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的戰(zhàn)友、同事孫厚德同志將裝幀精美的首版《同步注釋紅樓夢》一套三冊送到我的面前時,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是真的嗎?可事實不容置疑,在作者的署名位置已明明白白地印著原著清、曹雪芹、續(xù)著清、高顎、注釋孫厚德。看到此書由于同步注釋而便于閱讀,又勾起了我對《紅樓夢》的閱讀興趣,而在重新閱讀一遍之后,我已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這一版本的珍貴和作者的匠心所在了。
厚德同志同“紅樓”結緣很早。早在中學時代他就讀過《紅樓夢》,但由于上學時受“十年動亂”的影響,文化課學得殘缺不全,文學基礎不牢,那時他就遇到了“讀不懂、悟不透”的困惑。雖然后來參軍后又買了一些相關的《紅樓夢》注釋版本進行解讀,但因版本龐雜,注釋不一,給閱讀帶來了諸多不便,也留下了許多未解之謎,但這些并沒有泯滅他讀懂“紅樓”的強烈愿望,并隨之產生了要解讀這部“天書”的大膽想法。四年的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的深造學習,打牢了他深厚的政治理論功底;十年的師團機關組織工作實踐,使他養(yǎng)成了嚴謹、細致、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興趣廣泛,博覽群書的業(yè)余愛好為他積累了豐富的歷史學、文學以及美學等相關知識儲備;二十年的軍旅生涯也錘煉了他健康的體魄和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性格特質,這些都為他日后從事《紅樓夢》的注釋研究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厚德同志同步注釋《紅樓夢》歷時三載,可謂嘔心瀝血,殫精竭慮。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從軍二十年的厚德同志在一次執(zhí)行演習任務途中意外遭遇車禍而負傷,并因此而失去了一次在軍中晉職的機會,遂從沈陽軍區(qū)某師政治部組織科長的崗位上轉業(yè)到營口市鲅魚圈區(qū)人民檢察院任紀檢組長。在做好本職工作之余,他捫心自問:“難道此生就將這樣平庸度過?”為此,他常常夜不能寐浮想聯(lián)翩,解讀“天書”的未了之愿也一直縈繞于心頭。于是他靜下心來,開始了他潛心解讀《紅樓夢》的艱難之旅。要在前人注釋《紅樓夢》的基礎上再上一層樓,談何容易,但生性耿直倔犟的他卻偏要攀爬這座高山。為此,他把自己注釋《紅樓夢》的寫作定位在便于閱讀,便于普及這一創(chuàng)作視角上,試想通過打造一版集原文與注釋于一體,閱讀與注釋于同步的全新形式的《紅樓夢》注釋版本,讓“紅學”從學者的書齋中走出而面向廣大讀者,以解廣大“紅學”愛好者想品讀而囫圇吞棗之虞。定下決心之后,他開始全面收集各種版本的《紅樓夢》原著及各種版本的《紅樓夢》注釋本,外出學習、旅游,他無暇瀏覽山光水色,而是一頭扎進各類書店中淘金尋寶;托親靠友,信函聯(lián)系,通過各種渠道廣泛收集各類“紅學”研究書籍,不到兩年時間,他所能收集到的各種版本的《紅樓夢》原著、注釋本及各類“紅學”研究書籍達五、六十種之多。最后他以“紅學”大師馮其庸老先生勘定,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馮本”為底版,綜合《紅樓夢注評》、《紅樓夢詞典》、《紅樓夢鑒賞詞典》等多部紅學研究資料,將我國紅學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與《紅樓夢》原著進行零距離的對接,進行了艱苦細致的同步注釋工作。在注釋中,他給自己確定了三條原則:一是所著辭條來源必須是被“紅學”界所認可的。二是所注內容必須體現(xiàn)全覆蓋,對《紅樓夢》原著、續(xù)著所涉及的成語、典故、方言、俗語、詩詞、歌賦、建筑、園林、器物、飲食、醫(yī)藥、服飾、稱謂、職官、典制、音樂、美術、游藝、禮俗、時歲、地理、宗教、歷史、紅樓人物等方面都給予較為詳細的同步注釋,全書共注釋辭條7600余條。三是版面設計要大氣,要便于閱讀,要標準化。矢志不移,百撓不回這是厚德同志的性格。在同步注釋中,他學會了電腦的打字,排版,甚至造字;犧牲了節(jié)假日同妻子、女兒團聚共享天倫的寶貴時間;放棄了其他的業(yè)余愛好以及迎來送往,杯斛交錯;冬去春來伏案疾書;寒來暑往、筆耕不輟,歷時三載終成三卷;多方聯(lián)系,申請版權;傾其所有,致力出版,最后終于由沈陽軍區(qū)白山出版社付梓排版印刷。此書一面市,因其同步注釋便于閱讀,且裝幀精美大氣,立刻受到“紅學”愛好者和廣大讀者的普遍好評。
厚德同志完成了《同步注釋紅樓夢》普及本的這一浩大工程之后,并沒有停止其研究注釋《紅樓夢》的腳步。目前,由沈陽軍區(qū)白山出版社出資,與厚德同志共同打造的精裝本《同步注釋紅樓夢》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此舉也引起了“紅學”界的廣泛關注,前不久,全國紅學會副會長胡文斌老先生,以已七十高齡之身專程來鲅晉見孫厚德同志,在親眼目睹了厚德同志為解讀紅樓“天書”所做的艱苦繁重的注釋工作之后,連連贊嘆“后生可畏”“可喜可賀”,并向其贈送了多年的研究成果及“紅學”資料,并對其下一步的“紅學”研究工作給予了具體的指導,鼓勵厚德同志再接再厲,再創(chuàng)佳績,繼續(xù)為繁榮我國的“紅學”研究園地,為促進我國文學事業(yè)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以及增進我國同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做出應有的貢獻。
易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也許是一種巧合,也許是一種緣分,更多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厚德同志投筆從戎,別軍事檢,在他身上不僅體現(xiàn)了“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的職業(yè)特點,還因其愛好文學而同《紅樓》結緣,并因其愛之深,情之切,而做出一番大作為來。作為厚德的戰(zhàn)友、同事,我在為他研究“紅學”所取得的可喜成果而分享一份喜悅的同時,更深知厚德同志為了了卻自己解讀“天書”的心愿而付出了怎樣的艱苦努力和辛勤勞作。談及今后的創(chuàng)作打算,英武儒雅而又不失書生、學者風度的厚德同志,在其所戴的近視眼鏡后面露出的是一種深邃而堅定的目光,他說:“既然我已經同“紅樓”結緣,我就要像曹雪芹寫作《紅樓夢》那樣,畢生追求,夙興夜寐,無怨無悔。”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厚德同志以他執(zhí)拗的性格和堅實的腳步,正在一步步地去圓他心中的一個未了之夢。作為他的戰(zhàn)友、同事,我衷心地祝愿他,在“紅學”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寬廣,并取得更大的成績,我們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