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類健康所面臨的糖尿病威脅正在日益加大,糖尿病患者人數正快速增長。目前,全球糖尿病增長最快的國家是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除了增速太快以外,患者年輕化、知曉率低等也成了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現狀篇——增速快,年輕化嚴重
糖尿病是由多種因素作用于機體導致胰島功能減退、胰島素抵抗(即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等而引發的糖、蛋白質、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一系列代謝紊亂綜合征,臨床上以高血糖為主要特點,典型病例可出現多尿、多飲、多食、消瘦等“三多一少”癥狀。如今,糖尿病在我國呈現出增速太快、知曉率、治療率太低,以及年輕化太嚴重的特點。
增速太快——每12個成人中就有1人患糖尿病。
在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糖尿病患病率僅為1%,2002年增到2.6%,目前在上海、北京、廣州等大城市糖尿病患病率已達8%左右,華東地區的糖尿病發病率接近10%,平均每12個成人中就有1人患糖尿病。
據統計,我國如今至少有糖尿病患者2600萬人,而且還有相當數量的已有血糖增高或未達糖尿病診斷標準的候補者。保守估計,照此速度,我國每年將新發糖尿病患者101萬人,平均每天有新發糖尿病患者2767人,或每小時有新發糖尿病患者115人。
知曉率、治療率太低——早期“三多一少”癥狀不明顯,容易被忽視。
目前,我國糖尿病的知曉率和治療率僅分別為33.3%和27.2%,數值之低令人無法想象。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內分泌代謝病科李強主任認為,這與長久以來,人們對糖尿病的認識誤區有關。過去,人們常以是否有“三多一少”癥狀作為診斷糖尿病的標準。但事實上,占糖尿病患者總數95%的2型糖尿病很少有這些典型癥狀,越來越多的患者不但不瘦,反而偏胖,而且早期根本沒有多飲、多食、多尿等明顯癥狀,不疼不癢,不影響吃喝,所以,生活中多數糖尿病患者是在體檢時才發現的,很多還是因發生了糖尿病并發癥,如心臟病、眼病等,到醫院檢查才查出糖尿病。
年輕化太嚴重——糖尿病不再局限于中老年人,兒童、中青年都有可能患病。
糖尿病正呈現年輕化趨勢,近年來,在這支過去以中老年為主體的糖尿病大軍中,出現了越來越多年輕的面孔,這不能不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警惕。不少三四十歲的年輕人在體檢中發現血糖升高,已成糖尿病患病率增長最快的人群。更為觸目驚心的是:全球學齡前兒童糖尿病患者以每年5%的速度遞增,全球15歲以下人群中平均每天就要增加200名糖尿病患者。
分析篇 ——糖尿病為什么也在“年輕化”?
為什么糖尿病發病年齡會出現年輕化趨勢?這與年輕人的生活方式有關。目前,不管是兒童還是中青年,飲食結構不合理,“三高”食物攝入量太大;運動量、體力勞動量大大減少;生活壓力大,精神過度緊張,這些因素造成超重、肥胖人數明顯增加。這是導致糖尿病患者年輕化的主要原因。另外,晚睡晚起、吸煙、飲酒過多、生活無規律、出現不良情緒無法及時排解,都是造成糖尿病患者年輕化的原因。
“小胖墩”容易患2型糖尿病
