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中應該探求不同的教學方法,而案例教學法則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中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只要遵循案例教學法的基本原則,認真選擇合適的案例,精心準備和組織案例教學的每個環節,同時還要注意使用案例教學時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這一教學方法當能取得積極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7-0212-02
據《中國教育大辭典》的解釋,案例教學是指“通過組織學生討論一系列案例,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使學生掌握有關的專業技能、知識和理論。具體表現為教學內容圍繞案例的討論分析而展開,教師的主要職責是引導和總結,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中國近現史代史綱要》課(以下簡稱《綱要》課)是一門既強調理論又關注實踐,既注重歷史又聯系現實的課程,這為案例教學的運用搭建了良好的平臺和發揮的空間。客觀上的因素只是案例教學法得以運用的基礎,但要上一節成功的案例教學課,還需要教師和學生課前精心準備,課堂上密切的配合。
一、案例選擇的原則
案例是案例教學的核心,案例教學的效果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案例的選擇是否恰當適宜。在選擇案例時一般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第一,針對性原則,引進案例教學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因此,所選案例必須符合教學大綱和教材的要求,不能為了迎合某種社會思潮和學生的愛好而選擇偏離大綱和教材的案例。所選擇的案例一定要有針對性,能反映事物本質和特征。同時也不必強求每一項教學內容都要使用案例教學,不同的教學內容可以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第二,系統性原則,在充分解讀教材的基礎上,將所有案例作一系統規劃,不僅要關注案例本身,而且還要注意案例之間的聯系。如果能圍繞某個主題選擇一系列案例,層層深入,步步演進,教學效果將會更加明顯。第三,真實性原則,所選案例力求真實、準確,教師在選擇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作為案例時,一定要進行對比、研究和分析,力求所選案例是真實可靠的,這不僅體現了教師治學嚴謹的態度,同時也是上好案例教學的關鍵。這就要求教師在選擇案例時要下工夫,不僅要選擇合適的案例,而且還要對案例本身有所研究。這樣做也有利于教師的教學與科研的共同發展。
二、案例教學的運用
第一,選擇編寫案例,案例的價值在于提供真實而典型的素材,供學生討論分析,得出普遍性的規律,從而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達到完成教學目的之要求。我們在編寫案例時,首先要在教師中進行集體討論,然后由教師去廣泛收集相關資料,最后則由教師共同編寫案例。在選擇某個案例時,要力爭做到:材料真實、案例典型、語言生動;一個完整的案例要在后面提出幾個思考題,供學生討論使用。第二,組織討論,這是案例教學的核心,它包括分發案例材料、學生個人閱讀分析案例、小組討論、全班討論、每個學生填寫案例分析報告和教師小結。在討論時,教師要注意引導,使學生明確討論的中心,避免出現“跑題”的現象。但要鼓勵學生參與進來,積極探討案例中存在或潛在的問題。如筆者在講述“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國帶來了什么?”這一問題時,首先明確理解這一問題的關鍵有二,一是受到某種社會觀點的影響,學生中存在著帝國主義的侵略給我們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思想,甚至是現代化的認識;二是鴉片貿易是否是中外正當的貿易交往。基于此,我就給了同學們幾個案例,一是16—18世紀中國對英國出口茶葉的情況,以此作為切入點,根據資料和數據以及西方人的回憶,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得出飲用茶葉增強了英國人的體質;二是同一時期,英國對中國走私鴉片的情況,通過具體的數字和大量的圖片以及個別人的遭遇,引導學生得出,和英國人飲用茶葉的效果恰恰相反,中國人吸食鴉片不僅使大量白銀外流,更重要的是摧殘了身體;三是具體討論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使學生們認識到鴉片只是一個導火索,在其背后則是英國的侵華野心和目的。在討論時,學生相當踴躍,各抒己見,異常激烈,這樣就是原來抽象、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有趣,使課堂教學由“你要怎樣做”變為“我要怎么做”的主動思維模式。第三,以小組為單位撰寫案例分析報告,這一階段,主要是要求學生進行總結,一方面,完善本小組對案例分析的觀點和認識;另一方面,對本小組已經解決了問題和尚待解決的問題進行歸納。第四,教師總結,案例教學的目的就是通過對案例的分析討論獲得正確的認識,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整體素質。因此,教師在這一階段應該進行恰如其分的點評和總結。如發言的熱烈程度、討論問題的集中程度和分析問題的透徹程度,指出學生分析結論中的優缺點,以鼓勵為主,加深學生對重點問題的把握,提高案例教學的質量。如在對“帝國主義侵略給中國帶來了什么”這一問題進行總結時,教師就應該得出,首先是鴉片是一種非法貿易,其對中國的危害是巨大的;其次是中國政府禁鴉片是合乎情理的行為,英國以此為借口侵略中國是牽強附會的;再次是在鴉片戰爭的背后則是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以此獲得在中國的權益;最后則是隨著帝國主義的侵略,并沒有給中國帶來現代化,反而增加了中國積弱積貧的形勢,使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總結時,教師未必要一次性解決全部問題,應該允許學生中存在不同的認識。
