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怎么來形容我的高中三年呢?依稀還能記起曾經的害怕與失落,但更多的是希望和憧憬。我相信很多“過來人”以及現在還在為大學夢奮斗的學弟學妹們,都有跟我差不多的感受。說到學習,我不覺得自己有什么秘笈,僅僅是一些個人經驗而已,說出來,不一定對每個人都有用,也許作為一種經歷或者體會來讀會更合適吧。
作為高中生,我覺得首先應該學會做一個聰明人。聰明人能將事情分為三類:一是非做不可的,必須集中主要精力完成;其次是可做可不做的,適當分配一些精力即可;最后是不應該做的,就要堅決不在上面浪費時間。我相信大家對各種事情的分類應該很清楚,可人往往就是如此,懂得容易執行難,明明知道這樣做不對卻忍不住。我也是這樣過來的,曾經有段時間在理智與沖動中搖擺不定。然而我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一種方法:既然我抵制不了誘惑,那我就選擇遠離誘惑。
記得有年寒假,我在家里實在無法保證高效地學習,就在大年初五的早上來到學校開始自習,一直堅持到了開學的前一天。而我們班的另外一個同學,更是在大年初二的早上就到學校自習了。我們幾個在學校自習的同學,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下,過了一個充實的假期。
都說最好的東西就是最適合自己的東西,而學習亦是如此。我建議大家平時多注意收集一些學長學姐的學習方法,好的方法拿來嘗試一下,最重要的是結合自身情況進行改進。就我而言,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多年摸索出來的,在這里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管它叫嘗試回憶法。
一節課下來,你真的完全掌握這45分鐘的內容了嗎?我建議大家不妨考考自己,合上課本,閉上眼睛,嘗試回憶一下,這節課老師講了幾個問題?以什么線索貫穿的?哪些知識點在腦子里已經很清晰了,而哪些又還模模糊糊?回憶后再查書翻筆記,補上自己的知識漏洞。這個方法最要緊的是什么?是把知識形成結構,讓腦子思路清晰,也就是對學過的知識有一個總結歸納的過程。
嘗試回憶法的另一個應用是在復習上,比如歷史,看過一節內容后不妨合上課本,像放電影一樣在腦子里過一遍,發現了模糊的知識點就把漏洞補上。同一節內容,如果每次復習都能這樣過一遍,那么復習幾次之后這塊內容就真的很清晰地印在腦子里了,到了后階段,不用翻書,看著目錄就能把課本內容復述出來。
當然,有了適合自己的好方法并不意味著成功,除此之外,還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
首先是時間資源,在利用時間資源這一點上,說白了就是抓緊時間,重視時間,利用閑散時間。但我要重點說明的是一個可以提高時間效率的方法:列計劃。每天自習開始前,按照輕重緩急,把當天要完成的作業和自己布置的任務列出來,最好標上規定時間,然后完成一項,劃去一項。特別要注意的是,把作業當成考試去完成,確保做作業時精力集中,準確率高,標上規定時間也是為了這一點。列計劃至少有兩個好處,一是克服惰性,大家完成一項作業后,可能會拖拖拉拉,遲遲不肯進入下一項作業,老想著放松一下,可這一休息往往就是十幾分鐘,而當你列了計劃,完成一項,便看一眼計劃,不給自己想偷懶的機會,這就提高了時間的利用效率。另外,當你一個晚上完成了所有的計劃,面對全部被劃去的計劃表,一種巨大的滿足感油然而生,這種感覺可以極大地提高你的學習積極性。
其次是人力資源。一說到人力資源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老師。的確,我們的老師知識廣博,經驗豐富。學習上遇到問題,找老師是最好的,你可以獲得全面而權威的回答;而如果你現在還有某門科目比較弱,除了自己分析原因外,也應該找找老師,老師對你的學習很了解,對你存在的問題可以提出針對性的建議;此外,心理上遇到問題也應該與老師多多地交流、溝通。
第三是課外知識資源。我希望大家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之余也不忘適當關注時事政治(尤其是文科生)。我高二和高三的兩年間,一直堅持在星期天下午到學校閱覽室翻看報紙和雜志。一方面,對于我來說,這是一種極好的放松方式;另一方面,關注時事政治也讓我為高考做好準備。我們生活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往往學習、生活中發生的一點小事就可以左右我們的心情。而當你關注世界,放遠眼光,把世界的呼吸同自己的呼吸緊密相連的時候,你就不會局限在自己的小失意中無法自拔了。另外,多關注一些新聞評論,各家觀點在你腦中激蕩,你的思維在無形中也會得到鍛煉,這對培養文科綜合能力很有幫助……
編輯/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