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建國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中國的糧食問題一直尤為引人關注。陳云十分重視新中國的農業問題,并多次強調發展農業是頭等大事。就糧食的安全、供應和增產來看,陳云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和戰略方針,回顧這一思想無疑對于當前做好中國糧食工作具有啟發意義。
關鍵詞:糧食戰略;糧食安全;糧食供應;糧食增產
中圖分類號:A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7-0012-02
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對于中國政府能否解決糧食問題持懷疑態度,有些甚至隔岸觀火,夢想大陸發生糧食危機。確實,建國初期中國糧食形勢不容樂觀,這也是以農業為主導的中國歷來的難題。糧食危機如何解決?這關系到當時政治穩定的根本問題,需要有大思維來解決。
一
糧食安全是傳統政治安全的重要課題之一,是各國政府都不敢小看的問題。陳云多次強調糧食工作不僅僅是一項經濟工作,而且還是一項事關重大的政治工作。
(一)“糧食定,天下定”
糧食是人類攝取食物最基本的物質,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戰略儲備之一。陳云的“糧食定,天下定”是一個大糧食觀點,是著眼于糧食和市場供需關系的長遠遠景來講的。
在1949—1950年間,新中國面臨著嚴峻的經濟形勢。市場上曾經發生過四次物價波動,主要都是糧食帶動物價的上漲。為了盡快扭轉這種局面,陳云在全國范圍內親自指揮調運糧食,打擊投機倒把,穩定市場。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由于農業指導失誤,造成了糧食生產大幅下降,糧食形勢十分嚴峻,市場供應異常緊張。1959年4月,陳云在給中央財經小組同志的信中指出:“中國糧食問題還沒有過關。糧食定,天下定;糧食緊,市場緊。糧食現在仍然是穩定市場最重要的物質,一定要做好這一方面的工作。”[1] 陳云認為,和其他的商品比較起來,糧食對于市場的作用還是重要的多。
陳云多次指出糧食波動就要影響整個物價波動,糧食是穩定市場最重要的戰略物質。“糧食定,天下定”這一理念尤為突出,糧食的安全是反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穩定之間的重要關系。
(二)“無農不穩,無糧則亂”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的聲音大大超過了“無農不穩,無糧則亂”的聲音,陳云對此十分關心。陳云提醒大家要注意中國國情:人口多,耕地少。
1953年大規模建設以來,陳云已經注意到人口增長同糧食生產能力增長之間的矛盾。從1949—1979年間,中國的人地比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人均占有耕地的多少直接決定人均占有糧食的多少,這是造成糧食長期供需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陳云分析像中國這樣人口眾多的大國,解決糧食問題決不能單純依賴外源,糧食問題的主體還是國內問題。
20世紀80年代,陳云尤為關注中國糧食種植面積的問題。1982年10月,陳云在給趙紫陽、萬里的批示中強調穩定糧田在大糧食觀點中仍是一個要點。1988年陳云同江蘇省負責人談話時說:“中國的糧食是平平豐、平平災、平平平,以豐補歉。1985年我敲了敲警鐘,‘無農不穩、無糧則亂’。下一代人,如果在科學上沒有突破,糧食也很難過關。” [2]
經歷多次的歷史教訓后,陳云總結出中國的糧食安全具有脆弱性。“無農不穩,無糧則亂”是陳云從經濟的、政治的思想高度提出的戰略思考,這一思想也反映了他對于中國糧食安全問題的極度關懷。
二
建國以來,中國曾經發生過四次比較大的糧食危機。陳云在解決這幾次糧食危機的思路上也有區別:1953—1957年是不斷完善1953年以來的統購統銷政策;1959—1962年主要是壓縮城鎮人口和進口糧食的策略。
(一)1953—1957年解決糧食供應緊張的對策
1953年是中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大規模建設的第一年,糧食問題遂成為建設開始時遇到的棘手難題。加之當時自由市場上的投機行為,社會供給與需求之間一時出現了巨大的矛盾。
經過反復思考,在1953年的全國糧食會議上,陳云一共提出了八種方案解決糧食供應緊張的問題。最后,通過逐個比較,權衡利弊得失,陳云認為還是實行又征又配的辦法為好,其他辦法均不可行。建國初期,相當長的時期內農產品及日用工業品供不應求的趨勢是不可能根本改變,如果不對生產和消費加以控制,那么本來基本上夠全國人民消費的東西便會顯得不足,最終必然導致市場混亂、物價波動。后來,這個政策在實踐中得到不斷完善,在農村中實行了“三定”原則,即定產、定購、定銷的政策,實際上糾正了一些工作中的失誤。
統購統銷政策是在當時糧食作為一種大宗物資緊缺狀態下的一種暫時措施。但是,當糧食供應趨于緩和時,這個政策就沒有存在的必要。1954年9月,陳云指出:“消費品的生產增加到可以充分供應市場需要的程度,定量分配的辦法就應該取消。” [3]
(二)1959—1962年解決糧食供應緊張的思路
20世紀50年代后期,農業集體化速度過快,人人享有“供給”制,吃食堂,糧食產量一翻再翻(其結果是農民沒有口糧度日),烏托邦主義占據了上風。為了緩解這場農業的災難,陳云主要從這樣兩個方面開始著手。
