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所誕生于中華民國軍閥混戰年代、貧窮落后之地的平民醫院,歷經滄桑,經過八十年的發展壯大,成為今天青海省醫療衛生事業的排頭兵和省內對外醫學交流的主要窗口之一。檔案管理真實記錄了醫院的發展歷程,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關鍵詞:民國檔案;醫療;衛生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D631.4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7-0206-02
胡錦濤同志指出:“檔案事業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方面,是一項崇高的事業。”2007年是青海省人民醫院建院八十周年。筆者在青海省檔案館查閱大量民國時期檔案,全面真實地紀錄了醫院的發展史,檔案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紀錄。一所誕生于1927年(中華民國十六年)軍閥混戰年代、貧窮落后之地的小小平民醫院,經過幾十年、幾代人的艱苦努力和打造,不斷發展壯大,已成為今天的青海省人民醫院——集醫療、保健、教學、科研、康復和急救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成為青海省醫療衛生事業的排頭兵和省內對外醫學交流的主要窗口之一。以其雄厚的技術力量,躋身于全國特大型醫院的行列,良好的信譽和美麗的院容院貌屹立在青藏高原的西寧大地上。
成立于1927年的平民醫院,是目前青海省人民醫院的最早前身,當時名為西醫,實以中醫診療為主。次年國民軍將軍孫連仲來青海后充實了平民醫院,當時醫院僅有工作人員7人(其中醫生3人,護士2人,司藥1人,掛號兼收發1人)。醫院主要應付門診,每日就診患者約10人。
1929年(民國十八年),青海省政府成立后,醫院遷址,改名為青海省立中山醫院,工作人員增至23人,醫生6人,設內科、外科、眼科,并設簡易病床20張,能施行簡單手術,日住院患者6~7人,無護理制度,住院患者自備臥具和飲食。醫療業務以門診為主,日門診量20~40人次。醫院經費為每月紙幣3 000元,用于藥費、工資、行政費開支。
1945年,聯合國衛生組織護士盈路德來塔爾寺參觀,遂將青海省衛生事業落后狀況向聯合國救濟總署反映。聯合國救濟總署撥給省立中山醫院病床100張,并由盈路德帶領護士4名到該院協助修建病房和手術室,充實護理人員,建立護理制度。
1949年西寧解放。青海省軍事管制委員會委派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三師衛生部副部長梁昌漢接管省立中山醫院。當時接收職員77人,工友34人。醫院占地面積約11 000m2,建筑面積6 600 m2,房屋248間(土木平房),設備十分簡陋,技術力量薄弱。
1954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后,中山醫院被列為全省重點建設項目,并于當年9月選定西寧市城東區北周家泉(原馬步芳的果園)為新址,開工興建。于1956年竣工,總建筑面積18000 m2,主建筑為11 380 m2的三層工字形住院部大樓(現仍在使用),醫院遷入新址正式開診。同年青海省立中山醫院改名為青海省人民醫院。病床增至220張,日門診700余人次,職工達416人(其中醫師94人,護士141人,行政管理和工勤人員56人)。
1950—1956年是醫院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潮。期間,先后由國家分配來自醫學院校畢業生和從京、滬等地聘來醫務人員達30余人。技術力量增強,醫療水平有較大提高,臨床科室分工逐漸趨向專業化。內科分設心血管、腎病、呼吸、消化、傳染等專科;外科分設普外、胸腔、骨、泌尿、腦外等專科;另設小兒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皮膚花柳科、理療科、麻醉科,血庫及細菌、生化、血清、病理等檢驗科室也先后成立。管理方面,于1953年底試行了蘇聯的“計劃治療”醫療制度,建立了總值日員制、院晨會制、科值日員制、科晨會制和各種查對制及病房醫護管理制度等,開始步入規范化管理軌道,為后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57—1966年,醫院醫療技術水平發展進入第二個高潮。創建青海省第一個A型超聲波室,開展了青海省首例(次)新業務、新手術:右心導管術、心沖擊圖、肺功能及基礎代謝檢查、脾腎靜脈吻合術、首次低溫麻醉心內直視房間隔缺損修復術并獲成功、手斷指接活成功、唇腭裂修復術、全鼻再造術、腹膜外剖腹產手術。于1964年購入當時處于國際先進水平的荷蘭產1 000毫安X線診斷機后,開展多種透視、拍片、胃腸造影、斷層掃描、記波及熒光攝影等多項檢查業務,為臨床診斷提供了科學依據。
“文革”時期,醫院改名為青海省東方紅醫院。醫院的醫療技術進展受阻,許多規章制度被廢棄,醫療護理工作曾一度造成混亂。十年間新開展的項目僅有4項。在此期間,醫院響應“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號召,派出許多醫務人員到農村牧區為群眾防病治病,培養赤腳醫生;幫助建立合作醫療制度,為農牧區基層衛生工作的建設做出了貢獻。
“文革”結束后,國家面臨百廢待新,撥亂反正。1978年醫院又恢復“青海省人民醫院”名稱。同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掀起了醫院發展的新高潮,“改革開放”給醫院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特別是從1980年開始,醫院狠抓基礎設施建設和醫院管理,從規章制度、崗位責任制、經濟管理、領導體制、班子建設、后勤管理等方面入手,進行整頓和建設,消除“文革”十年造成的混亂局面,使院容、院貌、院風大為改觀,整體素質大大提高。1978—1989年間醫院獲得的各種科技獎勵252項。其中,青海省科技進步獎20項,青海省醫藥衛生科技成果獎182項,全國醫藥衛生科技大會優秀論文獎16項,青海省重要科技成果獎2項,青海省優秀科技圖書獎1項,青海省醫藥衛生新技術引進推廣獎11項,青海省醫藥衛生管理獎4項。
20世紀80年代末,醫院已具相當規模,雄居全省前列。進入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1996年以后的十年是醫院突飛猛進,面貌巨變,醫教研全面發展,職工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十年。在此期間,醫院面對國際、國內醫學發展現狀,瞄準前沿,不斷補充技術力量和引進技術設備,加速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醫院科學管理,不斷深化各項改革,使醫院得到了全面快速發展。病床由1929年的20張增至目前的1 300張,在編職工也由1927年的7人增加至目前的1 547人。年門診量由1927年的100余人次,增加至目前的近61萬余人次;年住院總人次由1951年的1 458人次增加至目前的26 400余人次。 醫院固定資產總值由1989年的3 300萬元,增加至目前的4.26億元。醫院目前總占地面積121 27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45 583.04平方米,實現了微機化管理。至2006年底,全院設科室60個,研究室12個,附設有青海省各類醫療中心18個。1990年至今的粗略統計,屬省內首次開展或填補空白或處領先地位的高、精、尖三新項目達1 280余項;在全國性、地方性雜志發表學術論文2 800余篇,其中核心雜志750余篇,地方雜志2 050余篇,各種學術會議交流論文1 00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10余種;完成科研課題100余項;共獲國家、省級科技成果進步獎40余項,獲科研成果技術專利2項。省級科技優秀論文獎80余項。先后享受國家級或省級政府特殊津貼榮譽的專家有27人,6名主任醫師被確定為“青海省醫學首席專家” ,學科帶頭人45名。
縱觀醫院發展,民國檔案的完整保留,見證了青海省的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歷程,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標志著青海省醫療衛生事業步入現代化、規范化、科學化管理,推進青海省醫療衛生事業的整體進步。[責任編輯 王曉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