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農村正規金融機構和農戶之間的借貸博弈分析表明: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僅依賴正規金融機構是遠遠不能滿足廣大農戶的金融需求的。而農村非正規金融具有交易成本優勢和供給靈活等特點,能很好地適應農村金融市場的需求。為促進農村非正規金融的發展,短期應確立農村非正規金融的合法地位,以合會為突破口,大力發展農村非正規金融;中期應促進農村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的融合;長期則應建立農協,實現農村農業產業和金融機構一體化。
關鍵詞:信息不對稱;農村;非正規金融
中圖分類號:F320.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7-0045-02
一、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農村正規金融供給不足
農村正規金融機構和農戶之間的借貸活動是通過簽訂借貸合同方式實現的,欲借款的農戶先向農村正規金融機構提出申請,經調查審核通過以后,金融機構才發放貸款給農戶。在此,我們假設正規金融機構為B,農戶為F,農戶向金融機構提出貸款申請的概率為P1,正規金融機構發放給農戶的貸款本金為L,貸款期限t,貸款利率i,按復利計算利息,則貸款到期還款額為Leit,農村正規金融機構貸款的概率為P2;農戶最后選擇歸還貸款時收益為R1,選擇不歸還貸款時收益為R2,農戶歸還貸款的概率為P3。博弈樹如圖1:
圖1農村正規金融機構和農戶博弈樹
農戶根據正規金融機構貸款要求(如貸款期限、利率、抵押品、信用狀況等要求)做出選擇“申請”還是“不申請”,如果農戶以概率(1- P1)選擇“不申請”,那么雙方得益為(0,0)。如果農戶以概率P1做出選擇“申請”,則博弈進入子博弈。子博弈階段由金融機構決定是否貸款,我們考慮金融機構的選擇,它可以選擇“貸款”或者“不貸款”,如果它以概率(1- P2)選擇分枝“不貸款”,那么金融機構和農戶最后的得益為(0,0),博弈結束;如果金融機構以概率P2做出了選擇“貸款”,我們就進入二級子博弈,這時由農戶開始選擇,他也有兩個選擇“償還貸款”或者“不償還貸款”,如果農戶以概率 P3償還貸款,那么農村正規金融機構的得益為Le it,農戶的得益為R1(R1>0),如果農戶以概率(1- P3)選擇不償還貸款,農村正規金融機構的得益為-Le it,農戶的得益為R2(R2> R1>0)。那么我們可以計算出農村正規金融機構的期望得益為:
E(R)= P1 P2[P3 Leit+(1- P3)(-Leit)]+(1- P1)*0+ P1(1- P1)*0
= P1 P2 Leit(2 P3-1)
當E(R)>0的時候,即P3>0.5時,農村正規金融機構選擇貸款的期望得益為正,此時農村正規金融機構會選擇發放貸款;當E(R)= <0的時候,即P3<0.5時,農村正規金融機構選擇貸款的期望得益為負,此時農村正規金融機構會選擇不發放貸款。所以,農村正規金融機構是否選擇發放貸款取決于農戶償還貸款的概率大小。
根據中國農村現實情況,正規金融的強制性制度變遷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誘致性變遷不相適應,農村正規金融機構與農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狀況非常嚴重,同時由于農村正規金融機構的產權不清晰、組織結構不科學、工作效率低下等原因,都使得農戶一旦獲得貸款,相當一部分都會把還貸一拖再拖。當然農村正規金融機構也可以要求申請貸款的農戶需要有抵押品,但是在中國農村,住房、土地等對農戶價值大的資產因為制度、道德等原因不適合作為抵押品,就是說農戶可以作為抵押品的資產相當少。另外,農村金融機構也可以選擇打官司,但是因為向農戶發放的每筆貸款數額都不大,幾萬元或者幾千元,農戶又可以到外地居住,打官司的搜尋成本和耗費的人力、物力、訴訟費用都很高,甚至可能會超過農村金融機構的得益,所以農村金融機構可能會放棄打官司。這樣,倒推到博弈的第二階段,農村正規金融機構可能就會選擇不發放貸款,因此“惜貸”在農村成為普遍現象。
以上分析表明,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農村正規金融和農戶之間的重復博弈的結果就是農村正規金融機構的資金供給遠遠小于農戶的資金需求。
二、農村非正規金融的優勢

首先,農村非正規金融能極大降低交易成本。一方面,中國農村的非正規金融是建立在中國農村幾千年來的非正規制度基礎上的,這種非正規制度產生的是非制度信任,而非制度信任在某種程度上比制度信任更具有穩定性。(樓遠,2003)由于貸款人對借款人的家庭關系、經濟水平、還款能力、信用狀況等信息都了解得比較透徹,他們之間利用當地的各種習俗、慣例能很快達成非正規合約,與正規金融機構相比,能極大減少定立合約前甄別客戶信息的交易成本。這也就是為什么農村民間融資無煩瑣的交易手續,交易過程快捷,可以使借款人迅速、方便地籌集所需資金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非正規金融對違約者是一種硬預算約束,違約或者失信對借款者造成的信譽、社會關系等方面的損失對借款人具有極大的監督作用。同時,違約者的違約行為不僅會遭受輿論譴責、社會排斥、群體懲罰,還有可能遭受暴力傷害,這大大降低了非正規金融的違約率。Aleem(1993)估計,在他研究的大多數案例中,非正規金融的違約率一般要低于正規金融5%左右。因此,非正規金融在對借貸合約履行的監督上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
