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葡萄產業正處于傳統農業與工業農業混合型向現代農業邁進的關鍵時期。一些新的生產方式和發展方式正在快速融入葡萄產業。繼我國成為世界鮮食葡萄第一生產大國之后,在不遠的將來,我國必將成為世界葡萄第一生產大國:在酒精飲料中,葡萄酒產業的弱勢地位會因‘“市場讓出”、消費量的快速增長而加速酒葡萄原料基地的西移與規?;F代化生產:當城市人口在未來20-30年達到70%(從2009年的6.22億增到9~10億)時,具有“綠地”與“綠色產業”功能的觀光葡萄產業將繼續大發展:設施葡萄與現代材料、數字農業有機結合,將使葡萄遍布城鄉、遍布祖國各省區;龐大的內需為主的消費群體、鮮食葡萄出口量的增加和多樣的環境條件、耐旱節土的種性特征,使葡萄產業在相當長的時期處于可持續穩步發展階段,
1 近10年我國葡萄絕對面積與產量增幅相當于前50年
據統計:到2008年底,我國葡萄面積已達45.13萬公頃(有的數字顯示為47.3萬公頃),總產量715.15萬噸(表1)。

從表1可見,近10年無論是面積和產量都相當于前50年的總和,葡萄面積年均增加2萬公頃左右。據現有發展勢頭和潛勢,預計今后7-10年,我國葡萄總面積和產量可能超過66.7萬公頃、1千萬噸。屆時,我國葡萄總產量可能將位居世界第一位。
2 設施葡萄推動葡萄產業快速發展
設施葡萄是工業化與現代農業、高效農業的產物。設施葡萄栽培正在成為葡萄產業邁向現代農業的核心推廣技術
2.1 設施葡萄內涵
(1)設施大棚、日光溫室等產期調節設施;(2)避雨、防鳥、防雹、防寒等減災設施;f3)節水、節土、節肥的灌溉、限根設施等,
木質藤本與非呼吸躍變水果特征,使葡萄成為各種果樹中設施面積最大的樹種,
2.2 設施葡萄的推動作用
(1)設施葡萄使葡萄栽培遍布全國,特別是寒地、高寒山區及南方多雨區等葡萄露地栽培非適應區成了葡萄高效區,甘肅永登、天祝藏族區,栽植667平方米設施延遲紅地球葡萄的產值超過6.7公頃(100畝)青稞。
(2)設施葡萄使光熱資源增值。水、土、肥資源減耗,一年兩收、立體種植使設施葡萄成為高光合產能產業。
(3)避雨設施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南方地區的葡萄品種并推動南方地區的架型樹形改革,平棚架骨架,Y型、T型架結構的高干樹形架型得以推廣,對葡萄規范化、標準化、省工化和生產出優質安全葡萄作用顯著,并對全國架型、樹形改革產生深遠影響。
3 “市場讓出”推動葡萄品種世界化、栽培標準化與區域化
3.1 內需拉動
20世紀90年代,美國、智利等紅地瞇葡萄大舉進人中國市場,使“紅提”家喻戶曉,推動了紅地球葡萄大發展,并為我國培育了一個龐大的內需市場,加之觀光葡萄的價格拉動及物流產業發展,睫葡萄產業成為“內需拉動”而基本未受“經濟危機”影響的產業,
3.2 栽培標準化與區域化
進口“紅提”的質量標準推動了栽培技術標準化和“紅提”種植向優勢區轉移,發展最快的是:西北產區、西南干熱河谷區、環渤海少雨山區及寒地、冷涼山區的設施延遲紅地球。由于有美國“提予”的進口價格比照,凡達到或接近標準的產地收購價近10年來始終保持在5-9元,千克。該品種也正在推動克瑞森無核、無核白雞心、維多利亞等新品種的推廣,并引領中國鮮食葡萄走向世界市場
3.3 葡萄酒“市場讓出”
世界葡萄酒產能過剩,短期內進口葡萄酒總量超過國產葡萄酒趨勢不可避免。進口葡萄酒對我國葡萄酒市場的培養與沖擊,將促進我國葡萄酒原料西移,適度規模經營,使用機械和省工栽培,提高勞動生產率。不久的將來,中國將成為世界葡萄酒最大消費國(總量)。我國葡萄酒產業將在“市場讓出”情況下逐步邁入各類酒精飲料的大產業行列,為糧食安全做出貢獻。
4 觀光葡萄產業迅速崛起
4.1 城市化進程加快
觀光葡萄園興起是城市化進程加快、生態城市建設和城市人生活質量、理念提高的產物。觀光葡萄園成為提升葡萄價格,實現一、二、三產業互動的紐帶,對推動二、三產業發展,農民向_二產轉移,增加單位土地勞力容納量發揮了重要作用,
4.2 體閑觀光農業的奇葩
觀光葡萄園之所以在我國休閑、觀光農業中“一馬當先”是因為:葡萄果實具有色、香、味、形的多樣性:葡萄可延遲采收長達兩個月之久,加之設施與一年多收技術,可基本實現四季有鮮果:葡萄可少占地多占空間,可占路、溪、池、停車場、娛樂、餐飲、屋頂等場所的上部空間,既改善了休閑環境,又挖掘了土地資源,是生態城市建設中,綠地變綠色產業,建筑綠衣工程變葡萄綠衣工程的好樹種,是實現生態、景觀與高效益結合的好樹種。
