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
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壯大
2003年以來,我國大力實施國家科技計劃,此舉在創新實踐中培養了大量科技領軍人才,培育了大批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吸引和凝聚了一批海外歸國高層次科技人才。據統計,僅“十五”期間,就有數十位“973”、“863”領域的科技骨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在承擔“973”計劃的近3萬人隊伍中,45歲以下的占78%;在承擔國家重大專項項目的負責人中,1/3的人有海外工作學習經歷。截至目前,國家重點實驗室固定人員1.3萬人,約占全國基礎研究人員總數的9.4%。36家國家高新區的海外留學歸國人員中,擁有博士、碩士學位的人員比例高于93%。
我國將深入推動實施“彩虹計劃”
為了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進一步深入推動集體合同制度實施,更好地搭建企業與職工溝通協調的虹橋,我國計劃從2010年到2012年,力爭用3年時間通過“彩虹”計劃基本在各類已建工會的企業實行集體合同制度。對未建工會的小企業,通過簽訂區域性、行業性集體合同努力提高覆蓋比例。最終使得集體協商機制逐步完善,集體合同的實效性明顯增強。據悉,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是調整勞動關系的重要法律制度。加強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建設,對于促進企業發展、維護職工權益、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具有重要作用。
人才
社科院報告稱我國精英流失數量居世界之首
各種數據表明,自上世紀7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的兩撥移民潮以來,中國改革開放之后的第三撥移民高潮在進入新世紀的十年中已成愈發洶涌之勢。新世紀移民潮的主力由新富階層和知識精英組成。高端群體、龐大數量和趨勢化發展構成了不容忽視和必須面對的問題。目前約有3500萬華人散居世界各地。和普通大眾想象中不同,大量技術移民在國外的生活雖然平穩卻遠不如國內光鮮。但他們更多著眼于自己子女的未來,希望下一代能夠在異國延續自己在國內的成功。
北京發布2010年海外人才需求崗位
北京市委組織部、市人社局等單位制定發布了《“海聚工程”2010年人才引進專項工作計劃》,進一步優化人才引進的結構。該計劃共提出529個海外人才需求崗位,其中,海外高層次人才需求崗位共215個,要求一般為在海外取得博士學位,不超過55歲,引進后每年在京工作不少于6個月,同時得到專業認定的海外人才。這些崗位主要分布于市屬高校、科研院所、國有企業、金融機構、大型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等。據統計,生物醫藥、光機電、軟件與信息行業對海外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最為旺盛。
大學生
8個本科專業7個高職專業失業人數最多
據《201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2009屆本科畢業生半年后就業率最高的專業大類是工學(90.2%),最低的是法學(82.3%);高職高專就業率最高的是資源開發與測繪大類(89.5%),最低的是法律大類(73.2%)。2007年至2009年,三年就業率平均下降最快的本科專業大類是歷史學,高職高專專業大類是水利大類。本科專業有法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英語、國際經濟與貿易、工商管理、會計學等8個專業連續三屆失業人數最多。高職高專有計算機應用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電子商務等7個專業連續三屆失業人數最多。
大學畢業生半年內離職率約為38%
2009屆大學畢業生半年內的離職率(曾發生過離職)分別是,“211”院校22%,非“211”本科院校33%,高職高專院校45%。離職的主要類型是主動離職(88%),主動離職的前三位原因是個人發展空間不夠(31%)、薪資福利偏低(25%)和想改變職業和行業(13%)。2009屆本科畢業生半年內離職率最高的專業是編輯(51%),高職高專畢業生半年內離職率最高的專業是計算機多媒體技術(56%)。另據麥可思對2006屆大學畢業生進行的跟蹤調查,2006屆大學畢業生三年內平均工作單位數“211”院校為1.7個,非“211”本科院校為1.9個,高職高專院校為2.2個。
新聞
中科院反對院士兼職過多領取不當報酬
近年來,個別院士科學道德失范的現象不同程度發生,受到社會各方面的關注。對于社會普遍關注的院士兼職、參加社會活動等問題,中科院重申:堅決反對兼職過多,徒掛虛名和領取不當報酬。同時,要避免參加各種與自己專業無關的答辯、評議、鑒定、評審、咨詢和評獎等活動,確屬自己專長又有余力參與的才參加,在對有關問題公開做出評價時需謹慎和客觀,盡量減少禮儀性和慶典性的社會活動。和普通人一樣,院士的精力和時間也是有限的,如果社會兼職和參加社會活動過多,必然會影響到科研和教學等工作。
中國人上班路上花費時間領先全球
據首次發布的《2010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在50個主要城市中,有17個城市上班花費的平均時間(從家到單位單程)大于30分鐘。北京市上班平均花費的時間最長,為52分鐘,其次為廣州48分鐘、上海47分鐘、深圳46分鐘。而據英國咨詢公司雷格斯公司日前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的上班族每天在上班路上花費的時間領先全球。報告牽頭人牛文元教授說,上班路上花費的時間說明,城市化的發展帶來更大的交通流量需求,交通發展跟不上城市化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