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0年9月,龍巖市已通過無公害產品認證企業521個,占全國無公害認證企業數8.9%,是通過無公害認證企業最多的地級市。從2008年開始,龍巖市實施生豬標準化場建設戰略,計劃每年建設300個生豬標準化場,到2010年全市生豬標準化養殖場達900個,標準化場年出欄生豬300萬頭。生豬標準化建設內容主要包括豬場養殖布局、設施設備、防疫管理、產品質量安全、生態環保等五個部分。我市還將無公害生豬認證是實施生豬標準化場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和抓手。要求所有建設場都應通過產地和產品認證。
一、實施標準化背景
龍巖市是福建省畜牧生產和外銷大市。龍巖畜牧業以生豬產業為支撐,2009年生豬出欄達515萬頭,占全省出欄總量的27%,外調生豬約400萬頭,全市畜牧總產值79.24億元,占農林牧漁總產值42.0%,高于全省平均值的20個百分點。畜牧業對農林牧漁總產值增長貢獻率達60%,畜牧產業多年來成為農民現金收入的第一來源,占總收入的29%。
隨著我市生豬產業的快速發展,一些不協調的問題也隨之凸現出來,主要表現為生豬養殖布局不合理、疫病防控形勢嚴峻、產品質量安全隱患和養殖業污染等問題。這些問題若不能得到及時有效地解決,勢必影響龍巖生豬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龍巖市委、市政府于2007年底決定,實施生豬標準化場建設戰略。
二、實施標準化主要措施
為切實推動生豬無公害認證和標準化建設,龍巖市采取“六抓六到位”的工作措施:
(一)抓組織領導,確保責任到位。一是領導重視。龍巖市政府專門出臺了《關于生豬標準化建設的實施意見》,市和縣(市、區)政府都成立了以政府分管領導為組長、市(縣、區)政府相關部門領導為成員的生豬標準化生產領導小組,每年召開成員會議和現場會議部署生豬標準化生產建設的各項工作,解決生豬標準化工程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同時將生豬標準化工作列入市對縣(市、區)、縣對鄉(鎮)黨政目標管理考核內容。二是建立責任制。市、縣(市、區)政府和畜牧部門均建立了領導和干部掛鉤責任制,實行政府領導掛鉤,具體責任分解到畜牧部門的具體站(所)、分解到責任人,把建設任務落實到每個養殖場。三是簽訂責任狀。全市各鄉鎮政府或畜牧獸醫站與各建設場簽訂了標準化場建設責任狀。四是建立獎懲機制。各縣(市、區)畜牧部門對掛鉤干部工作績效制定了獎懲激勵機制。
(二)抓技術培訓,確保操作到位。一是重抓培訓。市里對每年實施的場提出申報條件,由各縣篩選上報市確認后組織培訓。大規模實施生豬標準化場建設,首先要統一全市實施標準,市畜牧獸醫水產局與市技術監督局于2008年1月10日共同制定發布龍巖市農業標準化規范《生豬標準化養殖場生產管理手冊》,其中第三章專門闡述無公害生豬標準化與質量控制技術。同時選擇較規范的場攝制生豬標準化場建設操作全過程的光盤,供文化層次較低的場主觀看,在此基礎上實行大面積培訓,市政府每年單列安排培訓1000人,每年每人補助培訓費200元。同時,省中心每年還專門到龍巖舉辦無公害場內檢員培訓班,邀請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領導專家講課。通過培訓使每一個實施標準化場的業主和技術員都明確了什么叫生豬標準化場、無公害農產品,如何建設生豬標準化場,以及申報無公害認證的程序和應準備的材料,提高了業主對開展生豬標準化生產和無公害認證重要性的認識,許多業主主動對照建設標準和無公害認證要求進行設施改造提升。二是加強技術指導。生豬標準化場建設和無公害認證要取得成效,關鍵是要指導業主怎樣做。怎樣完善。為此,市和各縣(市、區)畜牧部門都十分重視技術指導工作。如新羅區對轄區內年度實施的生豬標準化場進行調查、摸底,依據調查結果進行好中差分類,有針對性地進行技術指導,使好的場做得更好,較不完善的場增加投入、迎頭趕上,達到整體推進的目的。
