼2008年歷史天價,國內小麥期貨日前更是創下2499元的歷史新高。
“全球糧價高漲潮流會不會席卷中國?國際糧價上漲能否傳導到中國糧食市場?”面對市場上的擔憂,國家發改委價格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沒有出現國際市場糧價的全面上漲,即使國際市場小麥價格漲幅較高,也不會對國內糧價造成明顯影響。
小麥國際價格不會向國內糧價傳導
針對市場上的種種傳言和擔憂,國家發改委價格司相關負責人日前表示,這輪糧價上漲主要是由近期市場炒作題材增多、炒作加劇引起的。
雖然部分小麥主產國因災減產,但全球小麥產需仍能夠保持基本平衡,且庫存水平較高:加之玉米、大豆、大米繼續保持供大于求的格局,隨著近期市場炒作因素的逐步消失,價格水平可能回歸到供求基本面上。
該負責人指出,今年上半年國內市場糧食價格繼續保持了穩定上升態勢,下半年糧食市場供需基本平衡的格局不會改變。雖然占全年糧食產量2/3左右的秋糧生產存在一些不確定性,不過近年來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庫存充裕,庫存消費比達40%以上,大大超過國際公認的17%至18%的安全線水平,因此下半年有能力做到繼續保持糧食價格穩定。
北京農學院副教授于文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減產無疑導致了市場供求發生變化,而信息不暢、調控不及時以及市場投機因素,則在客觀上加大了供需矛盾和價格波動幅度。“在農產品價格一輪輪的上漲行情中,無不存在著游資炒作的身影,因而價格調控的難度也在加大,這無疑考驗著政府調控的手段和能力。”
調控農產品價格需建長效機制
據悉,國家發改委等部門正加緊構建價格異常波動快速反應機制,通過完善價格監測制度、價格異常波動應急預案、價格監管法規,充實監管力量,加大對價格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預防農產品價格被惡意哄抬等問題的發生。
就在一周前,全國價格綜合工作會議在寧夏召開。會議要求,各級價格主管部門加強對市場價格變動規律、特點的研究,加快建設價格實時監測預警體系,一旦發生價格異常波動,能夠針對引發價格異常波動的原因、波動幅度和影響后果,迅速采取必要的價格干預措施等手段,將價格異常波動控制在萌芽狀態。
與此同時,以市場手段調控價格的舉措也在陸續出臺,7月下旬,國家發改委等十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發揮骨干企業積極作用健全和完善政府對大宗農產品市場調控體系和機制》的通知,主要運用經濟手段輔之法律、行政等手段,使骨干企業在市場上的主導作用為政府調控服務。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認為,要想解決農產品價格深層次的問題,必須從農產品的供求平衡上做文章,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國家收儲計劃,國家應該完善制度體系建設,尤其是完善監控體系。
中國社科院財貿所副所長荊林波認為,對于大宗農產品需要建立一個中遠期的市場交易機制,進行現貨、期貨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