過去普遍認為,兒童易患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好發于中老年人。但現在已有研究證實,隨著“小胖墩”的越來越多,年輕人好發1型糖尿病的狀況已經改變。研究人員分析發現,血壓偏高、高膽固醇、超重等老年人罹患糖尿病的因素已經入侵青少年的族群,尤其是體重過重、肥胖,是導致年輕人,尤其是青少年罹患2型糖尿病的主因。
不良生活方式,讓中青年更易患糖尿病
專家認為,多吃少動、作息節律紊亂的生活方式,將相當部分中青年人推向糖尿病患者之列。長期超負荷工作,夜生活過頻過晚,身體一直處于高度的緊張和疲勞狀態;飲食中的脂肪含量過高,碳水化合物和纖維含量偏低;以及體力活動太少等原因,催生超重或肥胖,糖尿病的發病率直線上升。
應酬過多
37歲趙先生是廣告公司的業務骨干,業績年年攀升,應酬客戶和好友也越來越多。每次飯局多是大魚大肉,不醉不歸。近日,趙先生發現自己的身體有了明顯的變化:口渴,常感饑腸轆轆,人也日漸消瘦,到醫院就診,醫生說他得了糖尿病。
大多中青年“應酬族”平時不注意控制飲食,大吃大喝,容易導致營養過剩,加上坐得多、動得少,促使胰島每天都在過度工作。久而久之,胰島負擔過重,導致血糖不能正常控制,結果在“應酬族”中糖尿病患者明顯增多。尤其是那些大腹便便的男性,更容易被糖尿病“盯上”。
建議:赴宴時,可先吃些蔬菜和主食,不要空腹進食高糖分或太油膩的食物,也不要暴飲暴食,避免積聚過多熱量,轉化為脂肪在體內(尤其是腹部)堆積。平時注意營養均衡,多吃高纖維食物,比如蔬菜、水果等,增加運動,堅持定期體檢,有糖尿病的人或糖代謝異常的人,還要定期進行血糖監測。
精神壓力大
35歲的羅小姐并不胖,但卻是有5年病史的糖尿病患者。她在最近一次檢查中發現患上了輕度抑郁癥。醫生告訴她,這與她長期高強度工作,壓力過大不無關系。
其實,類似羅小姐這樣的病例并不鮮見。年齡在30~40歲的白領,糖尿病伴抑郁癥頻發的情況越來越多。
國外一項統計數據顯示,抑郁癥患者患糖尿病的幾率比正常人高1倍。國內雖然沒有數據統計,但部分臨床醫生證實,不少年齡在30~40歲患糖尿病的白領伴有抑郁癥。抑郁癥和糖尿病的發生,與白領長期處于焦慮的生活狀態密不可分。
現代快節奏生活和高強度工作,迫使白領們白天承受巨大的工作壓力,晚上還得熬夜,得不到充分休息,長期處于“神經緊繃”的狀態,心理壓力非常大。專家解釋,緊張和焦慮的情緒促使人體長期處于應激狀態,體內大量分泌出“應激激素”,使血糖升高,長此以往,引發糖尿病產生。此外,長期生活于焦慮狀態下,極易誘發抑郁癥。
建議:經常進行一些減壓活動,如練瑜伽、慢跑等,有助于緩解快節奏生活和高強度工作帶來的精神壓力。
不吃主食
林小姐被醫院確診為糖尿病。醫生了解到,因為很多藝人聲稱自己的骨感來自“只吃菜、不吃飯”的飲食習慣。所以,略顯豐滿的林小姐便起了效仿的念頭,不但將米飯剔除出日常食譜,更將一切淀粉含量高的食物拒之門外。然而半年過后,林小姐非但沒有成功地變身為“骨感美人”,反而因為長期的不良飲食習慣,患上了糖尿病。
“只吃菜、不吃飯”,菜肴中的油和蛋白質的熱量高,甚至還可能超過米飯中淀粉的熱量,因此,最終導致飲食中油多、蛋白質多,熱量攝入超標,容易患糖尿病。
研究表明,1克油中,大約含9卡路里的熱量;1克蛋白質中,大約含4卡路里的熱量;相比之下,1克米飯中,也就只含4卡路里的熱量。因此,“只吃菜、不吃飯”會導致飲食中油多、蛋白質多,熱量猛增,當然容易患上糖尿病。
建議:預防糖尿病的關鍵在于控制脂肪和蛋白質的攝入。一個體重60千克的人,每天吃1個雞蛋和25克肉足夠了,切忌大魚大肉。
愛吃零食
小夢從小就喜歡吃零食,餅干、瓜子、核桃、果脯、話梅都是她的“最愛”。高中畢業,身高160厘米的她體重就有70千克。不到30歲,她就是一位糖尿病患者了。
