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蘇州經濟的高速增長,土地資源稀缺、能源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環境成本內部化等問題日益嚴峻,一味依靠制造業的傳統經濟增長方式亟待轉變。結合蘇州制造業基地的產業優勢,應大力發展現代物流、金融保險、信息服務、商務服務等與本地制造業相融合的生產性服務業。
關鍵詞:蘇州;現代服務業;發展;金融危機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7-0125-02
隨著蘇州近年來經濟的高速增長,土地資源稀缺、能源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環境成本內部化等問題日益嚴峻,一味依靠制造業的傳統經濟增長方式亟待轉變。這其中,加快發展服務業,是實現經濟轉型的關鍵所在,而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對蘇州經濟的服務業轉型不啻是個難得的機遇。
一、蘇州產業結構轉型的時代背景
在經濟發達國家和中國的一些特大城市,現代服務業已成為國民經濟增長的第一推動力。按照世界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來看,一國經濟從中低收入轉向中上等收入之時,也是服務業加速的轉折點。當人均GDP達到3 000美元之后,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都將發生重大變化,發展現代服務業將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2008年蘇州的人均GDP已超過10 000美元,服務業成為蘇州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已刻不容緩。
目前,蘇州所在的長三角地區正處在從工業化中后期向現代化轉變的過程中。在資源日益緊張的情況下,原先依靠消耗自然資源、人力資源而維持的低成本優勢正在逐步消減,資本密集型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有限,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就業形勢嚴峻。因此,加快服務業轉型既是蘇州經濟發展面臨的難得機遇,又是應對金融危機的重大戰略舉措。
實際上,近年來蘇州從制造業向服務業的轉型步履維艱,出現了制造業比重持續提升、服務業不斷降低的滑坡現象和后退傾向。“九五”和“十五”期間經濟發展方式均為投資驅動型,依靠大量投資來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積累率大大高于消費率。以投資拉動勞動力需求,客觀上形成了“重制造業、輕服務業”的格局。投資拉動使得產業重合多,彼此競爭激烈,產業競爭的結果,使得吸納就業的能力不升反降。從加工制造業轉向服務業為重心,是經濟結構轉型的一道重要臺階。根據經濟發展、人均GDP提升與產業結構高級化的相關關系的國際經驗比較,蘇州產業結構的有序化程度在長三角是相對最差的城市之一,其第三產業的比重之低、提升之慢與人均GDP的增速之快的偏離程度相對最大。到2005年,第二產業占蘇州GDP的比重達66.8%,其比重之高位居長三角第一位;第三產業的比重為31.2%,其比重之低位居長三角倒數第二位,比長三角40.6%的平均水平低了近10個百分點。當年蘇州實際利用外資中,第二產業占93.47%,第三產業僅占6.39%[1]。這與蘇州高經濟增長、高人均GDP水平和高經濟發展階段極不相稱。
去年以來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使外向型經濟居主導地位的蘇州經濟受到了強烈沖擊。在最近一項針對北京和蘇州兩個城市的300多名返鄉農民工進行的問卷調查中,北京接受調查的農民工中有51.5%認為受到了金融危機的影響,而在蘇州,則有74%的被調查者認為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北京地區由于產業機構多樣化,對金融危機的抵抗能力比較強;而蘇州作為以出口加工為主的城市,產業結構單一,經濟發展狀況與全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抵御風險能力相對較低。金融危機對蘇州出口加工企業的影響更大 [2]。
二、蘇州加快服務業發展的實踐瓶頸
與制造業的快速發展相比,蘇州服務業水平相對滯后,導致蘇州經濟發展存在著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產業層次偏低,市場競爭力弱;資源環境匱乏;新興服務業發展很不充分等。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明顯滯后,已成為制約現代國際制造業基地建設的瓶頸,影響到蘇州經濟整體競爭力的提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經濟競爭力弱。2008年蘇州按戶籍人口計算的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只大約相當于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的四分之一,相當于新加坡、香港地區的三分之一,相當于韓國、臺灣地區的二分之一。從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歷史數據看,目前蘇州的人均GDP相當于70年代美國、1984年日本、1987年香港、1989年新加坡、1992年臺灣和1995年韓國的水平。另外,在蘇州的產業結構中,制造業所占的比重較高,主要從事位于現代產業價值鏈低端的加工生產行業,因此,整個產業結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總體處于利潤和技術的低端環節,競爭能力不強。
2.產業結構偏重。調整產業結構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環節,從發達國家或地區的發展進程看,在科技進步推動下,產業結構優化表現為第三產業>第二產業>第一產業,但是蘇州三次產業結構調整不僅落后于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水平,而且還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8年第三產業占GDP比重36.4%[3],不僅遠低于2004年世界高收入經濟體的平均水平(70%),也遠低于中、低收入經濟體的平均水平(56%和52%) [4]。工業仍然是推動蘇州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2008年蘇州第二產業占比達到62%,在第二產業內部,重金屬冶煉加工、化工和電力占相當大的份額。
