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施“彎道超越”是聊城市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提出的一項新的發展戰略。要實現這一發展戰略,就必須做到:找優勢、強信心,練就“ 彎道超越”的眼力;抓轉機、快轉型,提高“ 彎道超越”的能力;擴內需、促投入,施展“ 彎道超越”的魄力;重創新、激活力,增強“ 彎道超越”的動力。
關鍵詞:金融危機;聊城;彎道超越
中圖分類號:F2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7-0140-02
實施“彎道超越”是聊城市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提出的一項新的發展戰略,是縮小與發達地區發展差距、促進聊城市經濟跨越式發展的一項重大決策。要實現這一發展戰略,就必須抓住國際金融危機提供的機遇,找出發展的關鍵點,并努力進行突破。
一
實現“彎道超越”,聊城有機遇。一是宏觀政策的機遇。為應對危機,中央出臺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這為聊城市爭取上級的支持,加強政銀、銀企合作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在國家去年第四季度新增投資1 000億元中,聊城市共爭得總投資2.02億元,占全省的第七位。二是承接產業轉移的機遇。經濟的蕭條必然帶來產業的大轉移,出現經濟布局重新洗牌的機會,必會以市場約束和成本約束的形式體現出來,導致生產要素重組,產業布局調整,地區發展格局變化,這是后發地區實現彎道超越、科學跨越的最好時機;而承接發達國家和地區產業梯度轉移,形成新產能,聊城市的機遇更是得天獨厚。三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機遇。危機時期,材料價格相對較低,勞動力市場相對寬松,是千方百計加大投資,加強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最佳時機。對于企業來講,危機時期也是調整結構、搶占市場的機遇,是加速技改、擴能提質的好機遇,是強化管理、練好內功的好機遇。
實現“彎道超越”,聊城有基礎。一方面有經濟基礎。2008年,盡管遭遇突如其來的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聊城市經濟仍然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的勢頭,全市生產總值突破1 200億大關。另一方面有建設基礎。由于聊城地處山東西部內陸地區,加之經濟外向依存度不高。聊城市在糧食生產、基礎設施建設、能源原材料產業發展、金融工作強化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目前已進入基礎設施、基礎產業發展的深化與擴張期。
實現“彎道超越”,聊城有信心。所謂“富貴出在兇劫年”、“漁汛常在臺風后”。越是危機時刻,越是低成本發展難得機遇;越是困難之際,越是拉近與先進地區差距之時。目前聊城市已經具備發展的后發優勢,當務之急就是要提振信心。值得慶幸的是,當前,全市干部群眾通過解放思想,不僅精神狀態有了明顯的好轉,干事創業的熱情高漲,并且責任心明顯增強,自信心空前提升。一大批年富力強的干部在求真務實、真誠為民的工作中脫穎而出,練就了“彎道超越”的本領;目前的聊城,無論人氣、士氣、底氣,還是資源、區位和愿望,都是“萬事俱備”,“ 彎道超越”,聊城正當時!
當然,“ 彎道超越”并非易事。因為彎道的弧度越大,對選手的心理考驗更大、技術要求更高。把握越好,趕超標兵的機會就越大;把握不好,就會錯失趕超標兵的良機,甚至有可能被追兵甩在后面。從聊城發展的實踐看,彎道好比發展中的逆境,身處彎道,一定要堅定信心、把握機遇,逆境奮起、發力超越,才能贏得最后勝利。彎道面前,也有人看到困難和問題很多而產生畏難情緒,或是怕擔風險,害怕去正視和研究“彎道”,不敢付諸超越的行動。也有嘴上高調要“彎道超越”,卻不見行動,或是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為求“ 超越”而“超越”,只追求GDP數字、企業產值和產品數量,不顧產業的發展質量,不顧環境惡化和資源能源高耗,不講方式方法地瞎干、亂干、蠻干,其結果非但不能在彎道處順利趕超,甚至會錯失機遇,影響大局。
二
目前,要實現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彎道超越”發展戰略,最根本、最重要和最緊迫的就是要強力推進項目投入,突出抓好以下四個關鍵點:
第一,找優勢、強信心,練就“ 彎道超越”的眼力。要把握自身的優勢。聊城作為改革開放較早的地區,有著較強的綜合實力、創新活力和可持續發展動力。從發展基礎看,經過多年的發展積累,已邁開了從蓄勢聚能向加快發展的步伐。增長的穩定性更強,發展不僅表現為量的增長,而且反映在質的提升;發展的協調性更好,經濟實力持續增強,群眾的福利水平同步提高;潛力的后發性更足,投資的累積效應陸續釋放,自主增長的基礎正在形成。從發展空間看,重大交通項目的實施,進一步確立了聊城的戰略地位。聊城,作為山東市場西進、中西部地區能源東出的“ 橋頭堡”、京九鐵路和大運河上承南啟北的要沖,良好的區位優勢、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都將為新一輪加速發展注入新的要素,增添新的活力。從發展趨勢看,近年來,全市致力于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傳統產業提檔優化步伐加快,服務業比重不斷提高,可持續發展和技術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盡管經濟形勢動蕩加劇,但聊城加快發展的比較優勢沒有改變,各類市場主體活力不斷增強,發展的內生機制正在加速形成,可以在現有基礎上實現更高層次、更快速度、更好質量的發展。
要堅定超越的信心。要充分認識經濟發展“彎道”期的特點,不為定式所困,不為視野所限,不為艱難所懼。適時調整工作思路,進一步增強“闖”的膽略、“ 試”的意識和“ 冒”的勇氣,敢涉沒有先例的“ 盲區”,敢走矛盾復雜的“ 難區”,敢闖不合時宜的“ 禁區”,切實做到先進地區已有的,學習借鑒干;國家沒有明令禁止的,大膽試著干;別人沒有干過的,積極探索干。真正用創新的思維拓開發展的困境,用發展的辦法破解發展中的難題。進一步增強企業主體的投資信心。不斷改善投資環境,增強企業追加投資、開展“ 二次創業”的信心。
