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貴州少數民族體育為旅游產業化的發展應根據當地的人文地理特點,從少數民族體育與當地旅游地實際需要出發,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創造少數民族體育為旅游產業化發展的環境和條件,以促進貴州少數民族體育為旅游產業化的發展,對構建和諧社會、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少數民族體育;貴州;旅游;產業化;政策法規
中圖分類號:F59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7-0146-02
一、提升旅游產業鏈的優勢
黨中央作出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決策,旅游產業化經濟軟實力的發展,給貴州高原的經濟發展帶來了無限生機。貴州是中國西部以彝族、回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等為主,有49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多民族省份。貴州不僅山川錦繡、資源豐富,而且有著幾千年的民族文化歷史,民族體育在歷史長河中,猶如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各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和風俗習慣,為貴州民族地區的繁榮昌盛,促進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加強民族團結,豐富活躍文化生活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對構建和諧社會,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發展貴州少數民族體育的自然條件
1.豐富多樣的民族體育資源。民族傳統體育是指某一民族或幾民族在一定范圍內所開展的具有濃厚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傳統體育活動,‘l’它體現了民族文化的縱向繼承和橫向融合關系。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上,貴州的少數民族為了適應生產力和社會生活的需要,同時也因地理環境、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的各異,創造了許多豐富多彩的具有濃厚民族風格的傳統體育項目。這些獨具地方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如貴州(彝族的賽馬、鈴鐺舞、篝火舞蹈阿西里西、摔交、射鹿)(苗族的吹蘆笙、蘆笙滾山珠、赤腳爬刀梯、赤腳跑火棠、賽龍舟)、布衣族的丟花包、侗族的搶花炮、水族的賽馬、瑤族的打陀螺、土家族的堅旗、仡佬族的打秋千等。這些豐富的民族傳統體育資源,為貴州旅游產業化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2.社會經濟支撐條件。旅游產業化的另一個視角經濟,就是當地民族體育的表演觀賞產生的新消費。體育消費與供應的主要特點是社會需求價格彈性和收入彈性比較大,也就是說體育消費是隨著社會經濟的增長、個人或家庭收入的增多而提高的。體育消費總量與收入水平成正比的關系,即收入水平高,體育消費總量越大。從經濟角度來看,體育消費可分為兩類:一是需要個人支付的體育消費,即商業性消費;另一類是不需要個人支付的體育消費,即具有社會公益性質的公共體育消費,兩者之間有一定的彈性。當收入水平較低時,體育消費人口中的絕大部分屬于公共性消費人口,當收入水平提高后,大部分公益性消費人口將轉變為商業性體育消費人口。少數民族體育消費人口主要由以下類型構成:第一類是少數民族人口本身;第二類是旅游人口;第三類是度假人口;第四類是文化消費型人口,后三類的消費群體是貴州少數民族體育的主要消費者。
3.社會文化支撐條件。體育消費的發生與社會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現代人充分利用休閑之余,自覺地投人體育鍛煉的文化氛圍中,從而提高了體育消費水平。少數民族體育消費與大眾化的體育消費有不同的特點,少數民族體育消費除本民族群體外,其他的民族消費群體不會自發地投入。如民族體育項目中的“賽馬”、“赤腳爬刀梯”很難想象城市公民自發地積極參與,同時也難以想象追求時尚的人們會在業余時間去跳“笛笙舞、滾山珠”,但如果我們利用旅游度假之時,在良好的文化娛樂氛圍影響下,人們會自覺和不自覺地積極參與。由此可見,文化氛圍是促進少數民族體育消費的有利因素和條件,但文化氛圍并不是自發產生的,它需要大規模的相關文化與輿論導向,創造消費的品牌。
4.經濟體制支撐條件。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推進貴州少數民族體育成為旅游產業鏈發展。在具體操作方面,把民族體育作為社會事業管理,沒有與旅游產業化作為目標和行為,從而在制度安排上缺乏民族體育成為旅游產業鏈機制,因此,由于管理體制和操作方面的問題,影響了民族體育作成為旅游產業鏈的進程。民族體育成為旅游產業鏈進程的快慢與運行體制有著密切的關系,民族體育成為旅游產業鏈的實質,是將部分由體育部門組織的體育活動與消費從單純的公共福利性消費轉變為由旅游產業經營法人運用市場機制經營體育活動,具有一定盈利性的產業。少數民族體育成為旅游產業鏈也就是通過一定的產業組織,經過市場經營行為,將分散的或面臨衰亡的少數民族體育活動進行商業包裝并推向旅游市場。
三、發展與思考
