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的多元化發展,攪起后工作時代時尚風潮
后工作時代,工作、職業與事業的概念開始交叉,與其說人們選擇的是工作,不如說是選擇職業,許多人已沒有單位的概念,擺脫了傳統意義上的上班下班的八小時工作制。比如演員、體育明星、作家以及其他高收入自由職業者,這部分人群在物質積累到一定程度后,不必再為生存所累,能更多地思考如何發揮自身最大價值。后工作時代為這些人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和發展空間,而這些人也引領著時代的時尚風潮。
早在十年前,相聲演員姜昆就下海做起了“中國名人網站”的老板;相聲演員牛群更是憑借攝影愛好擔任一家攝影雜志主編,后來又當縣長,也轟轟烈烈地“后工作”了一把;萬科老總王石,人盡皆知他是登山探險愛好者;著名笑星趙本山在演藝事業達到一個高峰之后,一度出任“遼足俱樂部”的董事長,更成為人們注目的焦點。
當今,人們選擇第二職業不足為奇,許多成功人士都有漂亮的三級跳,這些都告訴世人,后工作時代機會時時有,人生很精彩。
后工作時代的形成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于把工作當成維持生存或提高生活質量的途徑和目的。這個時期名之曰“工作時代”。那么,在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之后,一些有著良好教育背景、事業上比較成功的人士,以及掌握著某些專業技術知識和特長的精英級打工者,包括部分金領,幾乎所有高級白領、高級藍領,都開始思考工作和生活的目的了。而且還包括很多正在上升階段的資本所有者——老板們都意識到了工作只是其生活的一種方式,而不是生活或生存的惟一目的,于是這一群人主動開辟多元化的工作和生活領域,開始影響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我們就進入了后工作時代。這個時期人們不僅關注工作本身,也開始關注工作以外的事情,追求工作和生活的更自由更多彩,后工作時代的氛圍因此顯得更具人性化、個性化。這種時尚化生活理念正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和倡導。
后工作時代,工作與休閑并不矛盾
后工作時代,工作與休閑的界限越來越模糊。過去人們把休閑和工作當作對立的兩件事,工作就不能休閑,休閑就不是工作。這種將工作與休閑劃分得一清二楚的人,往往精神緊張、心情煩躁,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說的那樣,盲目追求效率,追求成功,結果成了生活沒有情趣的人。長久下來可能變成工作狂,把休閑的時間都拿來工作。
一般來說,除了職業要求的每天上班八小時外,尚有時間來做其他的工作。例如家里地下室沒有裝修,如果專業人士來做,是他的一份職業,要給他工錢;如果有人手很巧,自己來動手,這份裝修工作就成為你的一種愛好。既不趕時間,又不拿工資,也沒有人催逼(除了配偶以外),盡可以優哉游哉地慢慢去做,成為一種消遣、一種休閑。若能在工作中調整一下步調,比如改變工作地點,轉換工作對象,心境可以完全兩樣兒。沒有原來的壓力與顧忌,雖是工作卻也休閑,也能收休閑中工作、工作中休閑之效。
工作狂已不是最佳工作者
后工作時代不提倡人們都變成工作狂。工作狂雖然拼命工作,但成績未必好。實際上,許多工作和許多人都因此被“創新”解雇了。少點瞎忙,創新是“硬道理”。而有的人忙于循規蹈矩式的工作,沒有創新也就沒了進步和發展,工作效率低下,逐漸走向低谷。對于最佳工作者來說,人生的成功并不局限于辦公室,要做一個有著平衡生活方式的最佳工作者,就意味著得是工作在為你服務,而不是你為工作服務。后工作時代就是要求人們,要學會用智慧創新,輕松而有質量地工作與生活。
后工作時代的人和他們的經歷
A放棄工作去讀書充電
上海的安娜在短短幾年間,從一個小職員升任為一家外貿公司的業務經理。照理說,白領麗人安娜是一個敬業的“工作狂”。然而一年多前,她卻出人意料地從公司辭了職,重返課堂讀書去了。她有這個舉動完全因為在高強度的工作下,她發現不僅自己的知識被一點點掏空,而且工作經驗的增加反而抑制了自己對創造性工作的熱情。于是,她利用一年時間完成了EMBA的課程,又學習了法語。如今,充電之后的她興致勃勃地開始了又一個充滿挑戰的新工作。的確,在自我拓展和再培訓的過程當中提升自己,是現代人調整身心、再攀高峰的良性發展方向。
B辭去工作,調節生活,旅游休假
徐志摩有這樣一段詩:“悄悄地我走了/一如我悄悄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在朋友們的眼中,陳婉深得其中三昧,她是一個特別能“折騰”的女孩子。這個生活在重慶的女子對工作和生活有著獨特的理解。“工作——旅游——工作——旅游”,4年來陳婉就是按照這時間表來生活的。每當結束了公司的工作,陳婉便給自己放假,然后出外旅游,短則一兩個月,長則達一年。陳婉說,這是她夢想中的工作生活方式,對待工作,她既可以在工作時盡情投入,又可以在特別不想工作的時候抽身而出。如此收放自如,怪不得這個小女子樂此不疲了。這是一種自主選擇的新工作生活方式,成為了多數人的夢想。以往旅游是為了回來后更好地投入工作,如今工作卻只是為下一次的旅行積累足夠的資本。
C做蝸牛一族,回家SOHO
成都的楊毅現在是個完完全全的SOHO族。這個打過高級工,也曾經當過老板的人笑稱,再也不想回到那個正正規規找個工作、每天趕路上班的生活中去了。他說,那段經常超時工作的日子對于他來說簡直像個噩夢。最終,那股不愿工作的強烈愿望演變成了現實。楊毅說,本以為辭職過后會陷入一個失重期,沒想到在他面前卻是一片廣闊的天地,讓自己可以自由選擇工作。如今,楊毅有聲有色地經營著自己的網上商鋪。在家辦公的他,每天都能自由地安排工作、生活以及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他說,不愿工作的心態反而促使他找到了適合自己的事業全新發展方向,讓他甘之如飴。后工作的心態是個孵化器,促使著人們打破常規,在不斷的選擇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新生活方式。
D公益事業成為許多人的新工作
后工作時代,工作的概念也開始延伸,熱心公益事業也成為許多人的“新工作”。更多的人以工作的態度來對待公益事業,在這方面,許多演藝明星帶了好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