三、運用案例教學時必須注意的幾個問題
第一,要恰當使用案例教學法,并非每章都可以使用案例教學法,這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具體而定,如緒論部分就不宜使用案例教學法;而且即使是同一章不同節在使用案例教學法時也要有所區別,以第七章為例,教師如果在“從爭取和平民主到進行自衛戰爭”一節運用案例教學,很容易將案例教學處理成舉例說明,達不到案例教學的效果;而教師如果能在“國民黨政府處在全民的包圍中”適當地運用案例教學,可能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第二,案例教學法要與傳統教學方法配合使用,每種教學方法都有本身的優缺點,案例教學法也是如此,它的優點不容贅述,其缺點是不能系統地、全面地向大學生傳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而這正是傳統教學方法的優勢所在,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將二者相結合使用。第三,注意教師在案例教學中的角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通常的教學方式是以灌輸為主,而且由于每節課的時間所限,教師習慣于在課堂上占據主導地位和主要位置,在運用了案例教學法中也存在著教師的主導現象,從指導案例、分析到做出結論,從指定學生到設定回答時間的長短,全部由教師說了算,學生還是處在被動接受的地位,這樣,學生的參與熱情就會大大降低。第四,教師要把握課堂的氣氛和討論的節奏,和一般的專業課不同,思想政治理論課基本上面向全校學生的公共課,基本上是大班授課,要面對一百多名學生,因此,運用案例教學是有相當難度的。這就需要教師首先要營造一種民主、坦誠的氛圍,在這種氛圍中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討論。而且教師要注意討論節奏,出現“冷場”時,教師要出來進行“串場”,可以簡單總結前面同學的觀點,然后過渡到下一問題,以保證案例教學的順暢。另外,教師還要注意出現“頂牛角尖”和“跑題”的現象,如果出現這種問題,教師要及時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主要問題上來。
四、案例教學法在《綱要》課教學中的積極意義
第一,有利于變灌輸為探究,案例教學是一種動態的、開放的教學方法,它不僅重視傳授理論知識,更注重引導學生對現實問題的認識與思考。掌握知識不是最終目的,精通理論的目的是為了將學生所學的知識內化為信念,內化為對中國近現代歷史“三個選擇”的認同。而案例教學具有直觀性和生動性的特點,使每位學生都能去充當實踐者,通過案例,將知識與實踐聯系起來,從而鍛煉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有利于變理論為實際,提高了教學質量。理論聯系實際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好這一課程教學的基本原則。而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理論性較強的公共課,所以一直以來就存在著學生對這類課程不感興趣的現象。引用案例教學能很好地使教學從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出發,把學生關心和感興趣的問題拿到課堂上來,并讓學生親自參與討論和分析,這不僅符合大學生的思維特點,引起他們的共鳴,也為理論聯系實際建構了一座橋梁,使學生自覺地學會用理論來解決現實問題。第三,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變苦學為樂學。基礎課教學應該給學生的是生活的真諦,是對人生的啟迪,是關涉到學生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重大問題。而這種抽象的東西是很難通過“告訴”的形式使學生獲得的,它需要通過學生的自我反思、體驗和內省來完成,而案例教學符合學生勤于思考、善于表現的特點,給他們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機會,而整個案例教學過程無不滲透著學生的辛勤勞動和積極思考。通過這一系列的積極參與,學生的“角色”和“任務”從傳統教學方式中的“觀眾”和“配角”轉變為案例教學中的“演員”和“主角”,由“要我學”轉為“我要學”,真正體現了寓教于樂的思想。
總之,在《綱要》課教學中落實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并注重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是保證這門課教學時效性的必要因素,而適時使用案例教學對完成這些要求都是有意義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案例教學沒有統一的模式,教師不同、學生不同和教學內容不同都會影響案例教學的設計及效果,教師在設計案例教學時一定要從實際情況出發,靈活變通,以達到教學效果最優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廖志丹,楊云良.淺談思想道德修養課案例教學[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4):18-21.
[2]張廣才.思想道德修養課案例教學法的探討[J].高等農業教育,2000,(6):33-35.
[3]靳諾,等.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4-125.
[4]黃希庭,鄭涌.當代中國大學生心理特點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51-357.
[5]武建國.關于案例教學法的幾個問題[EB/OL].http://202.207.136.8/aljx/base3-1.htm.[責任編輯 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