其次,非正規金融的靈活性能很好地適應農村金融市場的需求。農村金融市場的需求具有規模小、分散化、季節性、及時性等特點,同時,需求主體的信用擔保能力有限。正規金融機構由于具有充足的資金,追求規模經濟,在提供服務時都有固定的程序,同時為了避免由于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他們往往要求借款人提供抵押品。這些要求都很難適應農村金融市場的特點。而非正規金融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常能根據實際情況對貸款利率、期限、抵押品等進行變通,比如小組金融采取借款人團體相互監督、承擔連帶責任的方式;捆綁信貸通過交易的互聯起到抵押、擔保的作用;臨時借貸主要靠社會輿論、社會制裁的作用。因此,可以說非正規金融在一定程度上更適應農村金融市場的需求。
三、發展農村非正規金融,完善農村金融市場
1.短期發展思路。首先,從制度上為非正規金融發展提供保障,確立其在當前新農村建設中的合法地位。非正規金融融資的還款率相當高,有的甚至能達99%,這是我們信用社及其他專業銀行所不能望其項背的。而中國現在各個地方的農村,已經開始機構創新了,比如只貸不存機構的試點、社區貨幣基金、資金互助安排等。這些民間非正規金融組織對于中國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必須承認他們的合法地位,從法律規范、銀行監督、管理登記、風險控制制度等方面對非正規金融的合法地位進行制度性的保障。其次,以合會為突破口,大力發展農村非正規金融,帶動農村金融的健康發展。農村金融市場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缺乏可抵押物、特質性成本和非生產性借貸,農村正規金融無法克服這四大基本問題,而農村非正規金融很好地解決了這幾個障礙,所以當前農村金融制度改革必須以非正規金融制度改革為重中之重。但是事實證明如果金融監管還未能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則進行,政府還可以對民間金融機構指手畫腳,民間金融的合法化就是民間金融的災難。所以我們必須發展真正來自于民間、民營的農村金融,那么合會就是一個最合適的選擇,合會是基于血緣、人緣、地緣關系的自發性群眾融資組織,一般有三五個人組成,相互約定每隔一段時間開會一次,每次聚集一定的資金,輪流交給會員中的一人使用,基本上不以盈利為目的。合會很好地解決了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也不需要抵押物品,它是農村金融制度改革的突破口所在。
2.中期發展思路。促進農村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的融合。在農村的金融領域,正規部門具有充足的資金,具有規模經濟帶來的成本優勢,可以服務于大中型的農村企業;非正規金融具有信息優勢,可以有效地為中小企業和農戶服務。農村非正規金融應該和農村正規金融有效的結合起來,互相補充更好地服務整個農村,有利于三農問題的解決和新農村的建設。
3.長期發展思路。借鑒日韓農業發展模式建立農協,實現農村農業產業和金融機構一體化。建立農協是中國農村金融改革和經濟發展必然要實現的目標,中國可以建立一個多層次的農業協作組織,這個組織可以進行多種不同經營領域中的綜合性合作,把農村信用社納入農業協作組織中作為其金融機構,政府對農民合作放開保險、金融、購銷、加工等等相關領域,并且以一定的稅收優惠支持。
參考文獻:
[1]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第1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謝識予.經濟博弈論:第2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3]蔡四平,岳意定.中國農村金融組織體系重構——基于功能視角的研究:第1版[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
[4]張蓉.論非正規金融和正規金融的關系[J].山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4,(1).
[5]左臣明,馬九杰.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關系研究綜述——增加農村金融供給的一個制度視角[J].金融理論,2005,(6).
[6]王茜.中國農村非正規金融:生成機理與發展趨勢[J].調研世界,2008,(2).
[7]樓遠.非制度信任與非制度金融:對民間金融的一個分析[J].財經論叢,2003,(6).[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