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社會,公眾獲取信息的渠道日益豐富,互聯網成為典型的代表,網絡論壇、博客等新型的信息交流與發布平臺的出現和發展,催生公眾輿論與新聞輿論關系的變化。本文擬從各方關于“伊春空難”的報道出發,分析兩者之間的變化趨勢。
【關鍵字】公眾輿論 新聞輿論 關系變化
一、對于公眾輿論與新聞輿論間關系重新確立的思考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特別是互聯網上網絡論壇、博客等新型的信息交流與發布平臺的出現及其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深度和廣度以及傳播與交流信息的方式發生了質的變化,人們接觸到的信息無論從量上還是質上都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整個社會處于信息大爆炸的發展階段,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公眾輿論與新聞輿論的關系自然無法保持在原來的狀態上。
二、公眾輿論與新聞輿論的逐漸背離
對于輿論,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但是從不同的界定中我們不難發現;不同的學者對輿論客體的認識基本上是一致的,即現實社會以及各種社會現象、問題,尤其是社會熱點。那么,人們對現實社會究竟是如何獲知、社會熱點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眾所周知,人的直接經驗所能感知的周邊環境是極其有限的。隨著報紙、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的出現,人類感官得到了延伸,人們開始通過大眾傳媒來了解親身經歷之外的更大世界中新近發生的事件和變化。在互聯網出現之前,傳統的大眾傳播媒介是人們獲取大量信息的唯一有效途徑,正如陳力丹所言“大眾傳播是一種位于高處的點朝低位度面的傳播”,在大眾傳媒上傳播的新聞信息呈現出一定的權威性,從這兩個層面上來說,一方面人們無從選擇,另一方面人們從主觀上也愿意相信新聞媒介所報道的信息,“只要我們信以為真,我們似乎就會認為那就是環境本身”。 ①但事實上,由于大眾傳播“這個系統的內部組織結構和活動規律的制約,它向人們提示的環境并不能簡單地等同于客觀環境本身,而是環境的再現”,②并且“它并不是現實環境的‘鏡子’式的再現,而是傳播媒介通過對象征性事件或信息進行選擇和加工,重新加以結構化以后向人們提示的環境”,③即“擬態環境”。可以說,公眾在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關于外部世界變動信息之前,一般無法自覺地意識到擬態環境的存在。
另一方面,“大眾傳播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活動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④媒體對哪個事件報道得越多,此事件就越容易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隨即成為社會熱點。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大眾傳媒對議程的設置即對社會熱點的設置。
由此可見,在互聯網尤其是網絡論壇、博客等網絡輿論形態出現以前,由于人們接觸外部世界信息渠道的局限性,受眾處于媒介種類單調或在高度控制的一體化媒介環境中,輿論的客體可大致等同于傳統大眾傳媒上報道的新聞信息。再者,“新聞輿論這一概念是指新聞媒體所反應的輿論或由新聞媒介的引導而產生的輿論。”⑤據此,可進一步推出,在互聯網尤其是網絡論壇、博客等網絡輿論形態出現之前,由于輿論客體的一致性,公眾輿論與新聞輿論是基本一致的。
隨著網絡論壇、博客等一系列新型網絡輿論形態的出現,理論上,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和傳播者,由此,大眾傳媒壟斷信息源從而控制信息發布、構造擬態環境的運行體制受到沖擊。由于“議程設置機制”的潛在作用,之前大眾傳媒構造的擬態環境與現實環境之間在質與量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而互聯網上海量信息的涌現無疑使受眾意識到了“擬態環境”的存在,進而使受眾更加接近于“現實環境”。
“8·24伊春空難”發生后,新聞媒體在第一時間對事件進行了報道,并表示事故原因正在進一步調查中。如果沒有網絡,社會公眾也許只能停留在對事故的獲知層面。互聯網的存在改變了受眾的被動局面,空難消息一經發布,廣大網民就利用互聯網強大的搜索功能,掌握了相關信息,并就此對事故原因進行了探討。民航論壇上公開的伊春機場當天的天氣日志中關于能見度的數據與新聞媒體中報道的“不足300米”相左,這動搖了之前公眾根據新聞報道所作的關于事故原因的揣測。民航資源網上河南航空當天的飛行記錄顯示失事飛機當天計劃執行的航程多達10個,飛往伊春的航班是當天的倒數第二班,由此,“失事客機任務過重”成了公眾的又一猜測……在這個案例中,由于公眾在網絡上獲得了傳統媒體新聞報道中不曾涉及到的信息,公眾輿論與新聞輿論之間出現了差異甚至是背離的情況。
借助互聯網,公眾能夠認識和把握的“現實環境”要比傳統大眾傳媒呈現的“現實環境”大得多,特別是互聯網上論壇及博客等的出現,大大增強了公眾的參與度,公眾輿論的客體范圍得到了擴充,一方面,在內容的廣度上,互聯網上會出現大量傳統新聞媒體未報道的新聞事件;另外,在信息的深度上,公眾通過互聯網能夠獲取傳統新聞媒體出于某種考慮刻意隱瞞的事件的某些方面的信息。由此可見,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及發展,輿論客體逐漸出現差異,公眾輿論必定會產生與新聞輿論不一致甚至是背離的現象。
