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根據本國國情和現階段產業發展狀況,將高技術產業劃分為八大類產業。根據中國對高技術產業的界定,北京高技術產業總體規模增長較快;企業個數不斷增加,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研發投入力度不斷加大;技術進步更加注重技術改造和消化吸收。但北京高技術產業的發展也存在一些問題,如相對比重有所下降,產業內部各行業發展不均衡,產值利潤率呈現總體下滑趨勢等等。根據這些問題,給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高技術產業;現狀;問題;北京
中圖分類號:F29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7-0142-03
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問題是現今世界各主要經濟體增強經濟總體競爭力,提升綜合實力的優先發展產業。北京高技術產業從1995年開始迅速發展,其在地區整體經濟中的比重也日益提高,但進入21世紀以來,北京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出現了增長速度下降,產出效率不高等問題,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也有所下滑。如何分析和看待北京高技術產業發展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是制定今后一個時期高技術產業發展戰略的重要依據。
一、高技術產業的界定
“高技術”(High Technology)一詞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是對當代世界前沿科學探索和在此基礎上的技術發明的概括,現已被世界各國廣泛使用。高技術是建立在現代科學發現基礎上發明的技術,是對國防和社會經濟意義重大的技術,是能形成產業的新技術或尖端技術,它涉及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動化、新能源、新材料七個技術領域。高技術的使用往往帶來經濟超常規發展甚至是跨躍式發展,對發展中國家有著重大意義。
在高技術的概念基礎上,形成了高技術產業的概念,它是指已形成的產業中技術密集程度明顯高的產業,是按從事相同經濟活動的企業群體的技術密集程度劃分的,不是按具體產品的技術含量劃分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提出高技術產業的五個特征是:研究與開發(RD)投入強度大;對政府具有戰略意義;產品和工藝老化快;資本投入大、風險高;RD成果及其國際貿易具有高度國際合作與競爭性。根據上述定義,OECD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列出高技術產業包括航空航天制造業、計算機與辦公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電子與通信設備制造業共四大類行業。中國結合本國國情和現階段產業發展狀況,將高技術產業劃分為以下八個大類:核燃料加工業、信息化學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航空航天器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公共軟件服務業。
二、北京高技術產業發展的現狀
從總體上看,北京高技術產業發展方興未艾,已經成為首都經濟增長中最具有生機活力的產業部門之一,也是北京經濟的重要增長點之一。
(一)高技術產業總體規模增長較快
北京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從1995年的66.73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558.09億元,年均增長19.4%,高于地區生產總值的年均增幅(16.4%,按現價計算)。北京高技術產業總產值也快速增長,從1995年的212.82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3 186.67億元,年均增長25.3%,更加快于增加值的增長速度。與此同時,北京高技術產業銷售收入和實現利潤也實現了較快增長。
(二)企業個數不斷增加,企業規模不斷擴大
北京高技術產業企業個數1998年為511個,此后,企業個數波段式增長,到2004年超過1 000個,到2007年達到1 163個。平均每個企業生產的產值規模也不斷增長,從1995年的0.21億元到2007年的2.74億元,企業平均規模翻了十多番。
(三)研發投入力度不斷加大
RD經費支出由1995年的1.05億元迅速增長到2007年的28.99億元,科技活動人員由1995年的9 741人迅速增長到2007年的17 677人。科技活動經費內部支出也不斷擴大,從1995年的2.97億元擴大到2007年的39.4億元。
(四)技術進步更加注重技術改造和消化吸收
2004年是北京高技術產業引進國外技術經費支出最突出的一年,達到26.36億元,比1995年到2003年各年技術引進經費的總和還要多。此后的幾年中,北京高技術產業更加注重技術改造和消化吸收,其經費支出所占比重也逐步加大。到2007年,北京高技術產業技術改造經費支出達到3.65億元,首次超過技術引進經費支出,同時,消化吸收經費支出也增長較快,達到3 943萬元,是2004年165萬元的23.9倍。
三、北京高技術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總體規模快速增長,近兩年有所回落
1995—2007年,北京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和總產值均快速增長。但在2008年,北京高技術產業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較為顯著,增加值和總產值均比2007年有所回落。尤其是在2009年,在克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地區生產總值實現來之不易的“V”型反轉的關鍵時候,北京高技術產業并未跟隨整體經濟一同實現恢復增長,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僅實現3.7%的增長,高技術產業總產值相比2008年進一步下滑,僅為2 748.52億元。
