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灰暗的黎明中瞥見軍營里這一小景,
那時我因失眠清早走出了帳篷,
我在清冽的晨風中緩緩地漫步,沿著醫院營帳附近的小徑。
我看見三個形體僵直地躺著,抬出之后無人照應,
每一個都蓋著毯子,寬大褐色的羊毛毯子,
灰色沉重的毯子,合攏著,籠罩著全身。
我好奇地停下來,靜靜地站在那里。
然后以輕輕的手指,從最近那一個的臉上把毯子揭起:
你是誰呀,這上了年紀的人,那么干瘦而陰冷,
頭發灰白,眼睛周圍全枯陷了?
你是誰呀,我的親愛的同志?
然后我走向第二個一你又是誰呀,我的孩子,親愛的?
這個雙頰猶紅的可愛的小伙子,你是誰?
然后到第三個一一張既不幼小也不衰老的臉,
非常鎮靜,像嫩黃的牙雕那么美麗,
年青人,我想我認識你,——我想這張臉就是基督自己的,
死了的、神圣的、全人類的兄弟喲,他又躺在這里。
評介
沃爾特·惠特曼(1819—1892),19世紀美國詩人,在他生活的時代,美國發生了著名的因廢除奴隸制而引發的內戰[1861-1865],林肯總統率領北方軍隊與維護奴隸制的南方軍隊進行了長達年的戰爭,最后取得勝利,廢除了奴隸制,保證了美國國家領土的統一。惠特曼沒有參加過美國內戰,但他親眼見證過內戰,并且發表過以這次戰爭為題的詩歌集《桴鼓集》。他的兄弟喬治·華盛頓·惠特曼作為北方士兵參加了這次戰爭,并且在戰爭中光榮負傷。惠特曼曾經到前線去看望他,并在戰地醫院救助傷員,本詩描述的就是他在戰地醫院的經歷。
詩歌描寫了戰爭中天天都在發生的事情:傷亡。今天的我們能夠體會到惠特曼給我們描繪的情景,能夠理解他向我們傳達的信息:戰爭是殘酷的,流血和犧牲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在當時的美國,前線和后方溝通不暢,前線的恐怖后方并不一定能夠充分了解。因此,惠特曼的詩歌從某種意義上講起到了一個橋梁的作用,讓后方的美國人能夠充分了解戰場上都在發生些什么事情。
惠特曼向我們傳達的另一個信息是戰爭是非人道的。士兵不僅在戰爭中死去,而且死后得不到應有的尊嚴。“三個形體僵直地躺著,抬出之后無人照應”。為國捐軀是一件光榮的事情,死者應該得到嘉獎和榮譽。但是這些士兵往往得不到“照應”,可以說無人看管,更不要說有一個像樣的葬禮和家人的哀悼。有時候他們的尸體就被拋棄在野外,任憑大自然的風吹雨打。
這些士兵雖然是為了理想而戰,但是他們所承受的痛苦和犧牲是前所未有的。惠特曼所描繪的三具尸體代表了老、中、青三代美國人為戰爭作出的努力。上了年紀的人“干瘦而陰冷,頭發灰白,眼睛周圍全枯陷了”,他本應在家里享受天倫之樂,但卻在戰場上死于非命。小伙子“雙頰猶紅”,還是一個可愛的男孩,猶如“我的孩子”。中年人“非常鎮靜,像嫩黃的牙雕那么美麗”。這些描寫給人的印象是,犧牲是可惜的,代價是巨大的。
在這里,詩歌落下了它的點題之筆:“我想我認識你,——我想這張臉就是基督自己的”。惠特曼在這些犧牲的士兵中,看到了耶穌的影子:耶穌背負著十字架,為全人類的救贖,承受了巨大的痛苦。而這些士兵為美國的未來而犧牲,他們的無私行為、他們所承受的痛苦可與基督相比。從這個意義上說,惠特曼對這些士兵的貢獻給予了肯定,對他們的精神進行了弘揚。
美國內戰是美國人之間的戰爭,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兄弟之爭。惠特曼在對內戰進行書寫的過程中,避免了譴責,避免了批評。他的主旋律是和解,團結。他揭露戰爭的殘酷,傳達戰爭的訊息,對軍隊的英勇進行弘揚,對流血犧牲抒發惋惜。他在對待美國內戰上所表現出的智慧,是值得有過內戰經歷的中國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