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屬的識別鑒定在學術界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工作是鑒定生物材料的種屬來源。確定材料來自何種動物。形態學方法最早用于種屬鑒定,如根據紅細胞有無細胞核可以區分人類與鳥類:應用較多的是根據人類與其他動物的毛發、骨骼在大體形態和顯微鏡下的結構差異。達到種屬鑒定的目的。毛發是哺乳動物皮膚表皮角質層的衍生物,也是哺乳動物的三大特征之一,由于其最容易獲得、最容易保存,從而成為研究動物最理想的材料之一。多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1837年,Brewster首次應用顯微鏡觀察到蝙蝠毛表面的特異性結構,從此之后,人們對動物毛發的形態與結構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包括從毛發的外形、長度、細度、色澤到利用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觀測毛發的鱗片排列、髓質結構以及色素顆粒的分布等各個層面。其中有關利用動物被毛形態結構特征的差異來鑒定物種或用于動物分類的報道較多,但應用該技術手段研究小型哺乳類動物兔的種類鑒別的文獻資料較少,僅見于Wim等通過掃描電子顯微鏡對安哥拉兔、新西蘭兔及歐洲野兔的研究。我們采用光學顯微鏡,對加利福尼亞兔、家兔、草兔的被毛纖維進行了毛絨橫切圖和三者不同部位直針毛髓質指數的研究。現將結果報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