(二)相對比重從2001年開始波段性下滑
北京市近兩年高技術產業總體規模的下滑并不是偶然的,它是高技術產業在工業和地區整體經濟中的比重波段性下滑的必然結果。
統計數據顯示,北京市高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從1995年的14.3%開始快速上升,到2000年達到最高值34.2%,平均每年提高4個百分點。然而從2001年開始,北京市高技術產業產值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開始逐漸下滑,到2004年時達到一個階段性低點24.9%。此后,隨著北京經濟的高速增長,這個比重又有所回升,到2007年時達到33%,但仍然沒能超過2000年時的最高值。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北京高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很快下滑到28.4%;2009年雖然北京經濟整體回升較快,但這個比重繼續下滑到25.4%。
與上述比重變化趨勢相類似,北京市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也有同樣的變化趨勢。但由于第二產業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整體比重不斷下滑,因此,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比高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下滑速度更快,比重更低。到2009年,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僅為4.49%,這個比重僅僅高出1995年0.06個百分點,是1996年以來14年中的最低值。
(三)高技術產業內部各行業發展不均衡
從2005—2007年的統計數據來看(見下表),北京高技術產業中的八大行業按其所占比重可以大致分為三個層級。第一層級是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和公共軟件服務業這兩個行業。北京高技術產業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公共軟件服務業,這兩個行業加起來就占到北京高技術產業的60%多。第二層級是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和醫藥制造業,這三個行業在高技術產業中的比重相差不大,都在10%左右。第三層級是航空航天器制造業、信息化學品制造業和核燃料加工業。這三個行業中,航空航天器制造業的比重不超過4%;信息化學品制造業比重不超過0.3%;尤其是核燃料加工業,只是在2005年有0.2億元的增加值(比重僅為0.04%),此后的年份中北京不再涉足此行業,它在北京高技術產業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
(四)產值利潤率總體呈現下降趨勢
進入21世紀以來,北京高技術產業不僅相對比重不斷下降,而且其產值利潤率也也明顯的下降趨勢。從2000—2005年,北京高技術產業的產值利潤率(=利潤/產值*100)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產值利潤率從2000年時的8.49%下降到2005年的4.54%,平均每年下降0.8個百分點。2006年和2007年,北京高技術產業產值利潤率有所回升,到2007年達到5.80%,但仍然遠遠低于2000年時的水平。
四、結論和建議
高技術產業是當今世界各主要經濟體拉動經濟增長和提高綜合競爭力的優先發展產業。近幾年來,北京高技術產業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以及部分第三產業(如文化創意產業)快速發展的擠壓,其在工業和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開始有所回落,并且其產值利潤率呈現總體下滑趨勢。北京高技術產業發展中存在的這些問題有必要引起高度重視并采取措施積極應對。個人認為,今后一段時期,北京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重視和發展高技術產業:首先,政府應該繼續加大高技術產業的研發投入,使更多的科研工作人員和更多的科研經費向高技術產業的研發傾斜;其次,應該更加注重對國外先進技術的改造和消化吸收,尤其是要通過自主創新來促進技術進步;最后,北京應進一步加快知識產權(下轉225頁)(上接143頁)的轉化力度,使得自主創新的研發成果能夠盡快轉化為現實的生產能力,從而提高高技術產業的產值利潤率。
參考文獻:
[1]劉志迎,葉蓁,孟令杰.中國高技術產業技術效率的實證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7,(5).
[2]謝朝陽,吳永林,程正中.北京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結構特征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07,(4).
[3]葉蓁,劉志迎.中國高技術產業技術效率影響因素分析[J].科技與經濟,2006,(5).
[4]朱有為,徐康寧.中國高技術產業研發效率的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6,(11).
[5]趙玉林,魏芳.高技術產業發展對經濟增長帶動作用的實證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