貴州是中國彝族、布依族、苗族、侗族、水族等少數民族的主要聚居地,這里不僅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寶藏和原始的自然生態,而且還有許多古樸典雅和豐富多彩的具有民族風格的傳統體育資源等待我們去開發,如何充分利用這些豐富的民族體育資源,對它們進行商業包裝推向旅游產業化市場,為貴州的民族體育形成旅游產業鏈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以促進本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1.經濟體制改革。政府投資的重點應放在建立完善旅游市場,因為打好市場基礎是少數民族體育發展的必要條件。具體來說,目前工作的重點是在貴陽、遵義、安順、畢節、黔南、黔西南、興義、六盤水、銅仁、各旅游景點建立和發展少數民族體育表演團(隊)。表演團(隊)的建立要充分考慮到各地區旅游景點的優勢,通過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宣傳力度,吸引更多的國內外優秀少數民族運動項目進入交流比賽,并允許在景點內進行投資和營銷自己的少數民族體育運動項目及產品。另在各民族盛大節日里,組織大型的少數民族體育項目創新與表演,同時進行各種具有民間風情的少數民族體育比賽,讓游客觀光并積極參與。如“端午節”是貴州水族人民進行民間體育活動和節日慶典的民族傳統盛會,精彩激烈的賽馬和歡快的銅鼓、牛角、蘆笙歌舞將會引來四方的賓客。我們應將少數民族體育的資源開發融人旅游業的發展,在貴州經濟發展計劃中進行統籌規劃。少數民族體育運動表演團(隊)的建立,“體育搭臺,經濟唱戲”,以民族傳統體育為橋梁,對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是貴州改革開放,發展經濟的一個亮麗工程。因為在人類諸多的文化現象中,體育是一種最容易溝通人的思想,最容易被大眾接受和喜愛以及促進相互認同的社會文化形式,而民族體育更具有特色。
2.產業布局與產業組織結構規模。貴州少數民族體育資源的地理分布與旅游資源的分布高度重合,因此,在地域布局上除考慮產業集中在中心城市貴陽發展外,要大力鼓勵少數民族體育向貧困地區及旅游風景區集中,只有以集中的方式進行發展,才能有利于少數民族體育的形成,為此,應在(貴陽的花溪、青巖、黔靈山、清鎮的紅楓湖)、(鎮寧的黃果樹、天生橋、安順的龍宮)遵義的歷史名城、黔東南的舞陽河、(畢節的織金洞、黔西大方的百里杜鵑、東風湖、洪家渡、九洞天、威寧草海)、興義的馬嶺河、銅仁的梵凈山、黔南的小七孔等建立立體型的高原少數民族體育訓練基地,并以它為核心來發展少數民族體育。在此過程中要形成集中化的產業分布帶和規模較大的產業性經營組織,成為民族體育活動、競技、表演、娛樂融為一體的集中體育消費的市場,以吸引更多的國內外游客到貴州進行旅游消費。
3.少數民族體育的人材培養。要實現貴州少數民族體育發展,除了靠黨的政策導向外,還必須培養一批具有對民族體育產業化進行實際操作的專業人才。這些專業人才應具備以下素質:
(1)熟悉市場經濟規律,懂得現代化企業經營管理。要全面了解體育營銷市場,并對國際體育市場的運作方式,進行調查研究與科學預測,能運用自己的管理經營才能確保投資回報,有按照市場競爭進行科學決策的能力。(2)市場管理人員應熟悉國內外體育管理法則,對少數民族體育資源分布和總量做到心中有數,并懂得如何開發和利用。同時要了解省內外少數民族體育運動商業化動態,掌握體育市場的宏觀管理方法,能對貴州少數民族體育發展進程可能出現的問題,有超前預測和采取措施的能力。(3)少數民族體育運動專業表演人才。要促進貴州民族體育產業化的發展,就必須提高少數民族體育的知名度,突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特色,增加其運動項目的技擊性、驚險性和表演性,以此來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和消費,體驗貴州民族體育那原始古樸、趣味純真、具有民間風情的動感刺激。為此,必須從少數民族中選派出一批優秀人才進行本民族體育項目訓練,這種優秀表演人才不僅具備高超的技能和技巧,而且具有非凡的組織觀眾積極參加能力,使觀賞者在回歸自然、歡樂而驚險刺激的氣氛中心曠神怡,積極參與和盡情消費。
四、結論與建議
1.貴州少數民族體育成為旅游產業鏈發展已具備條件,政府職能部門應予大力扶持,給予優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民族體育,通過他們的自主經營和操作運行,獲得投資效益,來促進少數民族體育全面的發展。政府應轉變職能,強化服務質量,取到監督、引導、管理和規范市場秩序的作用。
2.在全省各地旅游熱點建立少數民族體育表演團和貴州高原訓練基地,以它們為中心來發展貴州民族體育產業。
3.要實現貴州民族體育成為旅游產業鏈,就必須培養一批具有能夠對旅游產業化進行實際操作的專業人才,才能有效地推進少數民族體育產業的發展。
4.“體育搭臺,經濟唱戲”,以民族傳統體育為橋梁,發揮體育的社會功能,加速貴州民族經濟的發展,提高各族人民的精神、物質、政治文明素質,對構建和諧社會,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周偉良.民族傳統體育概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96.
[2]貴州省民族事務委員會.貴州民族工作五十年[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507.
[3]攜程旅行網.攜程走中國——貴州[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5:158.[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