(三)抓政策扶持,確保資金到位。按照“業主投入為主,政府引導扶持為輔”的原則,采取多渠道籌措資金,用于生豬標準化場建設的改造提升。從2008年起,龍巖市政府每年安排生豬標準化場建設專項資金300萬元,對經驗收合格的每個生豬標準化場補助5000元,每年安排市縣工作經費100萬元。為了加強專項資金管理,龍巖市財政局與龍巖市畜牧獸醫水產局專門制定了《生豬標準化場建設補助資金管理辦法》文件,確保市級專項資金落到實處。各縣(市、區)都制定出臺了扶持政策,對生豬標準化建設場實行“以獎代補”,分別給予每個場2-4萬元補助的激勵機制。同時,對經驗收合格的市級生豬標準化場優先申報中央生豬標準化規模場扶持項目。由于各級落實扶持資金,有力調動了全市生豬標準化場業主的積極性,促進了各場業主加大對場內基礎設施包括治污設施、豬舍、辦公設施、消毒設施改造與完善和無公害認證、管理設備等的投入,2009年300家生豬標準化場業主共計投入7000多萬元。
(四)抓生態養殖。確保治污到位。生態養殖既是生豬標準化場建設要求,也是無公害產地認定的基本要求:一是大力推廣“豬一沼一草(林、果、魚)”等種養結合的生態養殖模式。2009年,全市共投入標準化場改造建設資金7000多萬元,共新建沼氣池10500立方米、生化塘20900平方米、化尸池4200立方米,新種植牧草、果林3000畝,改造標準化豬舍7.3萬平方米。二是推廣先進的治污技術。因地制宜推廣生物發酵床零排放、科佳生物治理、固液分離和干清糞等新技術、建設有機肥廠,從而引導生豬養殖場增加污染治理的資金、技術投入,實現生豬養殖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2009年,禁建區、適度養殖區生豬規模養殖場推廣安裝固液分離機350多臺、實施生物發酵床墊料“零排放”養殖試點230家、采用科佳治理模式的養豬場142家,完善發展有機肥廠12家。
(五)抓輿論宣傳,確保氛圍到位。一是利用媒體宣傳。市、縣二級充分利用《閩西日報》、龍巖電視臺和各縣(市、區)地方臺寅傳生豬標準化場建設和畜產品無公害認證的必要性、重要性和重大意義,并將市局制作的生豬標準化生產管理光盤作為科普知識在電視臺滾動播放。二是發放資料、光盤宣傳。市、縣(市、區)創新宣傳手段,采取切合當地實際的宣傳方式進行全方位宣傳。印發了2萬份《生豬標準化技術生產手冊》和《養殖業污染治理知識答疑》以及無公害畜產品認證等宣傳材料,刻制了近3000千張光盤,免費分發給各養殖場和掛鉤干部。三是利用講座宣傳。多次聘請專家講授標準化豬場的疫病防控措施、健康養殖及生物安全等技術,同時,通過畜牧干部科技下鄉活動,下鄉開班培訓16次,利用各種場合,宣講生豬標準化、無公害畜產品知識,使養殖戶建設生豬標準化生產和無公害認證的意識增強,措施到位。四是利用手機短信宣傳。利用手機短信發送標準化和無公害認證知識6000余次。通過廣泛宣傳,進一步營造了全市上下推進生豬標準化場建設和無公害畜產品認證的濃厚氛圍。
(六)抓督查驗收。確保建設到位。制訂下發了《生豬標準化場建設(包括無公害認證)考核辦法》,并根據驗收標準的五大項細化成20個子項目制成督查表,市、縣二級畜牧獸醫水產局掛鉤領導及干部,經常深入市級生豬標準化場進行現場督查和點評,對標準化場建設和無公害產地檢查中存在的問題當場提出整改意見,限期整改。市局對每次督查情況進行通報,通報到市、縣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各縣(市、區)及鄉掛鉤干部定期或不定期到場進行督查,并就存在問題的整改情況進行跟蹤、落實。同時,實行嚴格的驗收,在縣級驗收的基礎上,市級抽查30%的場驗收,并與目標考評掛鉤。
三、工作成效
生豬標準化建設項目和無公害認證工作實施兩年多來,生豬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生豬養殖布局、產品質量安全、疫病防控及養殖業污染等問題得到有效改善。通過對600個生豬養殖場實施標準化建設--和無公害認證,廣大養殖場(戶)對生豬標準化場建設及無公害認證意識大大提高,輻射效益明顯,養殖行為進一步規范,養殖效益得到較大提高。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養殖布局趨于合理。一是在全市生豬養殖區域布局方面,按禁建區、適度養殖區“二區”規劃要求進行了合理調整,優化布局。二是在養殖場生產布局更加規范。按生豬標準化場建設及無公害認證的要求,我市對生活管理區與生產區沒有合理隔離,沒有建立消毒池、消毒室,裝豬臺沒有設在生產區外、調運生豬車輛無法徹底消毒的生豬標準化建設場都提出整改意見,限期落實整改措施。兩年來,共有255家生豬養殖場調整了豬場養殖布局,養殖區域布局趨于合理,有效建立疫病隔離屏障,近年來,全市沒有發生重大動物疫病暴發與流行。
