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歲以后,我們逐漸學會了慢生活,午后一杯芳香的咖啡,傍晚一壺養(yǎng)眼的綠茶,都讓我們單調(diào)的生活有了那么一點品位、一絲悠長、一縷質(zhì)感。
香港歌星楊千嬅曾在一個訪談節(jié)目中說,倘若人生能活60歲,那么30歲的時候就應該倒數(shù)著過,我頗為欣賞這樣的一種人生態(tài)度。只是,而立之年就開始倒數(shù),似乎為時過早。40歲,人到中年,差不多可以人生倒計時了。
或許以為這樣的人生態(tài)度過于消極、消沉,甚至悲觀,缺少一種對未來人生積極的進取和追求。
積極進取和追求的人生,不是對未來茫然、盲目的樂觀。相反,曾經(jīng)滄海,人生的態(tài)度更理性而務實。人生四十倒數(shù)過,在我看來庶幾近之。
持有這樣的觀念,是一種心境澄明的坦然。刪繁就簡三秋樹,以樹喻人。走進40歲的門限,曾經(jīng)的繁華、喧囂、浮躁,大體已逐漸消退,恰如一棵秋樹一般,雖不是滿樹繁花、滿眼蔥翠,惹人喜愛,但往往也以卓爾不群的姿態(tài)展示別一樣的豐姿。即便是一株再普通不過的矮樹,也會在經(jīng)風歷雨之后,更具旺盛的生命。
這也是一種學會了舍得的釋然。禪宗的一個故事說,一個滿腹煩惱的年輕人問一位禪師,如何消除煩惱。禪師讓他背著竹簍,一邊走,一邊把撿起的石塊放進竹簍,然后問年輕人是什么樣的感覺,當然是越走越沉重。禪師又讓年輕人一邊走,一邊將竹簍里的石塊丟在路邊,再問年輕人的感覺,年輕人說越走越輕松了。禪師這時對年輕人說,人生為什么會有煩惱?就是因為對名利地位等許多東西都孜孜追求,都拿起來放進了“竹簍”,結果因不堪重負而煩惱。當然,不是不能追求名利地位,恰如其分的追求,也是積極人生態(tài)度的一種體現(xiàn)。只是冷靜地想一想,40歲以前,我們諸多的追求、企盼,是不是都是人生的必需?是不是許多東西就像那毫無用處的石塊一樣,完全可以丟棄的?當我們抱定人生四十倒數(shù)過的心態(tài)后,也許就有了新的領悟,也許就有了時不我待的緊迫,對那些無用的東西就會視而不見、見而不取了。
人生四十倒數(shù)過,也帶著一種淡定和從容。年輕時,我們常常抱怨去日苦多,總是步履匆匆,急于趕路,路邊很多優(yōu)美的風景就這樣一帶而過,被忽略了。四十歲以后,我們逐漸學會了慢生活,午后一杯芳香的咖啡,傍晚一壺養(yǎng)眼的綠茶,都讓我們單調(diào)的生活有了那么一點品位、一絲悠長、一縷質(zhì)感。一卷在手,不再是一目十行,學會了咀嚼,學會了品味,慢慢沉浸到字里行間的意象、意境中,出現(xiàn)在某個歷史、現(xiàn)實或者未來的場景中,思接千載,目極八荒。即便是司空見慣的一日三餐,我們也會讓食物充分停留在舌頭上,讓唇齒、味蕾充分感知生活帶給我們的一種美妙。年輕的時候,相信很多人都幻想著仗劍遠游,浪跡天涯,躁動的心可以隨波逐流。而四十以后,似乎一下子變得格外戀家,有時大老遠的趕回那早已不是記憶中的老家,不為別的,就是看看臉上已經(jīng)寫滿滄桑的老父,感知一下久違的故鄉(xiāng)的煙火味。四十以后,才有“閑看花開花落,漫隨云卷云舒”的閑情逸致。
倒數(shù)著,會讓每個屬于自己的日子安排得滿滿當當,過得更加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