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翼——原名汲古,號汲古修綆,1963年出生于山東莒南。數十年來堅持不懈地致力于微刻藝術的創(chuàng)作,致精微、廣博大,不借助任何放大工具,創(chuàng)造了每平方厘米刻908字的世界微刻之最,還憑感覺成功地在一根頭發(fā)絲的截面上刻上了兩行文字。現已完成微刻中國古典四大名著這一巨大工程。被譽為“古典四大名著微刻版本”之父。
近400萬個被張翼賦予新生命的漢字,構成一條藝術長河,氣勢如虹,奔騰流瀉,匯入了中國藝術史的洪流。更令人稱奇的是,因為專心致志,張翼“刻”好了癌癥,打破了醫(yī)生給予他的“只能活三個月”的預言。
近年來他的微刻成就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數次應邀到英國、韓國、新加坡進行藝術交流,其微刻作品大量被國內外專業(yè)機構及友人收藏,曾被國家領導人作為貴重禮品贈送外國領導人。他多次接受新華社、省市及中央電視臺的采訪報道,并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已在北京京廣中心公寓成立“張翼微刻藝術工作室”。
張翼日記選
掙 扎
□張 翼
5月8日 晴
收看了央視十套為我做的兩期節(jié)目《百科探密之微雕與癌變(上、下)》(百度有視頻),我受到了一個啟發(fā):就是“掙扎”。
掙扎其實貫穿于我們人生的全過程,從母親懷胎十月創(chuàng)造了我們,我們就是掙扎著脫離母體,來到了世上,之后就開始了一生的掙扎,我們掙扎著蹣跚學步,掙扎著長大,在掙扎著長大的過程中我們都曾做過無數次的掙扎,如:升學時的掙扎,就業(yè)時的爭扎,有了重大疾病時的掙扎……面對各種壓力時的掙扎。一直到死都在掙扎,不然就沒有“垂死掙扎”這一說了。
因此,我認為人一生就是掙扎,掙扎著來,掙扎著走。掙扎是人生的常態(tài),沒有選擇,不能逃避……
藝術無國界
□張 翼
4月19日 晴
今天下午四時,我與朋友小李來到了尚都國際中心,去看望在那里的伊朗國家石油公司北京代表處的阿哈麥德先生。因我不會英語,與小李同行也是因為需要他語言的幫助,即翻譯吧!其實來這里的真正原因是阿哈麥德先生完成了他在中國的工作任務要回國了,算是為他送行吧。
說實話,我與阿哈麥德先生由于語言的障礙,溝通有限都算不上是朋友,但是我從他向我頻頻豎起的大拇指知道,他對微刻藝術是欣賞的,也是充滿好奇的,雖然語言不通,但對藝術的理解是相通,也許這就是所說的“藝術無國界吧”!
談遺憾
□張 翼
6月18日 晴
人生在世幾十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都一定有太多的不如意,或多或少的遺憾,一生無遺憾者恐少之又少,甚然沒有。總之人生不如意是常態(tài)。
人是這個世界上智商最高,感情最豐富細膩的動物,因此這就決定人的一生會有諸多的不如意和太多的遺憾。因為智商越高就越容易追求完美與圓滿。其實大可不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哭著來,笑著走。如果誰想不留半點遺憾那他一定不會笑起來,如果你想笑著離開這個世界,就不要追求完美,不要把遺憾常留心間。
只要你的腳還在地面上,就別把自己看得太輕;只要你還生活在地球上,就別把自己看得太大。如能如此,我想也就無所謂遺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