(二)飼料、獸藥等生豬生產投入品的管理得到有效管理。強化。在飼料方面,嚴禁使用含有砷制劑預混料,不得添加高銅、高鋅等重金屬類礦物質;在獸藥方面,要求設立獸藥房,配備藥品柜與疫苗專用冰箱,嚴禁使用人用藥品,不得使用過期獸藥。
(三)生產操作規程建立。按無公害認證生豬生產要求,每個生豬標準化場均需建立適宜本場的生產操作規程,建章立制、上墻公示。兩年來,已實施的600個生豬標準化場均建立了生產操作規程,南縣統一制作崗位職責制度、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制度、獸藥使用管理制度及消毒防疫制度等豬場常規的四種制度,并得到有效執行。
(四)養殖污染得到明顯治理。科學處理豬場糞污是標準化場建設和無公害產地認定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維護畜地生態平衡一項重要舉措。兩年來,600家生豬標準化場均建相應規模的沼氣池、生化塘、化尸池,累計新擴建沼氣池48970立方米,新建生化塘91347平方米,新種植牧草、果樹10062畝,新建化尸池9000立方米,有效改善了生豬生產的產地環境。
(五)養殖檔案全面建立。列為市級生豬標準化場改造的豬場,包括無公害認證,都必須建立養殖檔案,由縣統一印制生產配種記錄、疫苗接種記錄、飼料采購記錄、飼料加工生產記錄、飼料使用記錄、獸藥采購記錄、獸藥使用記錄、生豬銷售記錄、豬場消毒記錄、無害化處理記錄等10種表格,建立養殖檔案。目前,已建設的600家生豬標準化場均建立養殖檔案,并配備檔案柜,有的養殖場采用電腦管理,有效提高豬場管理水平。
四、幾條經驗
總結兩年來龍巖市生豬標準化工程建設經驗,主要有以下四點體會。
(一)領導重視是根本。龍巖市生豬標準化工程建設之所以能扎實開展、有序推進、取得實效,關鍵在于各級政府領導切實加強了對該項工作的領導,把它當作農業農村工作重中之重的一項工作來抓。領導親自部署,深入調研,經常過問,及時發現和解決實施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有效地推動全市生豬標準化工程建設健康發展。同時,各級發改、財政、環保、經貿、質監、農辦、農業、工商、國土、林業等生豬標準化生產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密切配合,各司其職,在政策、項目、資金上等方面全力傾斜支持,確保了生豬標準化工程建設各項工作的開展與落實。
(二)責任落實是保證。責任落實到科站、到人是促進生豬標準化場建設任務落到實處的基礎。在生豬標準化場實施過程中,市畜牧獸醫水產局建立領導掛片,市畜牧站、市動物衛生監督所每人掛一個縣(市、區)的工作責任制。各縣(市、區)局與每個生豬標準化場簽訂建設責任狀,各縣(市、區)畜牧獸醫水產局將建設任務落實到每個鄉(鎮)畜牧獸醫干部掛鉤—個場的責任制,形成層層責任落實機制,充分調動了干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保障了各項建設措施的落實。
(三)工作創新是關鍵。大規模地實施生豬標準化工程建設是一項新工作,必須用新的理念,新的思維,突破舊的條條框框,解放思想、先行先試才能抓好抓出成效。在實施過程中,實行好中差分類指導制、績效掛鉤制、獎懲激勵制、督查通報制和整改落實制。如在無公害認證方面,因認證的生豬企業數較多,2009年,由省綠色食品中心邀請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畜牧業產品認證分中心直接到龍巖市開展無公害認證材料審核與評審,大大提高了認證工作效率。上述工作創新有力推動了生豬標準化建設任務落到實處。
(四)重在運作是要求。運作就是要求把工作做好、做實、做出成效。在這方面,各縣(市、區)都創造了很多很好的做法和經驗。比如,新羅區統一印制發放160份生產管理記錄表格,統一制作65套上墻制度牌;永定縣對50家實施場統一制作4項制度牌,統一印制12種管理表格等。上杭縣采取“三個一”運作方式推進生豬標準化工作。即“每場一名掛鉤干部”、“每場一份責任狀”和“每月—份督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