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擴大就業、實現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是解決農業污染、保護農村環境的必然選擇,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內在要求?;h在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方面仍大有文章可做,優勢和劣勢同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為此就要實現循環型農業工業園區與工業對接、飼料工業與農業的對接、產業升級與農業的對接、農作物廢物與工業的對接、農業、工業與三產的對接。
關鍵詞:發展;循環經濟;農業;農村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7-0159-02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就是把循環經濟理念應用于農業系統,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和產品生命周期中減少資源、物質的投入量和減少廢物的產生排放量,實現農業經濟和生態效益“雙贏”?;h是河南省第一產糧大縣,連續七年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稱號,成為全國唯一一家獲此殊榮的“七連冠”縣。但是這些成績只能說明過去,滑縣在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方面仍大有文章可做。
一、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對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的現實意義
1.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擴大就業、實現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過去滑縣農業經濟走的是一條傳統的粗放型增長道路,農業產業化發展較緩慢,農業、農村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現象較為突出,影響了滑縣現代農業的發展,而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有利于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拓展現代農業的產業規模,延伸產業鏈,同時又給農民提供更多的創業門路和就業機會,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從而為農民增收,走向富裕開辟出新的途徑。
2.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解決農業污染、保護農村環境的必然選擇。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和有效利用農業資源的重要手段,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村容整潔”目標要求的有效突破點。
3.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內在要求?;h農業以種植業為主,農民靠種植業增收的空間已越來越小。因此,滑縣要加快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圍繞我縣的農產品、畜產品搞精深加工,形成獨具特色的農業產業鏈,最大限度地開發每個環節資源利用效益和經濟效益,實現自然資源使用效率最大化,這必然會為農民致富創造機會。
二、滑縣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現狀
1.優勢。農業產業化有了新突破,培育了一批龍頭企業。目前全縣固定資產投資千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22家,省、市級重點龍頭企業分別達到5家和8家。
高效農業有了新發展。2009年高效農業總面積達到35萬畝,建成了高平鎮無公害蔬菜示范推廣基地(包括智能連棟溫室)和蔬菜專業批發市場;成立了慈周寨綠緣溫棚瓜菜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民經紀人隊伍,被河南省農業廳、省技術監督局確定為“河南省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示范基地”;留固鎮大蔥成為特色產業,產品遠銷陜西、山西、山東、江蘇、河北、內蒙古等省區及省內各地、市。
畜牧養殖業發展有了新勢頭。2008年全縣肉、蛋、奶類總產量分別達到6.82萬噸、9.6萬噸和0.68萬噸。畜禽養殖密集和規模養殖場總數分別達到133個和1.32萬個,被確定為全省無公害生豬生產示范縣。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有了新改善。2009年全縣沼氣用戶累計達5.5萬戶。新建萬人以上集中供水廠5處,解決了34個村5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
2.劣勢。目前滑縣農業經濟面臨的突出問題是農業比較效益低下,農業產業化水平還較低,精加工、深加工企業少,龍頭企業少,檔次低,“原”字號農產品多,附加值非常低;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投入穩定增長和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并未真正建立,農民對傳統農業的意識根深蒂固,缺乏創新進取的開拓精神;滑縣號稱農業大縣,但還不是大而優、大而強、大而富。
三、關于滑縣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建議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用循環經濟理念(下轉228頁)(上接159頁)指導生態型村鎮建設,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形式。
1.循環型農產品加工園區與工業對接。在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聚集的工業園區發展規劃,要以生產要素為紐帶,將具有上下游共生關系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集中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園區內,實現有害污染物在園區內的閉路循環。使農副產品加工達到質量、環保等方面的國際標準。
2.飼料工業與農業的對接。飼料工業可以將畜牧業與種植業相結合,把動物的畜肥還田,向農戶提供清潔的生產、生活能源,向農田提供高效的有機肥料培育有機作物。這一技術廣泛應用既可解決 “人畜爭糧”矛盾,又可凈化環境,具有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3.產業升級與農業的對接。華康實業、滑豐種業、神華面業、嘉禾牧業、威盛牧業等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進行優質面業、種子、禽、肉養殖等農產品工業化深加工,生產美味可口的休閑食品、保健食品,并延長產業鏈,將其生產副產物加以綜合利用作為飼料或肥料返回農田,實現工業對農業的反哺。
4.農作物廢物與工業的對接。多層次合理利用農業廢棄物,如飼草的過腹還田、雞糞處理后用為部分豬飼料、利用作物秸稈和糞便制取沼氣、渣液當做肥料等等,是解決農村水、氣污染的重要途徑?;h已經以沼氣建設整體推進村為核心,以推廣“一池三改(改圈、改廁、改廚)”為主,探索和創新“豬—沼—菜(果、菌)”等高效生態模式。在此基礎上,要進一步積極推廣農作物秸稈氣化和固體成型燃料,繼續發展秸稈生物氣化技術,生產清潔能源。
5.農業、工業與三產的對接。用足用活用好黨的惠農政策,有計劃有規劃地開發特色農業,大力發展農業觀光旅游業,開發旅游農產品紀念品。將頗具實力的特色農產品經過工業加工通過旅游的方式進行推廣,密切旅游業與一、二產業的鏈接。
參考文獻:
[1]馮之浚.中國循環經濟高端論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劉衛星.循環經濟:新農村建設的必然選擇[J].理論探討,2007,(1):82-84.
[3]何樹紅,閆希輝,張好治.新農村建設中循環經濟模式初探[J].經濟問題探索,2007,(7):24-29.
[4]李義平.循環經濟的經濟學分析[N].人民日報,2007-01-22.[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