第二,抓轉機、快轉型,提高“ 彎道超越”的能力。要積極搶抓轉機。當前的發展轉機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政策利好。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家宏觀政策進行了一系列重大調整,向各級地方政府傳遞的是加大投入、止滑保增的積極信號,為加大投入、快上項目創造了更為寬松的條件。二是內需拉動。國家把今后兩年以城市為中心的建設項目作為內需拉動的投入重點,市十五屆二次人代會也已經把穩定發展住房消費和汽車消費,著力發展服務消費、旅游消費和節假日消費,全面擴大居民消費需求作為新的消費熱點。應當主動早抓、早受益。三是市場變化。世界范圍內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新一輪重大調整,為我們迎接國際資本和先進產業轉移帶來了發展機遇。當務之急是緊密結合聊城實際,圍繞中央和省市投資方向,搶抓項目先機,快部署,快行動,把發展轉機最大限度轉化為保增長、促發展的工作成效。
要加快發展轉型。一是要積極在“招”中轉。大力招引先進制造業項目,特別是軟件開發、研發設計等科技服務項目;大力招引物流企業,建設物流園區,使聊城空間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二是要突出在“擴”中轉。實施扶大培強戰略,支持信發、時風、祥光等支柱型企業在擴大規模的同時,加強技術研發和產品經營,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三是要注重在“聚”中轉。支持和引導傳統優勢中小型企業通過集聚提升產業水平,全力推進生態工業園建設,以生態工業、循環生產理念,引領傳統企業在升級換代中做大做強。
第三,擴內需、促投入,施展“ 彎道超越”的魄力。要加大重大產業支撐項目投入。一是爭取項目實現突破。根據國家確定的六大類投資方向,按照省政府的要求,篩選一批投資規模大、有利于結構優化升級的重大項目,切實做好爭取工作,力爭每個縣(市、區)有更多的項目列入國家和全省建設計劃。二是市級重點項目建設實現突破。繼續舉全市之力,抓好三農、 工業產業升級、節能環保、服務業、重大基礎設施等方面的重點項目建設。堅持技術改造項目與新上項目同等重視、同等支持、一同考核,充分用好增值稅轉型、進口設備免稅等優惠政策,千方百計為企業技術改造創造條件。三是謀劃新的優勢產業項目實現突破。圍繞有色金屬加工、新能源汽車、硅化工、鹽化工、煤化工等新興產業,搞好項目論證和申報,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聊城長遠發展的支撐力量。
要加快城建基礎設施項目投入。要以全區域城市化為目標,加大城市改造建設力度,進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增強中心城區的輻射帶動能力。要按計劃加快實施古城區改造工程,盤活土地存量,激活住房需求。積極推進路網和污水處理廠工程建設,啟動馬頰河、徒駭河等河流的綜合整治工作,繼續推進小區改造,進一步改善市容環境,優化人居環境。
要全力推進民生保障項目投入。應當圍繞保民生、保穩定,大力推進利民惠民重點工程,不斷提升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力。加快推進社區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推進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科學整合全市公共服務資源,進一步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加快在手安置房建設,抓好安置房地塊儲備,突出安置房、廉租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開發,推進新市民集聚點建設。
第四,重創新、激活力,增強“ 彎道超越”的動力。要推進城區農村改革創新。加快建立城鄉統籌制度,推進城鄉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就業體系一體化;探索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支持、引導農民通過多種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實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增加農民的土地收益。積極推進村組集體資產改革,使之成為產權明晰、主體多元、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市場主體。加快撤村建居步伐,實行村社分離、政企分開。引導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轉型,推進城郊農村融入城市經濟循環圈。
要推進投資融資機制創新。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與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推動銀企合作,進一步完善中小企業擔保體系,改善融資環境,通過有限的財政資金帶動更多的信貸資金投入。積極引進民間風險投資和各類創業投資基金,鼓勵和引導各類投資主體以多種方式參與重大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
要推進干部考核機制創新。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進一步完善考核機制,明確發展導向,引導全市各級干部進一步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思路,把經濟發展、科技創新、社會進步、生態文明和民生改善統籌協調起來,努力增強領導科學發展的能力。
要推進管理體制機制創新。繼續推進產業與區域、二產與三產等方面機構和職能整合,提高組織程度和行政效能,進一步完善區和鎮街財稅分成政策、拆遷安置三級管理體制機制、招商引資體制機制,創新城中村、城邊鎮改造體制機制,形成責任主體和利益主體的有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