第一,認真動員城市人口下鄉,穩定農民生產情緒。1961年5月,陳云指出如果糧食征購數量還是那么多,農民還是吃不飽,那么他們的積極性就不會高。“兩條路必須選一條,沒有什么別的路可走。我認為,只能走壓縮城市人口這條路。” [1] 陳云分析指出當時城市人口的增加超過了當時商品糧可負擔的程度。第二,積極促進糧食進口,緩解糧食供應緊張。1961年5月,陳云指出穩定市場關鍵是進口一些糧食,把糧食拿進來,這是關系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1978年12月,陳云在中央工作會議東北組發言時表示:“建國快三十年了,現在還有討飯吃的,怎么行呢?”[1] 會上陳云主張中國在三五年內要進口糧食2 000萬噸。這些糧食供應城市市場,有力地減少了對農民的統購數量,實現了農業的逐步恢復。
三
就開源和節流來說,節流固然重要,但是從長期來看開源才是最主要的。陳云還從圖書館借來大量書籍,系統地比較了各國農業發展的特點,最后他指出,農業要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道路。
(一)糧食增產的技術問題
從生產力的角度來說,糧食增產的技術問題是新中國領導人十分關注的首要問題。在糧食增產的主攻方向上,陳云提倡農業的水利化、化學化。
第一,興修水利是農業增產的第一個重要問題。首先,陳云指出治澇比開荒有利。“治澇以后每畝產糧和開荒以后的畝產差不多,大概都是150~200斤。”[1] 其次,陳云認為,灌溉是農業增產最可靠的辦法之一。“如果我們把兩億畝旱地改變為水地,每畝平均增產150斤,即可增產300億斤。”[1] 最后,陳云還比較了中國南方和北方在糧食增產方面的異同。他指出南方主要是增加復種指數,而北方總的來看增產糧食是靠水。 第二,要大力發展中國化肥工業。1960年11月,陳云在浙江考察期間提出工業要拿出一些力量來支援農業。針對中國解決肥料的方針,他認為,必須是“土洋結合”,“有機與無機結合”。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的化肥工業還處在大發展的前夜,農業急需的化肥供不應求。1961年1月,在關于化肥工業建設問題給周恩來的信中,陳云指出:“每個廠的開建到生產約兩年,因此每年約有五個廠竣工,五個廠開建。”[4] 后來這些廠都一次開車成功,使當時陷入困境的中國農業生產在短短幾年時間里有效地恢復欣欣向榮的景象。
但是,長期以來新中國對于農業技術的投入陷入了一種尷尬的境地。一方面,國家主導的水利工程使農民們精疲力竭,另一方面,農業的現代化生產要素與發達國家比較起來又相當落后。改革開放以后,農業上提出了“第二次飛躍”,科技的投入大大加強,這才從根本上轉變了糧食低產量的歷史。
(二)糧食增產的政策問題
從生產關系的角度來說,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政府對于小農經濟的生產關系進行了兩次調整。但是,兩次比較而言20世紀50年代末是超前了,20世紀60年代初是落后了。
早在1954年6月討論關于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編制時,陳云就指出農業增產有三個辦法:開荒、修水利和合作化,并且指出:“但見效最快的,在目前,還是合作化。”[3] 根據當時對于23省15 432戶農家調查顯示,土改結束時,“平均每戶占有耕畜0.64頭,犁0.54部,水車0.1部,就是說平均每戶只有半部犁、半頭多耕畜,十分之一部水車。” [5] 可見,當時農村不僅沒有現代化的農業勞動資料,連傳統的勞動資料也非常缺乏。因此,第一個五年計劃農業的發展光靠大的水利和開荒是不行的,最快的辦法是合作社。
但是,1957年9月陳云又指出,合作化只是給農業發展創造了條件,還不能根本解決問題。“現在農業合作化實現了,大家還是擔心吃飯穿衣問題。” [1]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極度匱乏,1961年安徽省在私下里搞起了包產到戶。1961年3月的廣州會議,當時有很多人不贊成安徽省的做法。陳云不以為然地說:“安徽搞包產到戶,應當允許人家試驗嘛!”[6] 陳云認為用重新分田的辦法,可以刺激農民生產積極性,以便盡快地恢復農業的產量。
總之,陳云始終將糧食問題當做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情來看待。1980年陳云在浙江考察時不無感慨地說:“糧食問題,稍一放松,就會下降。只有手中有糧,遇事心里不慌。糧食是天天要吃的,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糧食問題是一個事關全局的戰略問題。” [7] 我們要以陳云的糧食戰略思想為指導,科學地解決中國的糧食問題。
參考文獻:
[1]陳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陳云傳:上下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3]陳云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陳云文集:第3卷[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5]蘇星.土地改革以后,中國農村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的斗爭[J].經濟研究,1965,(7).
[6]逢先知.毛澤東和他的秘書田家英(增訂本)[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
[7]李林達.糧食是事關國家大局的戰略問題——陳云在浙江談糧食問題[J].浙江檔案,2005,(5).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