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選取開封市受“鄭汴一體化”影響的關鍵性敏感產業領域的相關指標,利用對比分析方法,結合嶺回歸技術,通過觀察這些指標的變動以及這種變動對經濟總體的作用,量化分析“鄭汴一體化”對開封經濟的影響,探索區域經濟政策對城市群中單個城市,尤其是邊緣城市的經濟影響的分析框架和評價方法,為此類城市更好的利用區域經濟政策提供決策基礎。
關鍵詞:鄭汴一體化;嶺回歸;對比分析
中圖分類號:F2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7-0134-03
引言
構建中原城市群就是河南省促進中原崛起的一個重大舉措。而 “鄭汴一體化”是中原城市群發展戰略構想中的重中之重,也是中原城市群建設的基礎和先導。目前,中原城市群建設活動進展迅速,初步實現了“鄭汴一體化”的戰略發展目標。那么,“鄭汴一體化”對開封經濟的發展有多大的影響呢?
一、分析方法和指標的選擇
由于區域中城市之間經濟往來數據的統計缺失,為研究分析造成了困難。為了避免這些情況,本文繞開這些指標,采用對比分析方法,即通過對比同一經濟總體在兩個不同時期各個敏感層面的關鍵指標,間接的量化城市群中單個城市所受到的影響。中原城市群建設對開封的影響直接體現在“鄭汴一體化”,而“鄭汴一體化”主要體現在六個對接,① 其中重點是城區對接、產業對接和服務對接,以此為根據,結合現實情況,我們選取7個變量用來測度開封經濟所受的影響:(1)GDP,選擇按照可比價格(以1978年為100)計算的GDP指數作為測度開封經濟的總量指標;(2)開封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I(萬元);(3)開封市客運量KY(萬人)、貨運量HY(萬噸);(4)由于開封市1999年以前旅游總收入統計缺失,本文以接待國際過夜游客量FR替代;餐飲業營業額CJ(萬元);(5)開封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XF(萬元)。
二、實證分析
1.描述性分析。通過分析開封市1991—2008年的各個指標值(數據來自開封市歷年統計年鑒),可以看出,I、XF、KY、HY、FR和CJ的歷年數量均在2004年后出現的較大增長。

表1也驗證了原始數據的直觀表現,其中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003—2008年的增長速度為35.858%,比1991—2008年的水平高達14個百分點,餐飲業營業總額增加了近18個百分點,客運、貨運、零售總額等也都有不同水平的提高,其中,受影響最大的是餐飲業,其次是固定資產投資,然后是客運、貨運,最后是零售業。令人意外的是國際過夜游客數量2003—2008年的平均增長速度低于1991—2008年的水平,原因是該指標的代表性比較弱,并且容易受到異常值的影響,比如1999年、2002年和2003年都出現了較大的落差變化。有鑒于此,我們在接下來的分析中剔除這一指標。
2.多元回歸分析。由于經濟系統本身的不穩定性,大多數宏觀經濟數據指標會出現不平穩性,這容易出現偽回歸,因此,需要對數據進行預處理。在回歸分析中,對所有變量進行對數變換以消除可能存在的異方差特征,且對各時序數據取對數以后并不影響變量之間的關系。因此,本文選用多元的對數計量經濟模型來分析1991—2008年間開封市經濟增長與其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首先 我們對各變量數據作對數處理處,取對數后各個變量變化為:
Y=ln(GDP);X1=ln(I),X2=(KY),X3=(HY),X4=(CJ),X5=(XF)
構造方程模型:
令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ε
這里,βi (其中i=1,2,…5)是模型的參數,也是回歸分析要估計的參數,ε是殘差項,代表受鄭汴一體化影響而未考慮到的對開封經濟增長有影響的因素。
又由于在實證分析中,運用普通最小二乘法的多元線性回歸,要求所選取的樣本點要求有相同的經濟結構和生產技術,這在本文問題分析中是無法滿足的(同一經濟總體近似滿足經濟結構相同,但是1991—2008年的時間跨度是不能忽視生產技術的變化的)。同時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之間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多重共線性或者近似多重共線性關系,這會致使普通最小二乘法模型及其不穩定,所做的估計是有偏非一致估計。
為了提高回歸模型解釋的科學性,針對自變量間出現多重共線性情況下普通最小二乘估計不夠理想甚至變壞的問題,本文選用嶺回歸分析方法,在取對數剔除異方差的基礎上,消除變量之間的相關性,使模型更具預測性。
利用SPSS13.0來建立y與x1,x2,…x5嶺回歸(K值從0到1,間距0.05),便可得到嶺參數K取不同值時的各變量的標準化回歸系數(見表2)。
