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總是突然的聽到某某明星移民,開始的時候網上一片嘩然,但是漸漸的,民眾也就見怪不怪了。最近甚至連姚明夫婦也選擇在美國誕下千金,雖然這是他的自由,但這種種現象,讓人不得不反思這到底是出了什么問題。
富人移民,中國人財兩失
根據4月初發布的《2010胡潤財富報告》估算,中國目前有5.5萬名億萬富豪。沒有可信的數據顯示這些富豪已經有多少移民海外。但是,繼北京因私出入境中介機構協會的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再次掀起投資移民海外的熱潮,當年到美國投資移民的EB-5類簽證的中國申報人數已經翻了一番,從2008年的500人上升到超過1000人。有了這種簽證,申請人通過向特定困難行業或地區投資50萬美元,可以換得在美國的永久居留權。
從這個簽證的性質來看,這類移民非富即貴,至少也已經超出絕大多數普通民眾。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他們紛紛移民?據富人們自己的說法,有為了子女教育,有投資環境不好,有稅費太高,還有就是缺少安全感。那么這些原因是否真的能成立呢?只怕未必,但是無論如何,有一件事情是能夠確定的,那就是中國的人才與財富在以這種方式流失著。
中國以前也出現過移民潮,與當時的知識分子移民不同,這一次的移民潮主角多為富人或者明星。在這個非富即貴移民的背后,帶走的是巨大的財富。而這群人大多數依然是以中國為賺錢撈金的大本營。這樣一來一去,對于國家的損失則是成倍增加。而這些人的“外逃”,也增加了中國精英的流失。面對富人移民,中國可謂是“人、財”兩失。
夾縫中的富人
事實上,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富人遍地開花,但是中國社會顯然沒有足夠的準備去應付那么多的富人。可以說目前在中國,并沒有一個適合富人的社會機制。我們用二三十年在經濟上趕上了不少發達國家,但是我們并沒有解決發達國家用兩百年解決的社會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富人是肯定會出現的。那么如何處置富人,以及讓富人如何自處,顯然是必須被考慮的問題。
內地富人海外移民的主因,排在第一二位的分別是子女教育和尋找安全感。我們不難看出這是一個富人所能給出的標準答案。關于子女教育其實毋庸多說,中國教育體制的不足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但是因為子女教育而舉家移民,卻是顯得有點過猶不及了。更何況中國政府并沒有阻止中國學子海外求學。
而至于安全感,這的確是存在的。中國富人是在夾縫中生存的尷尬群體,他們并沒有屬于自己的社會地位。沒錯,是社會地位。社會地位并不是簡單的形成一個奢華的圈子,而是得到社會上其他群體所認同。中國的富人,很顯然就是處在了這個尷尬之中。二十年的時間,貧富的差距拉開,讓所有人都猝不及防。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是對的,以先富帶動后富,整個社會走向共同富裕更是沒錯。但是誰又照顧到了先富起來的那些人的心情了呢?有遠見的人給我們指出了這條路,但這條路怎么走我們還是必須謹慎對待。
明星移民之痛
相對于富人的投資移民,明星移民顯然要更引人注目。盡管明星一再聲明自己永遠是中國人,許多民眾還是毫不猶豫的對之產生憎惡感。這讓很多明星很受傷,更讓很多影迷很受傷。事實上明星如果要移民,就不得不考慮觀眾的心情。明星大多也是富人,可是他們的工作性質與經商還是大相庭徑的,他們受到更多的來自于民間看法的影響。
如果一個明星是國內的,那么觀眾不由得也會產生一種民族認同感。就像足球一樣,大多數俱樂部球迷在自己支持的球隊贏球之后都會說“我們贏了”,而不是“我支持的球隊贏了”。明星也是一樣,他們無疑是大眾的寵兒,受盡大眾疼愛。大眾會認同明星是我們之中很出色的一份子,并因此感到自豪,尤其是體育明星。但是當這種認同感被無情的剝奪之后,取而代之的便只能是一種讓人憤懣的挫敗感。
這種現象在演藝圈更是屢見不鮮,從李連杰到鞏俐,從斯琴高娃到陳凱歌,他們無一不受到許多民眾的指責。在這個受關注度更高的群體里面,明星承受著更大的輿論風險。前不久網上流行著這么一個段子,一位網友指責梁靜茹在菲律賓結婚太不愛國,接著一大群網友跟帖表明自己的“憤怒”。說梁靜茹你為什么結個婚還去菲律賓,難道中國就沒有好地方嗎。在長長的跟帖之后,終于有了一個明白人說:“梁靜茹好像是馬來西亞人……”,然后這個帖子就沉了下去……
當然這個段子是真是假我們不得而知,可是有心人卻會心生感慨。是的,我們身邊不缺乏類似這種指責。當你小學的時候當優等生或者差生的時候,當你跟朋友吃飯發現對面坐著你的頂頭上司的時候,當你走在路上看見有人開奔馳寶馬的時候,一種“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情結就油然而生了。這種情結當然是毫無根據的,但卻是一種本能的反應。關于“非我族類”群體的指責更是缺乏理智,但這種指責卻最是容易煽動人心。
移民并不是禁忌
偏見是一種態度,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態度,以至于我們也分不清楚哪一個態度就是偏見。就如富人出國這件事情,輿論普遍認為這是一種不負責任、見異思遷、浪費國家資源的事情。網民的看法則更加的極化,有忿忿不平的,有表示寬容理解的,也有所謂出來打醬油的。那么我們到底應該保持一個什么樣的態度呢?
如果一個富人移民,那么他就勢必附上不負責任、見異思遷、浪費國家資源的標簽了么?事實上有許多已經移居海外的華人對中國社會所作的貢獻絕不亞于內地人。但是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富人或者明星出國被炒作甚至于被指責呢?我們總是熱衷于將人們的行為歸結為他們自身的內在傾向,以至于不大會去理會他們所受到的重要的外在情境的力量。富人及明星們的社會地位以及手中的資源是非常醒目而且引人注目的,但是他們身邊的環境因素卻并不是那么顯而易見。
在這里并不是要替富人或者明星“平反”,而是要弄清楚一個事情。由于社會地位的不同,偏見就很容易滋生。而正如威廉?黑滋利特在《論偏見》里說的那樣,“偏見一旦為自己找到理由,它就會從容不迫”。移民不是禁忌,但是加諸于移民者身上的很多事情卻值得讓人反思。其實很多問題并不是出在移民者身上,在更多的時候,我們需要獨立的思考,而不是妥協于心中的泄憤欲望。
要留錢,先留心
孔子曾說過“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這意思就是說如果這里實現不了我的道,那我就乘船遠走,去其他地方施行我的道。孔子其實也明白世事的局限,所以他不強求。反觀今日,如果一個人想去另一個地方實現自己的理想,作為旁人卻指責這個人沒有大無畏精神,是否顯得太苛刻了?
沒錯,在這之中肯定有問題存在。但是指責與反思不應該僅僅局限于移民者本身。這樣是治標不治本的。富人的流失當然造成了精英和財富的雙重流失,而且也意味著這個國家道德資源的削弱。也有輿論指出,“目前富人移民海外,我們應該反思。要留錢,先留人;要留人,先留心。”中國經濟騰飛三十余年,已經做到了非常不錯的成績,但是也積累下來許多問題。中國社會是否準備好了富人的位置呢?對安全感的渴望是人的本能,社會給予相應的保障與安全感絕不等同于開小灶,讓所有人安居樂業才是一個健康的社會所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