年輕人喜歡用零食“加餐”的習慣,其實是患糖尿病或糖代謝異常的一個很大隱患。有些人認為零食熱量不高,殊不知,“10粒花生米”就相當于“半兩米飯”。像瓜子、核桃、花生米、果脯以及話梅等,都屬于高熱量、高鹽分食物,吃得過量,再加上活動少,熱量消耗少,過多的脂肪堆積,容易導致肥胖,最終發生糖尿病。
警示篇 ——早期發現糖尿病信號
糖尿病會對人體多個器官造成危害,早期發現糖尿病,早期給予治療,對于控制血糖,減少并發癥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但由于糖尿病在兒童、中青年中常不會出現典型的“三多一少”癥狀,因此,常容易被忽視,使之無法被早期發現。
那是不是就沒有辦法呢?答案是否定的。糖尿病在兒童、中青年中雖一般不會出現“三多一少”癥狀,但一樣有跡可尋。
兒童
如果小胖墩突然變瘦,而且常常說“沒勁兒”,看起“沒精神”,千萬不能掉以輕心,極有可能是糖尿病在作怪。
女性
中青年女性如果出現以下癥狀,要充分考慮糖尿病的可能:
會陰部瘙癢由于胰島素分泌相對或絕對不足,導致血液中葡萄糖濃度升高。當葡萄糖濃度超過腎糖閾(尿中開始出現葡萄糖時的最低血糖濃度)時,部分葡萄糖從尿液中排出,這給霉菌的生長繁殖創造了有利條件,容易發生霉菌感染,而霉菌感染是出現會陰部瘙癢癥狀的重要原因之一。
性冷淡由于糖尿病會引起會陰部動脈硬化,造成管腔狹窄,影響血液供應,導致會陰部分泌物減少,使神經末梢反應遲鈍。
腰臀比例增大婦女應關注自己的腰圍。正常腰圍與臀圍比值為0.70~0.85,若發現比例大于0.85,則要警惕糖尿病。
心房纖顫如果出現心慌,或者心電圖檢查發現心房纖顫,都需要警惕糖尿病的可能。因為研究發現,女性糖尿病患者患心房纖顫的風險比其他女性高26%。
男性
中青年男性如果出現以下癥狀,需警惕糖尿病:
陽痿男性糖尿病患者并發陽痿率可高達40%~60%。所以平常性功能正常的男性出現陽痿,有可能是患上糖尿病。
排尿困難平常排尿正常的男性,如果出現排尿困難,在排除了前列腺肥大之后,應考慮患糖尿病的可能。
失眠失眠可增加男性患糖尿病的風險,除去年齡、高血壓、超重、抑郁等風險因素,如果男性每晚不能得到5小時以上的持續穩定睡眠,他們患上糖尿病的風險就比其他人高出3倍。睡眠不足或質量不高可能導致人體應激系統激活或影響碳水化合物的代謝,這兩點都可能導致糖尿病的發生。
不育據調查顯示,40歲以下男性糖尿病患者中,有25%~30%的人會發生不育。這是因為糖尿病會影響精子活動度、陰莖勃起功能、射精功能,會導致性激素水平下降。所以,如果男性出現不育,要警惕糖尿病的可能。
解決篇 ——預防糖尿病
一級預防:樹立正確的進食觀并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低糖、低鹽、低脂、高纖維素、高維生素,是預防糖尿病的最佳飲食配伍。要使運動成為生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終生的習慣。要戒煙和少飲酒,杜絕一切不良生活習慣。
二級預防:定期檢測血糖,以盡早發現無癥狀性糖尿病。應該將血糖測定列為常規的體檢項目,即使是健康者,仍要每年至少檢測1次血糖。凡有糖尿病的蛛絲馬跡,如皮膚感覺異常、性功能減退、視力不佳、多尿、白內障等,更要及時去測定血糖,以盡早診斷,爭取早期治療。還要定期測定血脂、血壓、心電圖,這些都是血糖控制的間接指標。
三級預防:對糖尿病合并癥加強監測,做到早期發現。這樣,可以預防或延緩糖尿病合并癥的發生和發展,減少傷殘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