2007年蘇州服務業占GDP比重在長三角居第十三位,明顯處于落后地位,而在全國經濟總量前十大城市中,蘇州服務業占比最低。蘇州目前正處于工業化發展的瓶頸期,工業發展缺乏現代服務業的有利支撐。
3.消費需求偏弱。蘇州消費需求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有待激發,2006年最終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僅為30.2%,遠遠低于世界77%左右的平均水平。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蘇州投資率居高不下,資本形成總額占GDP比重逐年提升。世界平均水平為20%左右,而蘇州2006年為58.7%。蘇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一直低于GDP增幅,這說明蘇州目前投資驅動型的經濟發展方式特征非常明顯 [5]。
從國內城市比較來看,蘇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排名位居第四。而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卻位居第十一位,即使在“長三角”地區,也低于南京和杭州這些經濟總量不如蘇州的城市。
4.資源環境趨緊。在行政區劃、政績考核標準等外部宏觀環境尚未改變的情況下,政績攀比機制使得各級干部尤其是地方主要領導干部要求環境改善的動力明顯不足。發生環境問題的企業也以為社會創造了高利潤作借口放棄自身的環保社會責任,一些地方官員習慣于依靠犧牲環境來發展經濟,在此責任機制約束下與企業達成經濟共謀關系,使污染始終不能得到有效遏制。
在蘇州的三次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比重一直保持在60%以上,是全國制造業比重最大的地區,其中,重化工業率在70%左右,而第三產業和擁有核心技術的現代制造業比重很低。大量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資源型和勞動密集型加工制造業,給生態環境和土地資源造成了嚴重破壞,經濟發展呈現出典型的“環境透支型”經濟增長方式 [6]。
三、蘇州服務業發展的現實思考
蘇州作為距離國際大都市上海最近的城市之一,開放的市場環境使蘇州在技術、信息、人才等方面受到上海的輻射帶動,通過與上海在產業發展規劃上的互補和錯位,利用產業垂直分工和產品價值鏈的延伸性,努力承接大都市產業擴散效應帶來的行業發展機遇。同時,長三角城市之間地緣接近、人文相襲,服務業結構往往呈現較高同構性,區域經濟發展的相對平衡,使得地區間互補承接的空間相對狹窄,因此,蘇州服務業要想拓展“服務半徑”,突破城市發展界限,必須結合自身優勢,揚長避短,找準定位,在服務業發展過程中須處理好以下關系:
1.傳統服務業與新興服務業的關系。蘇州目前從服務業內部吸納就業人數的行業看,具有勞動密集型特點的批發和零售業仍然是服務業就業比重較大的部門。2007年,蘇州批發和零售業從業人員占服務業從業人員的比重為11.0% [7],是服務業中從業人數最多的行業。蘇州服務業仍處于以商貿、交通等傳統流通型服務業為主的階段,新興服務業發展亟待加強。在服務業發展中須依托蘇州制造業優勢,大力發展現代物流、研發、金融保險、商務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運用現代經營方式和信息技術,改造提升交通運輸、商貿流通、餐飲、娛樂等傳統服務業,大力發展房地產、信息等現代服務業和需求潛力大的產業,抓緊培育中介服務、社區服務、文化體育等新興產業,提高服務業的水平和層次。結合蘇州制造業基地的產業優勢,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旅游業、文化產業等是當下蘇州服務業尋找突破口的現實選擇。
2.服務業增長與制造業增長之間的關系。過去十年蘇州盡管實現了經濟總量的超高速增長,但內部結構不盡合理。制造業與服務業間的聯動傳導機制不暢、關聯性不對稱。蘇州以制造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不利于吸納更多的勞動力就業,有分析認為,制造業帶來的就業只相當于制造業占GDP比重的一半左右 [8]。
鑒于中小企業是就業崗位的主要創造者,因此,對就業問題的解決,應把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作為刺激經濟發展計劃的重點,以實現經濟的“就業增長型復蘇”,將金融危機的風險降低到最小 [9]。
3.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關系。蘇州作為重要的制造業基地,集聚了大量國際知名制造企業。在國際金融危機面前,這些企業出于競爭戰略的選擇,將通過外包其生產服務環節來提升核心競爭力,這對蘇州來說,無疑是難得的服務業發展機遇。積極滿足這些企業的服務業需求,延長產業鏈條,是擴大服務業利用外資、高起點促進產業融合的切入點。蘇州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不能簡單的追求提高服務業的比例,而要致力于制造業的優化升級,在此基礎上提高服務業的等級,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發展。此外,在服務業與制造業相融合的背景下,探索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的新型模式,重點承接與本地制造業相融合的生產性服務業。
參考文獻:
[1]王運寶.蘇州第三次轉型[J].決策,2007,(11).
[2] http://www.gongyishibao.com/jrxw.asp?newsid=136act=jrxw.
[3]吳秋華,等.服務業增長最快[N].蘇州日報,2009-01-12(1).
[4]高傳勝,李善同.經濟服務化的中國悖論與中國推進經濟服務化的戰略選擇[J].經濟經緯,2007,(4).
[5]蘇州統計信息公眾網,http://www.sztjj.gov.cn/news/2007/12/12/tjj/tjj-11-27-31-1391.shtml.
[6]吳明華.尋找蘇南新競爭力[J].決策,2007,(11).
[7]江蘇省統計局,http://www.jssb.gov.cn/jstj/fxxx/sxfx/200901/t20090114_108344.htm.
[8]劉煜輝.全球經濟危機對中國未必是壞事[N].21世紀經濟導報,2009-01-06(2).
[9]都陽.就業增長是經濟復蘇的首要目標[J].中國金融,2009,(2).[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