從表中可以看出,當嶺參數k從0~0.4時,各系數值變化較大,這就是多重共線性所引起的異常變化。當嶺參數達到0.4之后,回歸系數逐漸穩定,并且各個系數的估計值的符號比較符合經濟現實,再參照RSQ值,當k=0.4時,RSQ=0.981,相對來說依然比較大。再之,由表2中還可以看出,嶺參數k從0~0.40時,方差膨脹因子從較高的值迅速變小并趨于穩定。方差膨脹因子是測度多重相關性的指標,一般認為,如果最大的值超過10,常常表示多重相關性將嚴重影響最小二乘的估計值。在k=0.040時,各個變量的方差膨脹因子分別為:0.135,0.225,0.440,0.224,0.155(保留三位有效數字,下同)因而可選取嶺參數k=0.40。于是,5個變量的標準化回歸系數分別為0.171,0.182,0.190,0.173,0.225。那么就可以寫出標準化的回歸方程:
Y=0.171x1+0.182x2+0.190x3+0.173x4+0.225x5
同理,可以得到2003—2008年Y對X1、X2、X3、X4、X5的嶺回歸方程:
Y=0.198x1+0.188x2+0.188x3+0.182x4+0.192x5

3.嶺回歸結果分析。上面兩個回歸方程,代表了同一總體(開封市)在不同的時期范圍(1991—2008年和2003—2008年)各個因素對開封市經濟增長的影響。由這兩個不同時期范圍嶺回歸方程的標準化回歸系數的符號和大小可知:各個變量水平的提高,對經濟增長都有正向作用。由回歸系數的大小可知,x1(開封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在實行鄭汴一體化后對Y(開封市GDP指數)的影響有0.171提高到0.198,x2由0.182上升到0.188,x4由0.173上升到0.182,而x3和x5則顯示下降。可以看出,鄭汴一體化之后,在這5個因素中,投資和餐飲對開封是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最大,客運稍次,而貨運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鄭汴一體化之后對開封經濟的影響則低于平均水平。
結論
通過對比“鄭汴一體化”前后各指標的平均發展速度,我們了解了各個開封市各個產業所受到的影響;通過嶺回歸分析,對比各指標β值,我們初步得到受“鄭汴一體化”影響的各產業對開封經濟總體的影響。兩項對比,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首先,“鄭汴一體化”通過拉動固定投資和建筑業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開封市經濟總量的增長。雖然投資增長速度小于餐飲業,但是投資本身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使它后來居上。所以對“鄭汴一體化”引致的投資活動要做到合理規劃,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貨運量平均增長速度高于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對經濟總量的影響卻低于平均水平,這是因為:(1)開封工業基礎薄弱,資源利用量少,利用效率低;(2)鄭州市正處于高度發展、積累時期,貨運量增長更多的源于鄭州對周邊衛星城市資源的需求。這就解釋了開封貨運增長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大。對比客運,則是因為開封本身旅游資源的豐富吸引了更多的城際游客。這啟發我們:與優勢資源相關的產業在城市一體化過程中,自身獲得發展的同時,并能以高于平均水平的拉動作用促進經濟總體的發展。
再次,消費品零售總額無論是平均發展速度還是對經濟總體的影響都不能獲得令人滿意的結果,甚至低于平均水平,這是一個令人意外的結果。然后,經歷了2006—2008年股市的大起大落和2007—2008年的經濟危機,這卻又在情理之中。我認為,這是由特殊原因造成的,預測走出低谷,消費品零售業將會有更好的發展。
最后,也是本文寫作目的。目前,關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研究中,有關城市群的理論研究基本上集中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整體效應和中心城市在區域經濟中的作用上,而普遍的忽略了城市群中處于外圍的邊緣城市所受的沖擊和影響。本文以中原城市群建設中“鄭汴一體化” 對開封經濟的影響為例,選取關鍵性敏感指標,通過對比它們在城市群、城市一體化建設中自身變動從而對經濟總體的影響,量化分析單個城市在城市群、城市一體化過程中所受到的沖擊,探索區域經濟政策對邊緣城市經濟發展影響的分析框架和評價方法,為相關方提供決策基礎。
參考文獻:
[1]高素英,李延軍,金浩.嶺回歸在經濟增長影響因素分析中的應用:下[J].統計與決策,2005,(5).
[2]馬藝楓,胡碧玉.淺析鄭汴一體化的原因和影響[J].科技與產業,2008,(5).
[3]梁晗.國家經濟持續增長的主要因素[J].世界經濟,2000,(7).[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