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傳統的繁殖方式有播種、分株和嫁接繁殖。然而牡丹的分株和嫁接繁殖受時間限制較大,一般只能在秋季進行,且分株需隔年進行,因此決定了傳統的牡丹繁殖方法存在繁殖率低的缺陷,限制了牡丹的育種進程及商品化發展。通過植物組織培養技術不僅可以實現苗木的快速繁殖、保持品種的優良特性,還可以利用轉基因技術改良品種,加速育種進程。在植物組織培養過程中發生著一系列的生理、生化變化,而這些變化反映了相關基因在受到外部激素、光照等因素刺激后的表達情況,因此研究植物組織培養過程中愈傷組織誘導或器官發生途徑中外植體的內在生理、生化變化規律,可以為從分子水平上揭示愈傷組織形成及器官發生的內在機理奠定基礎。近年有關牡丹組培研究的報道不斷增加,這些報道主要集中在通過優化外部條件如外植體、基本培養基、激素、光照、溫度等方面來提高牡丹的再生頻率,還沒有牡丹組培過程中生理、生化指標研究的報道,本研究以牡丹組培苗葉片為外植體,對愈傷組織誘導過程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過氧化物酶(POD)活性這4個生化指標的變化規律進行了研究,以期為完善牡丹組織培養技術提供試驗數據,現將結果報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