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高級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一針見血地指出,“窮人把錢存入銀行,實際上是補貼富人。”
有一個四川阿姨,在33年前存款400元,不久前連本帶息取出,僅有835.82元。當時400元可以在當地買一套房,現在只能買一瓶酒。此事在網上公開后,引起網友議論紛紛。她的教訓是一堂活生生的理財課。
世行高級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一針見血地指出,“窮人把錢存入銀行,實際上是補貼富人。”四川阿姨就用活生生的事例解讀了林毅夫的話。
1977年湯婆婆在銀行里存了當時可以買下一套房子的400元錢,一忘就是33年。33年后,這400元存款產生了438.18元的利益,扣除中間幾年需要征收的利息稅2.36元,湯婆婆連本帶息僅可取出835.82元。此事遂在網上引起熱議。
在通貨膨脹再次抬頭的今天,我們能夠從四川阿姨的事例吸取到什么經驗呢?本報記者專訪了有關專家為讀者進行分析。
1977年:400元可買一套房
四川阿姨的400元在1977年確實是一筆“巨款”了。“當時全國人均存款只有20元。”中山大學嶺南學院金融系教授王燕鳴告訴記者,“1977年一個普通工人的工資是36元。”網友京東散人說:“1977年一個大學生一個月的伙食費15元足夠了。400元相當于大學生兩年的伙食費。”也有媒體報道,當時這400元,足夠買一套房子。
1978年的物價情況:面粉0.185~0.22元/斤,豬肉0.85~1元/斤,北京地鐵票價0.1元,水費0.12元/噸,中華香煙0.55元/盒,茅臺酒8元/瓶……
根據當時的物價水平,記者計算了一下,湯婆婆當年可以用這筆錢買400斤豬肉,1818斤面粉,727盒中華香煙或者50瓶茅臺酒。但按現在的物價來計算,835.82元僅可買420斤面粉,69斤豬肉,40盒中華香煙或者1瓶茅臺酒。
有媒體用萬科的股票來為四川阿姨算了筆更“狠”的賬,“1991年萬科的配股價是4.4元,如果湯婆婆當時再添40元錢,就可以買100股。她若持股‘睡大覺’至今,算上萬科近20年以來所有的配送轉和分紅,她持有的股票市值將達到驚人的152238元(復權價),投資收益為345倍。”
專家:錢存銀行追不上物價
不算不知道,一算真是嚇一跳。可為何在銀行存了33年的錢只有這么少的利息呢?回想上世紀90年代,銀行利率隨通貨膨脹率浮動,加上當時的價格補貼,利率一度曾超過百分之二十,是不是銀行計算有誤呢?
王燕鳴教授告訴記者:“當時銀行還沒有現在轉存、定投等服務,湯婆婆的本金過了定期時間之后,其余就都按照活期利率來計算,所以利息不高。”
“中國的物價從上世紀50年代直到80年代初都是比較平穩的。1987年價格闖關之后,物價從計劃價格向市場價格改革的過程中出現了大的通貨膨脹。”
“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錢存在銀行里往往趕不上物價上漲。勞動力成本的上升,資源的價格重估等因素都預示著物價仍會提高,這個過程是正常的,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收入和物價都會有提高。”王燕鳴表示,“一個經濟高速增長的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是一個明顯的過程,所以如何規劃自己的財富顯得特別重要。”
抵制通脹:沒有一種投資絕對保值
今年以來,市場上“蒜你狠”、“姜你軍”、“豆你玩”、“糖高宗”、“油它去”逐個來襲。通貨膨脹的陰影仿佛又籠罩在市民的頭頂了,讓口袋里的錢保值越來越成為市民們必須考慮的問題。
專家認為,其實沒有一種投資是絕對保值的,1990年日本房地產泡沫崩潰,日本房價、地價不斷下跌,一直到今天還沒漲回去。今天看起來,金價似乎不可一世,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前后,黃金被一些國家、炒家打壓,下跌接近40%。古玩字畫同樣如此,1990年以前,日本古玩字畫價格飛漲,但是日本經濟泡沫破滅以后一落千丈。應對通貨膨脹是理財之關鍵。
網友觀點:換成黃金至少可以保值
“小老百姓真可憐,有點錢都是壓箱底備災備荒的。花不敢花,存在銀行里就這么貶值。”
“33年前400元可以買多少黃金,現在的835元又能買多少黃金,有錢存銀行的人真傻,去買通貨吧,換成黃金至少可以保值。”
“所以說,錢要懂得用來投資,放在銀行里是沒有意義的。畢竟銀行不是給我們打工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