三、公眾輿論與新聞輿論的作用方式發生改變
在互聯網出現以前,傳統大眾傳播媒介可以說是公眾獲取大量關于外部世界變動信息的唯一有效途徑,同時也是最為廣泛的途徑(此處指通過間接經驗認識現實社會)。“在大眾傳媒日益強大的實力之下,更多的受眾趨向于被動接受,媒體的宣傳可以人為地制造出公共領域和虛假的公共輿論。”⑥當歷史處于以傳者為中心的傳播模式階段之時,傳播媒介出于某種目的,主要是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和報道方針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在“上傳下受”的模式引導下,大眾傳媒在議程設置之后即完成了對公眾輿論客體的設置,這時公眾輿論與新聞輿論之間的作用方式是公眾輿論隨著新聞輿論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說如果把新聞輿論看作是自變量的話,公眾輿論即是因變量。
隨著時代的變遷,“傳者為中心”的指導思想受到沖擊,“在市場化的語境下,媒介競爭已經轉化為一種‘注意力’的競爭,廣告商和受眾成為媒體的衣食父母。這種情況使得受眾數量和質量成為商業成功與否的關鍵指標。在媒介企業集團盈利最大化的動機下,受眾作為‘消費者’的角色極度凸顯。媒介為了滿足生存和發展的需要,開始轉變觀念,逐步以‘受眾’為中心,竭盡所能地滿足受眾的需要。”⑦由此,以傳者為中心的傳播模式逐漸向以受者為中心的傳播模式轉化。為了爭取受眾,傳播媒介更多地從受眾需求出發生產和制作節目、安排節目內容,而互聯網的出現則恰好為大眾傳媒了解受眾需求提供了有效的渠道和便利。換句話說,互聯網為新聞輿論提供了某些客體來源,而這些客體恰好就是公眾輿論的客體。由此可見,新聞輿論在影響公眾輿論的同時也在受到公眾輿論的影響。
伊春空難發生后不久,有人在網絡論壇上發帖說,失事飛機上共有三股“開會”、“考察人員”: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系統約18人,赴伊春參加“十二五”規劃座談會;發改委系統20多人,赴伊春嘉蔭縣參加國家發改委下屬《中國經濟導報》的發行工作會議;教育部學生體協1人,赴伊春參加該體協的座談會。由此引發了公眾關于反腐必要性的新一輪討論。廉政建設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開展這方面的討論自然能夠滿足受眾的需要,因此,由空難順便帶出的反腐問題被提上了傳統大眾傳媒的議程,由此體現了公眾輿論對于新聞輿論的反作用。
新媒體傳播的內容日益豐富,尤以互聯網為代表,逐漸成為傳統媒體重要的信息來源。“Web2.0時代,千萬個草根記者的內容在發揮價值,RSS、搜索等技術的發展,讓草根的觀點獲得展示和發揮。”⑧這不可避免地推動了公眾輿論與新聞輿論之間的作用方式由新聞輿論到公眾輿論的單向傳動向新聞輿論與公眾輿論間的雙向互動的轉變。
四、如何應對公眾輿論與新聞輿論間關系的變化趨勢
互聯網互動性、海量以及匿名交流的特征,促成了公眾輿論與新聞輿論間關系的變化并且推動了這樣一種趨勢,淡化了大眾傳媒議程設置的功能,在這種情況下,大眾傳媒不得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議程設置無法達到預期的強大效果時,要怎樣做才可以利用現在的變化趨勢,以求公眾輿論與新聞輿論的平衡,從而更好地引導輿論,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面對對于“擬態環境”日益具備鑒別力的公眾,“大眾傳媒作為民主交流的平臺,它必然以維護社會公眾利益作為其最高宗旨,以專業理念運作媒體,要求客觀、公正、平衡、全面,要求多樣、開放、保證文化質量、保護弱勢群體。”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大眾傳媒應有的功能。
參考文獻
①[美]沃爾特·李普曼著,閻克文、江紅譯:《公眾輿論》,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4
②郭慶光:《傳播學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P125
③郭慶光:《傳播學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P127
④郭慶光:《傳播學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P214
⑤劉建明:《輿論傳播》,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P303
⑥Toe McGinniss,Clashing Views on Controversial Issues in Mass Media and Society,Dushkin Publish Gr-
oup,1991:168
⑦孫衛華:《媒體市場化與電視受眾》,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年3月,P56
⑧宋超主編:《新聞事業與新聞傳播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78
⑨李良榮、林暉、謝靜:《當代西方新聞媒體》,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第二版,P232
(作者: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07級廣播電視新聞學學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