5 合作組織與公司的發展
5.1 合作組織建立背景
改革開放后,“包產到戶”對調動農民積極性起到重要作用。到20世紀90年代初中期,隨著葡萄產業的大發展。一家一戶的生產關系已無法適應商品性極強的葡萄產業發展。組織起來。共同面對人為、自然與市場風險。建立產銷聯合體,建立軟件鏈、硬件鏈結合的全程技術服務體系。實現技術統一、質量統一、包裝與品牌統一是產業發展、邁向現代農業的需要。
5.2 作用
合作組織對推動品牌化、質量安全標準與栽培標準化;推動包裝標準化和以靜態貯藏保鮮為主向以動態保鮮(運輸)為主的轉化;推動建立全程技術服務體系。實現產銷一體化,使葡萄進入大流通,以我國最大葡萄產區吐魯番地區為例,1996年鮮食葡萄物流量為8千噸,約占葡萄總產1/50,2008年鮮食葡萄物流量已達25萬噸。約占葡萄總產1/3。
6 “危機”與“機遇”
6.1 耕地危機成為葡萄產業發展的新機遇
1.2億公頃(18億畝)耕地紅線即將突破(2008年底耕地面積1.2億公頃),保1.067公頃(16億畝)糧地將成舉國戰略。在不久的將來,扼制“非糧現象”(即在耕地種植非糧食作物、將被提到議事日程。
歐洲葡萄的耐旱能力強過幾乎所有果樹。據王世平資料,在精準用肥、土的情況下1平方米根系容積,可供20平方米架面葉幕:實踐表明,在南方用40-50立方米,北方用60-100立方米的肥、土混合的根系容積便可挖掘出667平方米耕地。傳統的“穴植”、寬行種植表明,葡萄具有“上山下灘”、“靠邊站”、“占天不占地”的種性優勢,三倍于耕地的宜林荒山、荒灘及城市的路、宅、渠、溪旁等為葡萄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發展空間。
6.2 水危機推動葡萄產業西移
我國兩大葡萄主產區——西北、華北均在水危機點上。葡萄特別是釀酒葡萄的耐干旱能力強過幾乎所有北方果樹。在北方缺水的山地、早塬、戈壁、沙灘、鹽堿濰。選擇根深、耐旱、需水量少且光合產量高的葡萄種植則成為種植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最佳選項之一。在高光照、高蒸發量。極度缺水的吐魯番,在每667平方米相同用水量下,葡萄的食物干物質產量或折算成酒精產量都成倍于糧食。
6.3 食品安全的警示
我國農產品安全事件屢有發生,已成為國內民眾普遍認為的首位不安全因素。消費者對食品安全與質景的關注極大地推動了我國葡萄產業在健康的軌道發展:南方設施葡萄避雨栽培的大發展,使南方高溫多雨區的農藥使用次數從15-20次下降到7次左右:南北方廣泛推廣的葡萄套袋技術以及提高主干高度的各種架型、樹形改革;農業綜合防治、物理及生物防治的興起,有機農藥、氮素化肥的控制使用等都對提高葡萄安全性發揮了重要作用。
6.4 根瘤蚜入侵正在推動我圓葡萄苗木的砧未化
長期以來,科研院校倡導的葡萄抗根瘤蚜等抗性砧術的使用受到漠視。在北方地區,使用非標準砧術——貝達抗寒砧嫁接苗,也僅僅是為了北方寒冷地區的防寒越冬,對貝達是否抗國際檢疫的根瘤蚜等少有研究。根瘤蚜的入侵和在多個地區發生。促使我們認識到。砧木研究及產業化已提到日程。近幾年。圍繞抗性砧木的研究與開發取得長足進展。
6.5 “金融危機”更堅定了“內需為主”的市場方向
觀光葡萄產業對葡萄價格的拉動,進口葡萄的高價位比照,推動了葡萄的廣泛種植并培育出一個龐大內需市場:葡萄與葡萄酒特殊營養功能的科學普及,葡萄繁多的色、香、形。使鮮食葡萄與葡萄酒賦予更多的觀賞、消費和享受生活的內涵;交通條件的改善、低溫物流體系的建設步伐加快等等更堅定了葡萄產業“內需為主”的市場方向。
在我國葡萄產業上,近些年出現的各種“危機”,正在增強我們的危機意識,并為葡萄產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推動葡萄產業在可持續的健康軌道上健康發展。我們堅信,不久的將來,中國不但是世界鮮食葡萄第一生產大國,也將會成為世界鮮食葡萄第一出口大國,葡萄酒總量第一消費大國和葡萄酒重要生產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