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01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2009屆“211”院校畢業生的首選就業城市主要是直轄市,占44%;非“211”本科院校以及高職高專畢業生的首選就業城市主要是副省級市,均占45%。大城市就業市場規模大、經濟文化發展水平高、職業能力成長機會多,因此往往成為大學畢業生就業的首選;但畢業生實際就業城市類型主要集中在地級及以下城市。
同時,麥可思對2009屆大學畢業生中的就業弱勢群體進行分析發現,與全國2009屆大學畢業生平均分布對比,低收入就業漂族有超出5個百分點、總共55%的比例集中于直轄市和副省級城市,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的最多。2009屆大學畢業生低收入就業漂族畢業半年后的月薪(低收入就業全漂族為1240元,低收入就業半漂族為1129元)相當于同屆畢業生全國平均月薪(2129元)的約一半,其畢業半年內離職率(低收入就業全漂族為46%,低收入就業半漂族為51%)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8%),專業對口率(低收入就業全漂族為55%,低收入就業半漂族為58%)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62%),比較多地集中在銷售類職業,較高比例受雇于民營企業和小企業。從背景來看,低收入就業漂族的大學畢業生更多來源于農民與農民工的家庭階層。2009屆大學畢業生漂族較多地來自經濟不發達地區,其中就業漂族的家鄉基本來自地級及以下城市或農村。
注:麥可思將2009屆大學畢業生中,月薪處在就業城市同屆大學畢業生薪資的最低25%的人群劃分為低收入人群。就業弱勢群體包括低收入的就業全漂族(含低收入的半就業全漂族)、低收入的就業半漂族、失業半漂族。并以“就業漂族”來指代“就業全漂族”和“就業半漂族”。其中,“就業全漂族”是指讀書(大學所在地)和家鄉(生源地)都不在就業地;“半就業全漂”是指從事半職工作,即平均每周工作20小時到31小時,并且讀書(大學所在地)和家鄉(生源地)都不在就業地;“就業半漂族”是指家鄉不在就業地但讀書在就業地;“失業半漂族”是指家鄉在地級城市或以下,讀書在直轄市或副省級城市,而目前失業。
2009屆大學畢業生對母校的總體滿意度下降
認為高校最應改進的地方為實習和實踐不夠
據《201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2009屆大學畢業生對母校的總體滿意度下降,從高到低依次為“211”院校83%,比2008屆低3個百分點;非“211”本科院校74%,比2008屆低5個百分點;高職高專院校68%,比2008屆低2個百分點。中原區域經濟體(包括河南、湖北、湖南)的2009屆畢業生對母校的滿意度最低 。
麥可思調查研究顯示,2009屆大學畢業生認為高校教育最應該改進的三大方面依次是“實習和實踐環節不夠”(本科42%、高職高專41%)、“課程內容不實用或陳舊”(本科17%、高職高專15%)和“培養主動學習能力不夠”(本科12%、高職高專14%)。
注:“母校滿意度”由被調查的2009屆大學畢業生給自己所畢業的大學進行滿意度打分。選項有“非常滿意、很滿意、滿意、不滿意、很不滿意、無法評估”共六項,其中“滿意、很滿意、非常滿意”屬于滿意的范圍,“不滿意”、“很不滿意”屬于不滿意的范圍,選擇“無法評估”的人群比例相對較小,所以本報告中的滿意度分析集中在回答了“滿意”或“不滿意”的人群。